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痛經:[32]痛經的中醫療法?

實證

肝鬱氣滯證

主證:經前或經行時,小腹脹墜而痛,經量多少不定,血色或紅或紫,經行不暢,脅痛,乳脹,煩躁,胸悶等症,舌質正常或紫暗,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柴胡6g,鬱金10g,白芍10g,制香附10g,川芍6g,烏藥10g,青皮6g,川梯子10g,炙甘草6g,合歡皮10g。

加減:此證臨床中比較常見,一般為痛經輕型。證候變化較多,往往合併血瘀與寒凝出現,可隨證加減。根據症狀主次靈活應用。經量多者去川芍、香附,加西草、益母草、炒菖蒲,炒貫眾;血塊多者,加夏枯草、赤芍;下寒者加小茵香;噁心嘔吐者加竹茹、批把葉。

血瘀胞宮證

主證:經期小腹疼痛,拒按,經量少色黯紫,時下血塊,下後痛減。舌質黯紫或有竊點瘀斑,脈沉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桃紅四物湯

當歸10g,赤芍10g,川芎6g,川牛膝12g,紅花6g,桃仁6g,烏藥10g,益母草10g,元胡10g,官桂3g,香附10g。

加減:若血瘀重者,可加用生蒲黃、五靈脂、三稜、莪術等品,但此類藥不可久用,尤其是素體虛弱者更不堪攻伐。在虛證中加用補氣之品,如黨蔘、黃芪。

寒溼凝滯證

主證: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甚則冷汗,四肢厥逆,腹部喜暖拒按,得熱痛減,月經量少。澀滯不爽,色黯有塊,便搪,舌質紫暗,苔白膩,脈象沉緊。

治法:散寒化瘀,溫經止痛。

方藥:橘核丸加減。

橘核10g,荔枝核10g,小茴香6g,胡蘆巴10g,元胡10g,制香附10g,五靈脂10g,川楝子10g,烏藥10g。

加減:四肢不溫的加桂枝、雞血藤。若寒加血瘀,腹痛拒按,時而下血塊者,可加生蒲黃,醋炒五靈脂、益母草。

溼熱瘀結證

主證:經前經期小腹灼痛而脹,拒按,伴有腰能部脹痛,經色暗紅,質稠有塊,低燒起伏,帶下多,黃稠有臭味。舌紅,苔黃,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除溼,祛瘀止痛。

方藥:清熱調血湯加減。

丹皮15g,萆薢10g,黃柏6g,川芍10g,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0g,獲術6g,香附10g,元胡10g,紅藤15g,敗醬草15g,生苡仁15g。

加減:腰痛甚者加川斷;黃帶有臭味加篇蓄、魚腥草、土茯苓。月經量多,帶下日久,加用炒貫眾、益母草。

虛證

氣血虛弱證

主證:經期經後小腹隱隱作痛或空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全身倦怠無力,頭暈眼花,面色萎黃,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治法:益氣補血,調經止痛。

方藥:聖愈湯加減。

黨蔘12g,黃茂12g,襖苔10g,白朮12g,香附10g,川葦6g,艾葉l0g,白芍11g,當歸10g,阿膠10g(佯化)。

加減:若心悸、失眠加遠志、龍眼肉;若少腹冷痛加小茴香、吳茱萸、制附片,若經期便溏加英實、補骨脂;若全身乏力可經常服用西洋參;若納差,脾胃虛弱在平時應在補氣養血基礎上加用陳皮、焦三仙、砂仁。在補氣血時忌用破血、破氣之品以免再耗氣血。

肝腎虧損證

主證:經行之後,小腹隱痛,經血量少,經期後延,腰痠膝軟,頭暈目眩或耳鶴淡苔薄白,脈細弦。

治法:滋補肝腎,調經止痛。

方藥:一貫煎加減。

當歸10g,白芍20g,制香附10g,熟地l0g,元胡10g,五味子10g,甘草6g,沙蔘10g,枸杞子10g。

加減:腰痛加川斷、山萸肉、炒杜仲。尿頻者加桑椹峭、益智仁、菟絲子。本型多見於子宮發育不良。本為肝腎虧損之證,治療時要掌握好“經期治標,經後治本”的原則,補虛與止痛兼施。經痛甚者,可加重白芍用量為30g;少腹痛者加烏藥;脅脹者,加青皮、鬱金廣木香。

單驗方

艾葉9g,生薑2片,紅糖60g經前2天或病時服。

五靈脂10g,制香附15g,水煎至300m1,分早晚2次口服,用於氣滯血瘀型。

紅花10g,紅糖30g,水煎,經來即服,每天1次,連服3天。適用於子宮虛寒型。

中醫治痛經 (共94篇) 上一篇:痛經的中醫辨證要... 下一篇:痛經的鍼灸療法

醫療, 痛經, 中醫療法, 香附,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