自從“國外科研機構利用中國兒童做轉基因黃金大米人體試驗”這一消息在8月底在網上爆出後,輿論譁然,群情激動,即便事情過去已有月餘,事件相關責任人之一也受到了停職處罰,在微博上仍不時有人提起此事。然而,公眾對此事中暴露出的科研試驗管理乏術的憤怒,卻著實冤枉了黃金大米這一造福發展中國家窮人的科研成果,也體現出對以兒童為樣本進行醫學研究的誤解。而有關部門在這一事件中的表現,也足以再次引起我們對科學與監管的反思。
解決的方法
揭示黃金大米真相
黃金大米的研發始於科學家們不斷地探索利用科學造福窮人的努力。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以低成本、便捷的方式克服不同程度的維生素A缺乏症。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估計有 1.9 億兒童和 1900 萬孕婦患有不同程度的維生素A缺乏症(VAD),每年發展中國家有 35 萬兒童因 VAD 而失明,67 萬兒童因 VAD 導致免疫力低下和繼發感染而死亡。
人體缺乏維生素A後就沒有足夠的原料來製造視紫紅質,這會使視網膜中桿狀細胞受損,最終可能導致全盲。而且,不同程度的維生素A缺乏症還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引起兒童呼吸道疾病和腹瀉的增加,甚至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可能。
動物性食品中富含維生素A,不少植物如包括胡蘿蔔在內的多種水果蔬菜中都含能轉化為維生素A的胡蘿蔔素,但目前許多貧困地區人們能吃飽肚子就不錯了,很難吃得上肉類和果蔬,也無法獲得廉價的維生素A膠囊。幾經探索,科學家們想到了通過轉基因的手段,培育出富含維生素A的作物來。經過反覆努力,科學家們將維生素A合成的前體—β-胡蘿蔔素的基因導入了水稻,這些基因的產物能夠在稻米主要食用部分胚乳中富集,從而使大米帶有胡蘿蔔素的金黃色,故被人們稱作“黃金大米”。
位於菲律賓、由世界銀行資助的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是目前國際上黃金大米的主要研發單位。目前黃金大米正在進行社區層面的廣泛研究以充分證實其補充維生素A的實際效果。目前,IRRI 的科學家與菲律賓和孟加拉兩國水稻育種家合作,已培育出多個適應當地生產條件的黃金大米優良品種,IRRI 的科學家也與這兩個國家的科學家一起,準備向這兩個國家的政府提交安全性評價資料。“只有得到各國監管者的批准,它才能普及推廣。從現在算起,審批有望在 2-3 年完成,” Kuehnert 介紹。屆時,黃金大米就有可能開始生產應用。
如果黃金大米得到國家級的監管部門批准,著名慈善機構海倫•凱勒國際基金會將會組織評估是否每日食用黃金大米會改善成人的維生素A水平。這一評估將為黃金大米的進一步推廣奠定基礎。“我們也準備了多套方案來確保黃金大米能到達最需要它的窮人手裡,” Kuehnert 說。
想要實現科學與慈善的結合
黃金大米能到達最需要它的窮人手中,最主要的是依賴其價格。這種大米儘管營養成分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在育種專家多年努力之下也不亞於常規品種,其價格卻與常規大米品種一樣。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儘管黃金大米花費了鉅額研發經費,但在公私合作體制的支持下,其專利權屬問題已通過協商基本解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農民可以無償使用,這也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不需要為黃金大米的種子支付比常規稻種更高的價格。
早在世紀初,黃金大米的發明人、瑞士聯邦技術院植物科學研究所的 Ingo Potrikus 教授和德國弗萊堡大學的 Peter Beyer 教授就捐獻了其專利,將之作為送給貧困農民的禮物。
但這並不夠,因為黃金大米的研究涉及到了 70 個專利,其中,商業公司持有7個專利, 63 個則屬於其他公共機構。面對這個問題,科學家、農業公司和慈善基金會聯合成立了“黃金水稻”人道主義委員會(Golden Rice Humanitarian Board)。負責培育 “黃金水稻” 二代的先正達公司捐獻出了 “黃金水稻” 二代的發明權,其後,所有 “黃金水稻” 涉及專利的所有者,包括孟山都公司、拜爾公司、Zeneca Mogen 公司都宣佈了放棄其專利權,“黃金水稻”將無償地提供發展中國家農民使用。發展中國家是指由聯合國糧農組織所指定的低收入、糧食不足的國家,其中也包括中國。即使不屬於這些發展中國家,年土地收入少於一萬美元的貧困農民也可以免費使用黃金大米的專利。
想要實現科學與慈善的結合
黃金大米能到達最需要它的窮人手中,最主要的是依賴其價格。這種大米儘管營養成分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在育種專家多年努力之下也不亞於常規品種,其價格卻與常規大米品種一樣。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儘管黃金大米花費了鉅額研發經費,但在公私合作體制的支持下,其專利權屬問題已通過協商基本解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農民可以無償使用,這也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不需要為黃金大米的種子支付比常規稻種更高的價格。
早在世紀初,黃金大米的發明人、瑞士聯邦技術院植物科學研究所的 Ingo Potrikus 教授和德國弗萊堡大學的 Peter Beyer 教授就捐獻了其專利,將之作為送給貧困農民的禮物。
但這並不夠,因為黃金大米的研究涉及到了 70 個專利,其中,商業公司持有7個專利, 63 個則屬於其他公共機構。面對這個問題,科學家、農業公司和慈善基金會聯合成立了“黃金水稻”人道主義委員會(Golden Rice Humanitarian Board)。負責培育 “黃金水稻” 二代的先正達公司捐獻出了 “黃金水稻” 二代的發明權,其後,所有 “黃金水稻” 涉及專利的所有者,包括孟山都公司、拜爾公司、Zeneca Mogen 公司都宣佈了放棄其專利權,“黃金水稻”將無償地提供發展中國家農民使用。發展中國家是指由聯合國糧農組織所指定的低收入、糧食不足的國家,其中也包括中國。即使不屬於這些發展中國家,年土地收入少於一萬美元的貧困農民也可以免費使用黃金大米的專利。
怎樣破解信任危機呢
但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公眾並不認可轉基因的安全性。而有關部門的做法,實際上加深了這種不信任感。
在這次黃金大米的事件中,相關政府部門或國有研發機構不僅對事件的處理缺乏條理,看起來手忙腳亂,又總是回絕媒體的正常採訪。這就造成了部分公眾認為,讓政府部門躲躲藏藏的原因,可能是黃金大米這樣的轉基因品種確實存在問題。
而在包括此次黃金大米糾紛的多次與轉基因相關的事件中,相關政府部門總是忙於平息事態,卻沒有傳達“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轉基因對健康和環境會造成比傳統作物更大的風險”這一科學界共識(這一共識的原話出現在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多個國際組織的文件中)。
這一點與美國的監管部門形成了鮮明對比,年初美國有數萬人簽名,要求政府強制標示轉基因(美國現在採取自願標示制度,其結果就是為了防止公眾受到誤導不敢購買轉基因食品),但負責管理轉基因食品監管的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以科學證據不足為理由,直接和公開拒絕了這一要求。
政府部門嚴格遵循科學證據而不是忙於應付眼前壓力的做法,其結果是增加了民眾對政府政策的信任。國際食品信息委員會(IFIC)發佈了 2012 年度“消費者對食品技術的認知”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人繼續高度支持現行的生物技術食品標識聯邦法規。調查還發現 74% 的美國人對植物生物技術有一些認知,並且將近 40% 的消費者青睞在食品生產中運用轉基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