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

平時我經常閱讀與金融界的時事新聞和職業規劃有關的網站和論壇,以防自己在不經意中落後於時代。在國內和國外,有許多非常深刻而又活躍的金融類交流社群,例如Doostang, iBanking Oasis以及MIT BBS等等。我從來就不是社群的活躍成員,只是偶爾觀看討論合集,並爭取從那些更有經驗的人筆下學到更多東西。    後來,我逐漸發現了國內和國外社群的一個重大區別(我說的“國內社群”包括所有中文社群,例如水木社群,以及設立在美國的MIT BBS)——相比那些出生在美國、歐洲或澳大利亞的金融從業人員,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且習慣於把一種偏見強加於另一種偏見之上。在任何討論中,我們都喜歡採取過於強硬、甚至是人身攻擊的態度,而且每個人都希望證明自己是正確的。總而言之,作為出生在中國並在中國接受大部分教育的人,我們經常顯得過於頑固地堅持一些所謂的“普遍真理”,而不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此外,我們還缺乏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的心態。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你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不確定,不知道該去一個價值型對衝基金(Value Hedge Fund)還是去一箇中型投資銀行(Middle Market IB)做股票研究(Equity Research)。當你到Doostang去尋求幫助時,熱心的討論者會告訴你:    “這完全取決於你的職業偏好,你的背景,以及你對未來的態度。對衝基金的文化和投資銀行非常不同。你喜歡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還是喜歡每天和客戶打交道?當然,薪水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我無法確定。哪位朋友在對衝基金做過研究?或許他可以幫助你。”    接著,你可以把自己的大致背景和職業生涯規劃告訴他們。會有一些入門級、中級甚至高階的金融從業人員和藹地開導你。一個人會說:“我個人比較喜歡投資銀行,畢竟你和一個團隊在一起工作,而且這會大大地鍛鍊你的交流能力。對衝基金的規模再大,畢竟比不上中等投資銀行。況且,在投資銀行做股票研究的經歷可以幫助你未來成為基金經理或私人股權公司的工作人員。”另一個人可能會說:“我建議你最好選擇對衝基金,因為它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平衡,而且你能夠真正學到怎麼做投資,而不是僅僅寫報告讓客戶高興。如果我是你,我肯定會去買方,而不是賣方。”    以上的交談都是用英文進行的,如果你的英文閱讀能力不錯,那麼你將在Doostang或iBanking Oasis得到一些非常中肯的評價。無論如何,你會感覺自己受益很大,對前途看的更清楚了。    可是,如果你把這個話題貼到水木社群,北大未名BBS或MIT BBS上,等待你的又是什麼呢?這要看運氣,有時候人們也會提出寶貴意見,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在十幾個回覆之內,你的主帖下就會充斥許多互相攻擊和不知所云的帖子,下面是一些樣本:    使用者甲說:“投資銀行都是騙人的!你看過投行的研究報告吧,和娛樂記者寫的東西沒有區別。而且現在投行研究部的工資越來越少了,你去了就等著捱餓吧。我簡直想像不出來,作為賣方分析師你能幹嘛,其實你啥都鍛鍊不了。對衝基金至少比投行好。”    使用者乙(可能是一個在中金研究部實習的小夥子)立即大怒地回帖:“你真是無知者無畏。你知道研究業務在大中華區是多麼吃香嗎?你覺得一個10億美元規模的對衝基金帶給你的鍛鍊能夠比得上一家年營業額幾百億的投行嗎?我看你就屬於那種根本進不了投行面試的人,你只管在那裡誤人子弟吧。”    使用者丙(據說是一個物理學博士)慢條斯理地出來說:“你們說的都沒有用。無論去對衝基金還是去投行,做股票研究肯定沒有前途。實話告訴你們,現在投資分析已經數理化了,數量分析師(Quant)才是唯一有前途的。你知道倫敦城的數量分析師能賺多少嗎?做股票研究,是夕陽產業中的夕陽產業。趁早轉行吧。”    使用者丁(某個IBD的Senior Associate)說:“難道你沒有考慮過IBD嗎?事實證明IBD在長期內是最能夠鍛鍊人的,而且工資也很高。現在有許多股票分析師轉行到IBD,或者去做Sales。無論如何,我覺得IBD是最好的,所有部門的人都想來IBD。”    使用者戊(很可能剛剛輸掉一個IBD的終面)怒不可遏地回覆道:“什麼IBD,狗屁IBD,整天做一些華而不實的PPT來矇騙客戶,連簡單的VBA程式都不會編。你們除了騙人還會幹什麼?只管去吹吧。還有,那個自稱做Quant很賺錢的人也別太高興,次級債危機就是你們這些Quant搞出來的,到時候你們也只有死。認命吧。”    好吧,這一路下來,你究竟學到了多少東西?