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舞蹈學就是舞蹈理論和舞蹈實踐並重,而且側重點放在理論研究和舞蹈普及的教育上。培養目標是具有專業素質全面並具有創新意識,不滿足於培養一般性的舞蹈專業人才,而是注重培養高文化水準,視野開闊,知識結構全面,走向學者化和藝術家化的複合型人才!
舞蹈理論:重點研究舞蹈藝術和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舞蹈藝術的特徵、舞蹈藝術的發展規律等問題。舞蹈和其他藝術一樣,都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舞蹈和其他藝術的主要區別在於藝術表現工具和表現手段的不同。舞蹈藝術的主要表現工具是人的身體,主要表現手段是人體的舞蹈動作。舞蹈是一種以人體的動態形象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舞蹈起源於對生產勞動、戰鬥、社會生活動作的模擬再現,圖騰崇拜和表現、交流思想感情的內在衝動。從簡單的模擬再現,到複雜的概括表現,是舞蹈藝術發展的必然程序。從群眾自娛性、社交性、禮儀性的抒發單一情緒的生活舞蹈,到表現繁複多樣的社會生活內容,形成多種舞蹈形式和體裁的藝術舞蹈,是舞蹈藝術從初級到高階的發展歷程。在舞蹈藝術的歷史發展中,舞蹈家們為了擴大表現生活題材的範圍和豐富舞蹈藝術的表現能力,不斷從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中汲取滋養,逐步形成高度發展的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舞蹈源於生活,又對生活予以積極的作用和影響。舞蹈藝術具有認識、教育、審美、娛樂、交誼、健身等功能和作用。舞蹈理論的研究又分為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兩個主要門類。舞蹈基本理論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關係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藝術的本質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發展、舞蹈的內容和形式、舞蹈的種類和體裁、舞蹈和其他藝術的關係等基本問題。舞蹈應用理論主要包括:舞蹈創作理論(或稱舞蹈編導理論)、舞蹈表演理論和舞蹈教育理論等。舞蹈創作理論主要研究舞蹈創作的一般規律和創作各類體裁舞蹈的特殊規律、舞蹈創作的過程、舞蹈的創作方法,以及舞蹈編導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能力和技巧。舞蹈表演理論主要研究舞蹈演員如何以自己身體為工具和手段,塑造出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現廣闊和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以使觀眾在舞蹈的審美活動中思想上受到強烈的感染和鼓舞、情感上受到陶冶和淨化;以及舞蹈演員所應具備的條件、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巧能力。舞蹈教育理論主要研究訓練和培養創作、表演、教學、理論研究等各種專業舞蹈人才的方法,必修的主要專業課程的設定和教學大綱制定的原則等,通過對各種舞蹈人才的培養,以期達到在繼承、儲存、創造、發展、提高和普及舞蹈文化方面保持其科學性和系統性。由於舞蹈藝術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也由於各人研究方法和側重面的不同,舞蹈理論的研究必然要向多方面發展,產生各種不同的新科目。如從社會學(包括民俗學、倫理學)、美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來對舞蹈進行研究,就形成和發展起舞蹈社會學、舞蹈美學、舞蹈心理學、舞蹈解剖生理學等一些新的學科。進入80年代以來,中國有些舞蹈理論家已經開始從事這些學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發表了一些學術論著,目前仍處於開建立設階段。
舞蹈歷史:這門學科既屬於歷史學的範疇,又是舞蹈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藝術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歷史發展規律,並對歷史上促進舞蹈藝術前進和發展的一些著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作出客觀的歷史的評價。任何時代的舞蹈藝術的存在和發展都受其社會的經濟基礎的制約,同時還受其社會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審美意識、文化藝術思潮等的影響。