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高考地理巧用時間“又好又快”?

高考地理試卷並不注重強調知識的覆蓋面,而是以知識立意轉化為能力立意,著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有的文科考生容易存在僥倖心理企圖以 “押題”獲取高分。這種想法風險很大,因為細心分析就可以看出高考地理還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複習高考地理巧用時間“又好又快”

步驟/方法

概念、原理爛熟於心

時間的運算、地球運動的意義(特別是公轉意義)、影響天氣的因素(鋒面、氣旋與反氣旋)、氣候的形成因子、氣候類型的分佈、氣候特徵、氣候類型的判別、洋流的分佈規律及其影響、內外力作用、河流的補給與水文特徵、自然帶的分佈規律、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城鎮的規劃與佈局、城市化及其問題、人口遷移、文化擴散、旅遊資源的評價、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等主幹知識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對於這部分知識要捨得下功夫,準確地理解其內涵和外延,瞭解其來龍去脈、適用範圍和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完整地回答好問題。

知識吸收“又好又快”

地理事物和現象涉及範圍廣,知識點多,文科同學又將大量時間都用在英語、數學科目上,一般沒有時間去死記硬背所有的知識點。“又好又快”最近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即“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地理複習也來借用一下這個詞,學習過程是一個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加工”過程,學習中要將知識系統化、結構化、規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過聯繫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思維活動,這實際就是從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要善於總結規律,這樣不僅能實現複習效果,還能節約複習時間,同時也是答題完整、規範和準確的基本保證。

地圖複習事半功倍

地圖是地理獨有的知識載體,地理知識、原理、規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於地圖一身,掌握了圖就把握了地理脈絡。況且從心理學講圖形又比文字好記,可以說是地理學科重要的學習方法。複習地圖時,把地理分佈、地理規律都落實在地圖上。如:複習中國地理,可看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佈圖、中國工業分佈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同時適當做一些地理各種考試圖形的練習進行鞏固,如:地理景觀圖、地理剖面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熟悉這些圖的特點和解法。

注重空間思維的訓練

空間思維能力的考查主要有這幾項內容:大氣的運動和變化,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世界和中國區域中的重要經線、緯線,各類地圖的判讀,各類重要地理分界線(自然地理界線、人文地理界限)等。培養地理學科的空間思維能力,一定要講求方法。如對空間概念和物體空間運動的理性思維分析可選取一些重要經緯線(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180°經線、20°W、160°E、120°E),通過它們,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經緯網,並想象地球運轉起來線與線之間相互位置關係及晨昏線的動態關係。

通過有效的空間思維訓練,才能達到當給出世界上某一點或線時,腦海中會出現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地理事物。而有了這樣的水平,無論命題角度如何,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可見,抓住多角度觀察地理事物的空間性質,綜合分析地理系統內部與外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運動與轉化這些大問題,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識學習更加透徹、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拓展思考與解答地理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結合熱點但不脫離基礎

地理高考題必然關注社會焦點熱點。但地理複習中對於熱點問題的態度不同於政治歷史等學科,地理試題考查熱點往往是以熱點地區為載體,考查的內容仍然是地理的主幹知識。把地理規律或地理原理巧妙地與當前熱點、焦點問題或區域聯繫起來,以考查學生運用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不僅使地理學習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了擴展,而且有助於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了能力,提高了整體綜合素質。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