除了罵人、轉移話題和混淆是非的能力之外,你可能沒有學到什麼。人身攻擊只是一個方面,關鍵在於,大部分討論者都沒有注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他們會說:“某某部門好,某某部門壞”;可是他們不會說:“根據你的實際情況,我認為某某部門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如果你有幸光臨MIT BBS的金融求職版,你會發現那裡的人整天為“做數量分析師好還是做交易員好”或者“IBD有沒有技術含量”這些萬年沒有答案的問題糾纏不清。另一些富有爭議的話題包括:“股票研究是不是死了”,“買方分析師有意義嗎”,以及“管理諮詢和投資銀行哪個更鍛鍊人”——不用說,這些問題最後沒有一個不演變為集體攻擊與反攻擊。數學好的人會大肆鼓吹數量分析師是最好的,既有技術含量,又安全穩妥,而且工資也很好;數學不好但喜歡吹牛的人會大肆鼓吹IBD是多麼偉大,真正有水平的人都來自IBD等等;喜歡讀財務報表的人則會堅持說股票研究能夠產生真正的天才,而其他部門在忽悠人之後都不會有好下場。大概在三五個帖子之後,他們就會開始鬧的滿腦子不快。    這種討論,對於已經很熟悉職業發展的專業人員來說,或許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他們已經懂的夠多了;但是對那些有志於從事金融業的學生,或者剛剛開始從事金融業的分析員們來說,危害可能相當巨大。我記得很久以前某一天,一個同學眼淚汪汪地告訴我說,他沒有辦法從事金融了,因為他不會推導Black Scholes公式,也不會C++程式設計。我對他說:“那些都是做衍生品和數量分析的人使用的,你做其他部門很少會用到。再說,即使你現在從頭學習C++, 也不算太晚呀。”那個同學又悲傷地說,他覺得從事基金或投行事業的人都是數理天才,而且還是程式設計天才,自己註定沒有活路。    後來,我總算弄明白髮生什麼了——原來,某BBS的金融職業規劃版突然來了幾個做過數量分析師的金融工程學碩士,他們不停地鼓吹建模和程式設計已經成為金融界的一切,如果你不會從頭到尾推導Black Scholes公式那就等死吧,而且你還得會Matlab, 並且熟練掌握C++, 至少編過三十萬行程式碼……於是,數理能力不太強、沒有程式設計經驗的經濟學、金融學或社會科學學生們被搞的灰頭土臉,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情緒。    可是僅僅三天之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個成功的IBD工作人員在那個版面貼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感悟,總結說做金融唯一重要的是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其實就是吹牛的能力),再加上做PPT的能力,還有就是你要特別會經營關係。他還非常武斷地說,技術的作用非常小,其實是用來忽悠人的;高學歷也沒有作用。於是,經濟學和社會科學學生們開始揚眉吐氣,數學、物理和計算機高手則開始灰頭土臉。如此反覆再三,所有想從事金融業的年輕人都會被搞的倒了胃口,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    在世界上的諸多悲劇中,最大的悲劇就是不會獨立思考,而且打擊他人獨立思考的情緒。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條通向成功的不變的道路——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太可能有。當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年輕工作者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個人的職業生涯興趣”放在第一位時,我們的年輕人卻總是喜歡武斷的決定——某個東西肯定是最好的,某個東西肯定是沒有前途的,你肯定應該從事某個職業,無論你是不是覺得它很無聊,僅僅是因為它能給你很多錢,或者它能夠“旱澇保收”……最後,如果你不採納他的建議,堅持認為別的東西是最好的,他就會攻擊你,說你選擇了大錯特錯的道路,將來肯定會被解僱或者乾脆流浪街頭討飯。    每個行業、每個部門都會產生天才和偉人。賣保險的經紀人可以成為巴菲特,投資銀行家可以成為黑石公司的創始人,交易員可以成為索羅斯,數量分析師則可以成為Jim Simons那樣年薪十幾億美元的對衝基金經理——不過,這些人肯定不是聽到別人說“某某行業旱澇保收”或“某某職位薪水最高”就一擁而上的那種人。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一方面自視頗高(動輒以超級金領或未來的巴菲特、索羅斯自居),另一方面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和道路何在,也從來沒有鍛鍊起獨立思考的能力。或許這才是我們與那些發達國家的年輕人最大的差別。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