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舞蹈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的發展和當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係,以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動,對促進舞蹈藝術的繁榮發展也是舞蹈歷史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舞蹈歷史,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就要從舞蹈的歷史現象出發,理出舞蹈的歷史發展線索,展示出舞蹈歷史的發展過程;從舞蹈學的角度來研究,就要求通過舞蹈歷史的發展程序,進一步探索舞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其作出理論的說明,從而達到歷史的研究和邏輯的研究相結合。研究過去舞蹈藝術的歷史程序及其發展規律,就能更好地瞭解和認識今天舞蹈發展的現狀,並從舞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中,預示出未來舞蹈藝術發展的方向。舞蹈藝術是人類極為豐富多樣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研究它的歷史,必須分類來進行。如以國家和地區來劃分,就有國家、地區和整個世界的舞蹈史。例如中國舞蹈史、歐洲舞蹈史;世界舞蹈史等。如以舞蹈藝術的形式和體裁來劃分,就有中國舞劇史、中國民間舞蹈史、世界芭蕾史、歐美現代派舞蹈史等。如以時代來劃分,就有舞蹈通史、舞蹈斷代史;中國舞蹈史則可分為中國舞蹈通史、中國古代舞蹈史、中國近現代舞蹈史等;再細分,中國古代舞蹈史還可分為唐代舞蹈史、宋代舞蹈史等。
舞蹈鑑賞:是舞蹈學中最活躍、最有群眾性和社會性的一個方面,是研究舞蹈欣賞、舞蹈評論和舞蹈作品如何取得和加強其社會效果的一門科學,它和舞蹈編導、舞蹈演員的創作、表演以及廣大群眾舞蹈審美藝術實踐有著最為密切的聯絡。舞蹈欣賞主要研究舞蹈欣賞的性質和作用,舞蹈欣賞和舞蹈創作、舞蹈評論的關係,舞蹈欣賞活動所應具備的主客觀條件,舞蹈欣賞中的共鳴現象以及心理特徵等。舞蹈評論是對具體的舞蹈作品的創作和演出的評價活動。它的研究物件雖然應當以當代舞蹈藝術實踐為重點,但同時也要對過去的舞蹈藝術給予歷史的評價,總結它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並給以理論上的說明。每個時代的舞蹈評論,都受那個時代人們的舞蹈歷史觀和舞蹈審美趣味的制約,因此舞蹈評論活動必然以一定的舞蹈理論和舞蹈歷史觀為基礎,同時舞蹈評論又反過來影響舞蹈理論和舞蹈歷史觀的發展。舞蹈評論的主要任務是對具體的舞蹈作品(某個作品、幾個性質相同或近似的作品、某個舞蹈家創作和表演的作品等)進行思想和藝術分析,作出客觀的評價,指出成就與不足,從而影響觀眾,提高觀眾對舞蹈藝術的欣賞和鑑別能力;同時又反映出觀眾的要求和呼聲,使舞蹈編導和演員瞭解觀眾的愛憎、好惡、重視客觀的社會效果,對以後的舞蹈藝術實踐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舞蹈評論是舞蹈工作者和廣大觀眾之間的橋樑,是發展和繁榮舞蹈創作重要的一環。
舞蹈學系(舞蹈研究所)建立於1996年,前身為1985年建立的舞蹈史與舞蹈理論系、1987年成立的科研所、1985年創刊的《舞蹈教學與研究》——1991年改建的《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編輯部。
1996年舞蹈史與舞蹈理論系與舞蹈科學研究所、學報三家合併成立舞蹈學系。這一重要舉措順應了科教興國的方針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亦順應了科學研究與理論發展要求具有自己獨立品格的呼喚。在某種意義上說,標誌著北京舞蹈學院科研與理論建設走向系統化、正規化。舞蹈學系集教學、科研與學報辦刊於一體,依託北京舞蹈學院這一國內外一流的舞蹈專業技術與應用理論教學的優勢,以深厚的舞蹈科學研究基礎建設和獨具特色的學科建設成為國內高等院校中最早建立的,亦最具實力的舞蹈學專業系。
1998年舞蹈學系通過教育部高等院校教學評估;1999年展開教育思想大討論,2000年通過北京市“精神文明校園”建設驗收,2001年完成北京舞蹈學院教學體制改革,舞蹈學系辦學模式成型,教師隊伍實力增強,學科體系確立,並走向成熟。舞蹈學系目前在本科層次開設舞蹈史論、舞蹈藝術管理以及舞蹈人體運動科學等專業方向,1985年至今,舞蹈學系已招收了8屆本科生。在研究生層次的教育中設有中外舞蹈歷史研究、中外舞蹈比較研究、舞蹈美學研究、舞蹈文化研究、教育舞蹈研究、舞蹈心理學研究、舞蹈語言學研究、舞蹈人體科學研究等方向。1999年始已招收了6屆碩士研究生。