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正確對待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標誌著中學生自我意識真正的形成過程中,一系列觀念交錯衝突矛盾鬥爭的開始,是中學生開始系統形成自己獨立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如果這一階段的問題處理不好,會對整個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帶來巨大的不良影響。從短期的影響看,逆反心理沒得到及時妥善的處理,輕則對老師和家長的肺腑之言置之不理,荒廢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失去了升入更高級別學校深造的機會,重則學生被推到社會的另一面,對非法犯罪行為產生認同,對學生的一生帶來不可挽回的影響。1、正確看待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學生進入“心理斷乳”期的正常表現,許多家長應知道產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長大了,開始學著用不同角度批判的看待周圍的事物了,因為思維運用的不熟練才會在前進的道路上磕磕絆絆。叛逆意味著成長,成長意味著進步,成長中的問題只能在成長中來解決,只要家長和教師給予處在叛逆期的學生足夠多的尊重和認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幫助他們走過這一階段,絕大多數的學生最終會選擇迴歸,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諧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 2、逆反心理體現了學生渴望被關注的需要 逆反心理只是學生複雜心理鬥爭的一個縮影,一方面學生渴望和周圍人不一樣,希望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和周圍人一樣,以獲得足夠多的認同,“別的同學都有”是很多學生讓父母買東西是最常用的理由。對整個學生人群而言,他們一方面要顯示出與成年人的不一樣,喜歡聽讓成年人血壓上升的歌曲,說著成年人聽不懂的名詞,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早日成年,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學生會用吸菸、早戀等標誌性的符號給自己打上一個“我長大了”的標籤。總而言之,逆反心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學生凡事都要擰著幹,處處和大人作對,只要學生有被認同的需要,他們就有機會被轉化。 3、合理疏導逆反心理 當學生在課堂上發表出人意料的言論時,教師不能簡單的認為他是在故意和老師作對或者是在譁眾取寵,就採取簡單粗暴的訓斥教育。也不能一味的採取“冷處理”,把學生晾在一邊,而應該看到他背後隱含著的心理符號:“我太孤獨了,我太需要理解了,他們都不理解我,快來關注我吧”。應該尋找機會多和他們溝通,多聽聽他們怎麼說,以減輕他們的壓力,增加他們被認同被肯定的感覺。很多喜歡在課堂上“擡槓”讓老師難堪的學生,他們這種逆向思維的能力完全可以開發利用到學習中,啟發他們把這種挑毛病的習慣用在做題上,挑出題的毛病,通過這種方法理解出題的意圖,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所學的知識結構。 對於家長,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現更加直接,簡言之就是“不聽話”,這一階段的孩子是與父母吵架最頻繁的時期,在這個敏感時期,對於孩子家長不能簡單的程式化的訓斥,因為千篇一律的批評容易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一味的遷就乃至忍讓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不恰當的,因為在這一階段他們是體會不到父母的苦心的,相反會覺得父母一味的容忍自己,是對自己的敷衍,內心被關注的需要根本沒得到滿足,他們心中的叛逆情緒會變本加厲,不斷的挑戰父母的忍耐極限。父母應該多和孩子在平等的氣氛下交流,並且少做評價性的結論,多做陳述式的概括,讓孩子在相對溫和的環境下宣洩自己的情感。但是對於某些個別問題,一旦孩子與父母不能建立良好的溝通環境,孩子選擇激烈的方式發洩,作為父母要讓孩子的這種情緒得到宣洩,不能在心中越積越深,同時又要選擇好時間和場合,讓這種宣洩控制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之內,但是激烈爭吵之後,還是要有一個相對冷靜的交流,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也要及時的進行,家長要知道到底是那句話激起了孩子巨大的反感,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衝突的再次發生。 4、避免激化逆反心理 大多數的中學生逆反心理髮作最強烈的時期短則數月,長則一年,之後會和家長老師形成比較穩定的關係。但是有個別學生這一階段的問題沒得到充分的解決,這樣的學生始終帶有強烈的逆反心理,甚至會顯示出反社會人格的傾向,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不知好歹”、“軟硬不吃”。