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必需的3法則和十個1分鐘!?

家庭教育必需的3法則和十個1分鐘!學生正處於一個特殊的心理、身體發育時期,處於一個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形成時期,屬於學習的黃金時期。調查發現,在這一特殊時期,約百分之六十的家長存在嚴重的教育方法問題,這些落後的教育方法,導致父母與子女之間不斷出現矛盾衝突,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當代中學生家長應倍加重視、深思孩子在中學階段的家庭教育問題,注意樹立新的理念,運用新的方法,為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助一臂之力。

方法/步驟

“三個法則”需要用心體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永遠的老師,父母應學習教育、懂得教育、理解教育,為孩子一生的快樂與幸福盡到自己的責任。由此,家長必須要用心體會如下三個法則。    根雕法則——賞識孩子    根雕就是用樹根雕成的藝術品。樹根丟在荒野中是沒有用的,但藝術家拿到樹根卻從不把它們看作是廢物,而是努力發現各自的特點、優點,然後把它們雕成千姿百態的藝術品。其實每個孩子就像一顆顆樹根,都有自己的特長,家長應該像藝術家一樣,積極尋找自己孩子的優勢,把他們“加工”成有價值的藝術品,而不是整天給孩子“貼標籤”,張口就是“你怎麼這麼笨啊,別人都學會了,你還不會?”    情感法則——鼓勵孩子    人是有情感的,何況是家長和子女之間。飽含情感激勵孩子,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個故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另外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內容是出一道智商測試題,然後讓一個班中的六名學生來回答。測試完畢之後,他們根本沒有評卷,過了幾天,羅森塔爾就對這個班的任課老師說,班裡的A、B、C智商最高,將來有發展,D、E、F智商最低,將來沒有希望。大概過了八個月,他們又來到這個班,老師非常高興地告訴他們預測的結果非常準確:A、B、C都在進步,D、E、F都在退步。羅森塔爾就告訴老師說,他們實際上是用謊言證明一個真理:老師總會帶著一種情感去看待學生,對有潛力的A、B、C充滿希望,因為專家說他們聰明,即使有了退步也相信會好。而對D、E、F不抱希望,因為專家說他們不行,即使有進步也認為是暫時的。老師有了這種情感,在言談舉止中會流露表達出來,使學生失去自尊,從而退步,喪失信心。“推而廣之,家長的鼓勵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家長們,記得千萬不要吝惜你的鼓勵!”    態度法則——溫暖孩子    在孩子面前,許多家長往往以強者的姿態自居,認為不打不罵不是真正愛孩子。如何讓家長們認識到這種做法的問題所在,聽這樣一個印度的故事:有一個人脾氣特別暴躁,經常傷害身邊的人,老想改變這個毛病總也改不了。他就請教他的父親該如何改掉這個毛病?父親給他出主意說,凡是發一次脾氣你就在木板上釘一顆釘子,提醒自己,過了一個多月後,他高興地告訴父親,他已經好幾天沒發脾氣了。他父親又說,為了鞏固你的成績,今後一天不發脾氣就拔掉一顆釘子。過了一個多月,他跟父親講已經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他父親非常高興,誇讚他說,你終於改掉了一個壞習慣。但他的父親接著拉著他的手走到木板前,指著木板說:“釘子雖沒有了,但釘子的孔還留著呢,這說明如果傷害一個人的話,即使你做一點抹平的工作,最後傷痕也會留在他的心上”。    這個故事就是要讓家長們知道,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平等、交流、溝通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溫暖。反之,在一個充滿強勢、責罵和傷害的家庭中,即使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但曾經的委屈、傷痛不會因年齡的增長而消退。    別小看這十個“一分鐘”    父母之愛是一片汪洋,可供孩子暢遊一生;父母之愛是一座礦藏,可供孩子開採一生。魯笨的父母,天天呵斥孩子;明智的父母,天天告誡孩子;傑出的父母,天天啟發孩子。要培養幸福、快樂的孩子,家長不能少了這十個“一分鐘”:    一分鐘接觸    父母的手是託舉兒女的手,託舉的力越大,兒女所處的位置就越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頭部、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過接觸來傳遞父母與子女的親情,來表達對孩子的愛。    一分鐘傾聽    不要總是讓孩子聽自己說,父母可轉換一個角度,傾聽孩子的呼聲,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對話與交流,這樣可以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    一分鐘遊戲    中學生畢竟還是一個孩子,還沒有成人,通過健康的、積極的、有趣味的遊戲,可以增進與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情趣,引領孩子過充實的、向上的、快樂的生活。    一分鐘矯正    孩子有過錯的行為一定要矯正,明確指出正確的行為應該怎樣,錯誤的行為將會出現怎樣的危害,不可任其發展,否則積重難返。但首先要弄清孩子的錯誤或過失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其嚴重程度如何再入手。    一分鐘激勵    孩子出現過錯以後,一定要進行矯正,但在矯正的同時,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引導孩子反思,以情動人,不斷促進孩子的發展。    一分鐘讚美    孩子身上總會有他獨特的優點,有他閃光的地方,作為父母要注意發現孩子生活、學習中的優秀表現,抓住最佳時期,進行讚美。    一分鐘參與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應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家裡辦大事時(如買房、買車、添置電器設備等),應該瞭解孩子的意見,這一方面有利於家庭良好氛圍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培養孩子思考問題的習慣,促進孩子能力的提升。    一分鐘懲戒    孩子出現非常嚴重的過失行為,一定要進行懲戒,否則孩子有可能蛻化變質,走向錯誤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指出錯誤的性質,限期改正錯誤,同時父母對此表現出很傷心的情感,引發孩子思考。但決不可動手傷害孩子,避免產生對立情緒。    一分鐘示愛    讓孩子知道父母在懲戒他時,心裡更難受、更傷心,讓孩子懂得:他是父母心中最心疼的人,自己今天出現嚴重問題被懲戒,這是父母的一種責任,但父母始終是愛自己的。    一分鐘期盼    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成長,這種期盼是具體可感的,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描繪發展的藍圖、暢談美好的人生理想;用鼓勵的語言培養孩子的勤勞、勇敢的精神;用期盼的眼光目送孩子上學等。    支招舉例    問:家長該怎麼說,孩子才愛聽?    答:孩子愛聽家長的話首先是這話具有激勵性,有時候甚至需要“正話”“反說”,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出發點是好的,結果卻是糟糕的局面。如以一高三學生連續打三四個小時的籃球后回家為例,衝動的家長可能劈頭蓋臉地一頓訓斥,這可能會立刻引起孩子和家長的強烈衝突,反而使孩子的學習效果大大降低。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從正面鼓勵孩子在如此緊要的關頭還能花這麼長的時間來鍛鍊,說明他有耐力、能吃苦,同時提醒孩子這些品質也可以轉移到學習上,引發他的思考,這樣他的學習會更加認真,效果會更好。    問:孩子在玩耍中破壞物品,家長是否應該讓孩子承認錯誤?    答:如果孩子是出於好奇而破壞物品,那麼我們首先應該肯定孩子的好奇心,接下來,要引導孩子思考,破壞了某件物品後,結果會怎樣,讓他明白同樣的錯誤不可以再犯,而不是要孩子立馬承認自己的錯誤,口服心不服。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