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公務員面試考官評分的“四字”標準?

命題人的意圖,往往直接決定考官的評分標準。在此基礎上,考官也會結合自身經驗,綜合考生在現場的總體表現進行評分。拋開舉止儀表、語言表達、情緒控制等外在形式,單純從答題內容上來看,主要的評分標準有以下四項:

方法/步驟

一、準

即破題要準。所謂破題,指每道題目在回答時的前幾句話;而所謂破題要準,即要求考生應當開門見山,直接將命題人的意圖、考官最想聽到的觀點闡述清楚。專家在多年的面試培訓中發現,在面試破題方面,考生常犯的錯誤有兩個:第一,沒有破題,大多數考生或機械重複題目,或鋪墊敘述過長,給考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在最短的時間裡快速抓取考生答題的重點和關鍵;第二,有破題,但沒破準,不少考生要麼答非所問,沒有就題幹設定的問題進行鍼對性回答,出現跑題、偏題的現象,要麼破題觀點錯誤,違背了命題人的意圖和考官評分的標準。

比如有這樣一道題目:某地方政府將“孝順父母”作為公務員升遷考核的重要指標,引起社會熱議,有人支援,也有人反對。對此,你怎麼看?顯然,這道題目最關鍵的要求,就是考生要明確表態是否支援該做法。然而,在答題時,不少考生都避而不談、避重就輕,大談特談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這就犯了“沒有破題”、“沒有觀點”的錯誤。也有考生一上來就質疑這種做法是作秀,表示了反對意見,這就犯了第二種錯誤,即有破題,但觀點錯誤。從命題人角度來看,實際上這道題的考查重點是考生能否認識到這一做法的重要意義,並針對這一做法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因此,破題表態還是要肯定該做法。

二、透

即抓住本質。社會熱點分析類題目歸屬於綜合分析類題型,自然也要重點考查考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為了考查考生能否深刻理解並靈活運用黨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命題人往往會選擇一些比較細小、零碎的社會熱點事件進行考查,此時,透過現象看本質就變得尤其重要。在面試場上,如果有兩位考生的綜合表現不相上下,那麼誰抓住本質的能力更強,誰的得分也就更高,勝負之分,就在於此。

比如有這樣一道題目:在春節來臨之前,一些地方政府向五保戶、低保戶等困難群眾發放消費券。對此現象談談你的看法。一般情況下,多數考生憑直覺都會覺得此舉甚好,應予支援和讚許。這種破題固然不錯,觀點鮮明,立場正確,不過卻存在千篇一律的問題,很難形成答題特色和亮點。此時,透過現象看本質就變得尤其重要。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向困難群體發放消費券,有助於在短期內有效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讓大家過一個幸福、祥和的春節,這其實就體現了黨和政府“關愛睏難群體,落實以人為本”的政策導向,這才是這一舉措的本質意義。

三、實

即結合實際。命題人在命制題目時,會刻意選擇最新發生的、具有一定影響力同時又具有相當典型性的焦點事件。在答題過程中,考生就應當遵循“從事件中來、到事件中去”的基本思路和準則,既要提煉出事件背後的本質,也要能夠密切結合事件進行闡述和分析。然而,有不少考生忽略了這一準則,在答題過程中盲目追求“高、大、全”,滿口空洞的政治理論,脫離題幹中的社會事件,變成了“空對空”的理論闡述,使考官如墜煙霧之中。

比如有這樣一道題目:現在,很多大學將4年課程改為3年或者3年半,剩下的時間讓學生找工作,對此,你怎麼看?該題目在回答過程中,要點明本質“反映出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要表明立場“此舉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益於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值得提倡”。在分析論述過程中,要密切結合當前高校教育存在的脫離社會需要、忽視能力培養、職業教育滯後等問題,就如何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有效破解就業難題提出具體、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四、清

即邏輯清晰。一道題目的完美回答,既需要有準確、深刻、充實的內容,也需要有清晰、完整的邏輯框架。一般情況下,社會熱點分析類題目都遵循“總——分——總”的邏輯框架,從這個角度看,有點類似於申論作文的寫作結構。只有這樣,才能以最清晰、最完整的方式,向考官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減輕考官的評分壓力。

以上就是公務員面試中考官評分的四字標準,考生在備考中要按照這個標準進行實際演練,能做到以上四字,距離公務員就已經很近了。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