這樣的學生轉化起來難度很大。因為這樣的學生往往比較敏感,害怕受到傷害,所以既渴望受到關注又排斥他人,一些教師常用的激勵手段通常不起作用。比如賞識和表揚,這樣的學生聽到兩三次比較誇張的表揚就會心生警惕,認識到自己並不像老師表揚的那樣好,繼而懷疑自己以前受到的表揚有多少是真實的,從而加重內心的自卑感,產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激化了叛逆的情緒。這種情況下要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表揚幫助他重拾信心是一件煞費苦心的事情,我稱之為消極關注,即表面漫不經心,背後下足文章。比如:我希望讓這個同學從回答簡單的問題開始建立信心,尋找機會表揚,但是直接扔給他一個簡單的問題會讓他感到難堪,加重內心的自卑感,這就需要營造一個看似偶然的環境。例如這個同學坐在第四排第四座,我就把最容易的問題放在第四個來提問,第一個問題讓第一排第一座的同學來回答,第二個問題看似漫不經心的讓第二排第二座的同學來回答,以此類推,這樣讓他回答第四個最容易的問題就順理成章了。再比如,我知道這個同學的學號是15,而講課當天是5號,提問之前先故意問一下今天是幾號?然後回答問題的順序按5,15,25來安排。這些看似漫不經心的安排可以繞過學生排斥別人的心理防線,創造機會讓學生多接觸集體生活,更多的被他人認同。 與這樣的學生的溝通語言措辭也要非常小心,往往在常人看來很正常的一句話,敏感的學生聽到了就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幾個月的努力可能會因為一句話又重新開始。比如很多教師在和學生談心時都會用“我能理解你內心的感受”這類表示共情的言語,但對敏感的學生這句話就不適用,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排斥別人的關心,根本就不會願意更不會相信別人能這麼快理解自己。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要和學生以誠相待,讓他感受到你渴望關注他的願望“我實在不能理解你剛才的觀點,但是我很願意努力地嘗試,這需要你的配合,你能每週都和我做這樣的交談嗎?” 所以對這樣逆反心理比較強的學生的教育轉化必須要以誠相待,持之以恆,有了這樣的決心就會發現,轉化這樣的學生需要的時間其實比預想中的要短。 二、逆反心理的輔導策略 1、關懷、尊重與賞識。 具有敵對傾向的青少年,雖然外表看來滿不在乎,但他們內心卻充滿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教師、家長和其他成年人的關懷、體貼,必將有助於他們敵對情緒的緩和以及對立雙方心理上的溝通。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種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援。學生更是如此,一旦他們有了進步,就應該立即表揚。否則,學生的心理得不到強化,就會喪失信心。對於後進生,教師更應該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全面充分肯定他們優點的同時,懇切地提出希望,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和前程,進步得更快。 2、溝通、交流與信任。 當教師讓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可信賴時,學生就願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尤其對那些遇到挫折而對生活失去信心,並用懷疑、敵視的態度對待周圍一切事物的學生,則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安慰和關懷。家長、教師應學會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儘量縮小“代溝”,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要做到同學生心理相容。親子、師生感情越深,學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3、心理教育與輔導。 學生之所以產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為學生的認知與情感或者是認知與意向發生矛盾。“心病還得心藥治”,為此,多渠道向學生介紹有關心理方面知識,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心理變化,調節好心理狀態,改善心理環境使他們心理品格有所昇華。心理衛生學這門學科如果學校有條件的話,學生應該選學,讓學生知道自身生理、心理變化特點,可通過自查、自治,從而達到內化健康人生心理的作用。 4、主動傾訴與宣洩。 引導學生將內心矛盾、不良情緒利用感情傾述、自娛自樂、體育活動等方式,將其釋放出來,以求得心理平衡,緩解或消除不暢。當然,感情的閘門不可任其亂敞,文體活動也不可沒有節制。因為校有校紀,家有家規,自己也要自律。所以,對宣洩的時間、地點、物件和方式要進行合理地選擇,做到既不違背常規和紀律,又不壓抑自己,讓自己的心理情感得以順利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