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肝炎病毒引起雛鴨的一種病死率高的急性、接觸性、致死性傳染病,臨床表現為角弓反張,肝臟出血,發病急,傳播快。本病毒有Ⅰ 、Ⅱ 、Ⅲ 3 個血清型。這3 個型病毒在血清學上有明顯差異,無交叉免疫性。I 型鴨肝炎病毒又稱古典株,在世界各地流行甚廣,我國流行的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多屬此型。
臨床症狀
5日齡發病雛鴨表現為:精神沉鬱,眼半閉,縮頸,翅膀下垂,行動遲緩,喜臥,食慾減退。發病後半天到一天,發生全身抽搐,側臥,頭向背伸,兩腳痙攣性蹬地,呈"角弓反張"姿勢,很快死亡。翅下垂,羽毛鬆亂,不願行動,呆立,嗜睡。以後呼吸困難,咳嗽,腹式呼吸,下痢,排出黃色或綠色糊狀糞便,生長緩慢,發育不良,消瘦。最後倒地,頭向後彎曲,昏迷而死亡。
剖檢症狀
剖檢6日齡病鴨,發現肝臟腫大,質地脆弱,顏色暗淡,有的發黃,表面有大小不一地出血斑點,膽囊腫大,充滿淡綠色的膽汁,脾臟大呈斑駁狀。腎臟腫大、灰紅色,血管呈暗紫色樹枝狀。氣囊和肺臟發現異常。
剖檢23日齡病鴨發現,氣囊混濁,變厚,氣囊上有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灰白色或黃白色的黴菌結節,肺臟上也有黴菌結節。
方法/步驟
(1)主動免疫 對於無母源抗體(即種鴨在開產前未接種疫苗)的雛鴨,在1—3日齡用鴨肝炎弱毒疫苗進行免疫1次(滴口、飲水),可有效地防止本病的發生(注射的效果不好)。
(2)被動免疫
(1)、免疫種鴨 種鴨在開產前間隔15天左右接種兩次鴨肝炎疫苗,之後隔3—4個月加強免疫1次,可以保證雛鴨具有較高的母源抗體,獲得較好的保護。但是對於病毒汙染比較嚴重的鴨場,10日齡以後的雛鴨仍有部分可能被感染,應考慮避開母源抗體的高峰期加強免疫或注射高免卵黃或血清。
(3)注射高免血清抗體—鴨肝一針靈(美國瑞普斯),未經免疫的雛鴨可用鴨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進行預防和治療。預防時,每隻雛鴨皮下注射血清0.5毫升;對於發病鴨群可緊急注射高免血清—鴨肝一針靈(鴨卵黃抗體注射液)0.5ml,兩倍量一次。根據病情可加量使用,細菌感染時可配合任何抗生素。4-5天后,用刀豆素+黃芪多糖原粉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