我係畢業生活躍在舞蹈高等教育(在全國各大學、專業藝術院校任史論教師或舞蹈技能課教師)、舞蹈研究(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家協會等部門從事研究工作)、舞蹈傳播(中央電視臺、解放軍報社、舞蹈雜誌社、舞蹈資訊報等部門任編輯)、舞蹈管理(上至文化部,下至各大院校教學與藝術團體管理部門工作)、舞蹈文化交流(提供專業翻譯或在外事部門工作)等領域,在國家的文化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舞蹈學系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和科研隊伍,現有教職工和科研人員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講師9人。博士2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4人。他們治學嚴謹、思想活躍、擔負著培養舞蹈學專業人才的教學和舞蹈學科學研究的任務。在舞蹈史論與文化研究方面,一批優秀的舞蹈教育專家,以他們豐厚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撰寫的30餘部優秀學術專著與教科書,建構了中國高等教育較完整的舞蹈學學科體系。在舞蹈人體運動科學研究方面,目前建立了國內最大的舞蹈自然科學研究機構,也是我國藝術形體和藝術醫學的研究基地。本系教師先後向全院開設與舞蹈學相關的基礎理論課程約50餘門;承擔和完成國家級與省部級的科研課題近50項;榮獲國家與省部級以上的一、二、三等獎23項。其學術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2001年北京舞蹈學院的(三級學科)舞蹈學學科被評為北京市高等院校的“重點學科”。
1992年3月,經北京市新聞出版局批准,以《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為刊名,我院學報正式出版。它是學院完成從中專到大學轉制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舞院教學研究和理論研究達到一個新階段和新水平的標誌。目前,《舞蹈學院學報》是中國舞蹈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專業學術性刊物,現已被批准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
以舞蹈研究與舞蹈教育推展為主導的“健美中心”,經歷了十年的艱苦卓絕的歷程,多年來,為學科建設與普及舞蹈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目前,舞蹈學系的主要專業機構構架為兩室一部:
“舞蹈歷史/理論教學與研究室”的主要任務是:完成中外舞蹈歷史、舞蹈基本原理、舞蹈鑑賞與批評以及舞蹈與社會人文科學的跨學科相關基礎理論教學與研究任務。
“舞蹈人體運動科學/新科技教學與研究室”的主要任務是:完成舞蹈人體運動科學、舞蹈心理學、舞蹈新科技運用以及其他與舞蹈相關的自然科學方面跨學科教學與研究工作。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編輯部”主要完成我院學報的出版與發行工作。
舞蹈學系教師承擔的幾十項課程研究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成果,是舞蹈學系學科建設多年來積累的寶貴財富,是舞蹈學系教職員工努力奮鬥的結晶,它為舞蹈學學科建設建立了豐厚的基礎,亦成為舞蹈學科建設在當下與未來發展不斷需要深化的領域。對這些領域研究的拓展與完善,便是舞蹈學學科建設的邏輯起點與努力方向。
舞蹈學系的學科建設,緊緊追隨世界舞蹈教育發展的趨勢,將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以傳統的舞蹈的史論為基礎,同時創立舞蹈人體運動科學、舞蹈心理學、舞蹈語言學、舞蹈文化人類學以及舞蹈高科技開發及應用等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使學科建設與發展立足於本學科前沿領域。在國家“十五規劃”期間,舞蹈學系教師承擔的近40部舞蹈學基礎理論教材的完成,將標誌舞蹈學基礎理論建設與學科建設發展到達新高度。舞蹈人體運動科學研究方面,目前建立了國內最大的舞蹈自然學科研究機構,也是我國藝術形體和藝術醫學的研究基地。2003年,獲得北京市政府百萬資金資助建成的舞蹈人體運動科學研究試驗室投入使用,預示著舞蹈學在這一方向的研究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獲得北京市政府百萬資金投入的“舞蹈遠端教育多媒體課件製作”專案的完成,亦將揭開現代高科技電子技術與網路技術在舞蹈教育方面運用嶄新的篇章。
課程設定一般有:
專業課程:實踐比重大:芭蕾基訓、古典基訓、現代舞基訓、中國民族民間舞及其教學實習劇目和民間舞編創,現代舞編導課等等。
舞蹈理論課較重:中國古代舞蹈史,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西方芭蕾舞史,西方現代舞史,動感空間,舞蹈形態學,舞蹈心理學,舞蹈作品賞析,舞蹈評論,專業論文寫作,藝術概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