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有擔當,首先得父母不苛責?

Tags: 孩子, 父母, 家鑫,

2011年,引起許多人震驚的莫過於西安音樂學院大四學生藥家鑫撞人又殺人致死的案件。21歲的藥家鑫是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的高材生,他長得白白淨淨,有一雙修長柔軟的手,可正是這雙能夠在鋼琴的琴鍵上彈奏出美妙流暢的旋律的手,讓他犯下了人生路上的致命錯誤。在開車不慎將一位年輕的女性撞倒後,他不是勇敢地承擔責任將受傷女性送進醫院救治,而是抽出了隨身攜帶的尖刀,刺向了那個在他的車輪下呻吟的女子,直到那個女子停止呼吸他才停下。

案發後,公安局找到藥家鑫瞭解情況,他卻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撒謊,說這件事跟他無關,直到幾天後迫於壓力他才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公安局自首。

死於藥家鑫刀下的女子張妙是一位只有27歲的年輕母親,她的兒子才3歲,卻永遠地失去了媽媽,而這場意外的發生僅僅起源於一個看上去非常普通的交通肇事。

事後有很多記者採訪藥家鑫,這個看上去瘦弱文靜的男孩,說他殺死張妙的唯一理由便是不想給父母添麻煩,不想讓人知道是他撞了張妙。他以為用這樣的方式便可以使自己逃脫法律的制裁,卻不知反而把自己送上了一條愈行愈遠的不歸路。

此案的惡劣性質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2011年5月,藥家鑫被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一個即將大學畢業的音樂學院的高材生,音樂夢戛然而止,人生在21歲畫上了句號。 藥家鑫被執行死刑告慰了受害人張妙的家人,伸張了法律的正義,也讓這一備受社會關注的案件塵埃落定,但在我看來,對於藥家鑫悲劇命運的討論並沒有結束。藥家鑫案到底給了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什麼樣的啟示?

在父母的眼裡,藥家鑫聰明、有才華、聽話,偶爾會有一些叛逆。而藥家鑫的父母像所有的中國父母一樣,為兒子承擔了一切。從小到大,兒子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用功練琴,考上父母希望他能夠考進的音樂學院。

藥家鑫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意見並不統一,母親總覺得父親要求太嚴格,父親則覺得母親有些寵溺孩子,夫妻倆經常為孩子的事爭吵,這造成了藥家鑫沉默寡言,有事不願和父母溝通交流的習慣。

藥家鑫的父親對兒子的期望值很高,要求也很嚴厲,但是,他跟兒子之間也常常是命令與被命令的關係,兒子犯了錯誤他不是耐心地與他溝通交流,而是給予嚴酷的體罰與苛責。在法院庭審的現場,藥家鑫幾次含淚說起,父親為了懲罰他,把他關在地下室裡幾天幾夜不讓他回家的情形,當時的那種恐懼與孤獨,給他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也使他養成了懼怕父親的心理,而正是這種心理讓他的青春期都是在壓抑與鬱悶中度過的,他的人格也在這種壓抑與鬱悶中慢慢有些扭曲。

也許正是父親對他粗暴簡單的教育讓他產生了這樣一種心理,犯了錯誤只要可以矇蔽過去便能夠免去懲罰,在父母重技能而輕品格的教育下,藥家鑫的心裡缺少正義與良知的信念,也沒有明確的是非觀,甚至連最起碼的法律意識都不具備,這直接導致了他在犯了錯誤以後更加錯誤的選擇,缺乏擔當意識,沒有責任感的他,天真地以為把車輪下的張妙殺死,就是解決問題了,就不會給他父母添麻煩了。我相信他的潛意識裡一定還會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父親不會知道他犯下如此嚴重的錯誤,而他就會逃過父親的嚴酷懲罰。

年輕的藥家鑫因為他的無知和愚蠢,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也讓許許多多的人對這一代的年輕人產生了信任危機,而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們,又該有什麼樣的反思呢?

2011年10月13日,發生在廣州的“小悅悅”事件,再一次凸顯了缺乏擔當與責任感教育的社會,會讓人痛心到什麼地步。

只有2歲,正在蹣跚學步的女孩小悅悅在短短的十幾分鍾內被幾輛車撞倒、碾壓。小悅悅倒下後,陸陸續續又從她身邊過去了十幾輛車,竟無一人停下車,下去檢視倒在血泊中的小悅悅的情況,最後,還是一位拾荒的六旬老婦,上前抱起了已經奄奄一息的小悅悅,並求人把女孩送往醫院搶救。但是,小悅悅在醫院停止了呼吸,永別了她的父母和這個對她如此冷漠的“世界”。

更令人氣憤的是,小悅悅的悲慘遭遇在媒體上揭露後,那些事件的當事人竟無一人出面承認,而那位最先把小悅悅撞倒的麵包車司機竟放言要舉家遷徙,讓誰也找不到他的蹤影。

“小悅悅”事件的發生,看似是一場意外,但絕不是一件偶然獨立的事情,正像藥家鑫的犯罪,看上去有些突然,也有它必然的軌跡。

公民道德的集體下滑,責任感教育的長期缺位,造成了目前社會上一些無法讓人接受的現象出現,這無疑讓我們看到了責任感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培育孩子的擔當意識,引導孩子建立起自己的責任感體系的教育迫在眉睫。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