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設計中的包容性設計?

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行業快速發展,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經常使用的資訊交流和獲取渠道。雖然智慧手機和平板等移動裝置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可是目前大多數網頁和應用在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特殊人群的需要,就算裝置再強大,這類人群在訪問網頁或使用應用時還是會遇到很多困難。於是乎,“包容性設計”的概念就被引入到了UI設計中。 那麼,什麼是包容性設計?英國標準協會(2005)將包容性設計定義為“主流產品或服務的設計能為儘可能多的人群所方便使用……無需特別的適應或特殊的設計”。當然有人會說,這樣不是增加了生產成本嗎?我們當然不能指望某一個產品能適合各種人群的需要。但是如果設計的時候有這樣理念,產品會有更多的受眾,說不定能產生更大的效益,而且這也是社會責任的體現。在設計越來越高科技、奢侈感、概念化的今天,包容性設計也許是最為親民與平衡的設計理念,它拒絕讓少數服從多數,也不想讓多數配合少數,它相信,對極端人群的細心觀察,加上對普通大眾的廣泛關注,能創造出更具包容性、屬於更多人的好設計。今天達內數字藝術學院深圳UI設計培訓部老師就來簡單談談UI設計中的包容性設計需要注意和有待改進的地方。

語言和美學 語言的人類交流的主要工具,它的影響力是無窮的,而且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很重要,但是這點往往被人們給忽略了,美國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不管什麼型別的工作,如果招聘廣告帶有明顯的性別傾向,那麼這個工作的吸引力就會受影響。這裡就引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設計時所選擇的語言表達方式對新註冊的使用者數量或者購買產品的使用者數量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介面或多或少都有文字在其上。在選擇語言表達方式的時候,讓文字儘量口語化,而不是華美辭藻的堆砌,因為不是人人都是文學大師。為行為提供清晰、簡明的標籤,保持簡樸的文字敘述,使用者對此將會很讚賞,因為他們不再是聽命於他人的官腔——他們聽到的是如朋友般甚至自己說話的表述方式。可以這麼說,如果設計師對每個畫素、每個圖示、每個字型都考慮再三,那麼他同樣需要斟酌每個詞語。當然,語言表達方式的好壞只是衡量標準之一,除此之外,美學同樣在UI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元素的擺放、形狀(稜角或者是圓角)以及色彩的使用,在不同性別、不同文化的使用者眼裡,所產生的效果也是不盡相同。就拿色彩來說,沒有一種色彩方案能夠符合所有使用者的胃口,在使用色彩的時候要記住兩件事,首先,不同文化中的顏色代表的含義有所不同,所以確保你的目標使用者能夠理解你所選顏色的含義。其次,不要忽略色盲使用者,在區分不同元素時,多花些心思和功夫,使用一些顏色以外的技巧,例如一個圖示中的長條。如果使用者是色盲,他們就不能區分特定的顏色,多數色盲患者都是紅綠色盲,所以你需要使用其他的方法,例如不同形狀、不同材質加以區分。

使用者認知能力 一般人的觀念裡會絕對化地將人分為完全能力人和殘疾人,基於這個觀念產品也被設計成針對完全能力人使用的或針對殘疾人使用,實際上人的能力值有連續的變化範圍,而且這種變化毫無規律可循,打個比方,量子物理學家在使用功能手機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困難,而同樣的手機給到一個平均智商的十幾歲小孩手裡,他卻能玩得得心應手。 在UI設計領域,不管使用者的認知能力和水平如何,都應該是設計師潛在的目標使用者。降低一件產品的能力要求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夠使用該產品,並且使之前感覺使用困難的那部分人更易使用,這一點同樣適用於UI設計,在一個介面中,你增加的元素越多,整個介面的複雜性也就隨之增加,使用者在使用上所花的努力也就越大。曾經有人說過:“最好的設計不是用來看的,是用來體驗的”。這意味著,你的 UI 應該讓使用者去體驗,而不是放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給使用者看。UI 設計越簡單,使用者體驗越好,不要濫用設計元素,不要使用擁擠的介面,擁擠的介面,不管功能多麼強大,都會嚇跑使用者。 在一些優秀的設計中,你看不到華而不實的UI修飾,或是用不到的設計元素。也就是說,其必須的元素一定是簡潔且有意義的。當你想著是否要在介面上加一個新功能或是元素的時候,問問自己,“使用者真的需要這些嗎?”或者是“為什麼使用者想要這個小巧的動態圖示?”。你是否只是因為出於自我喜好而新增這些元素?記住,永遠不要在UI設計中給自己出風頭。

自適應介面 鑑於使用者的認知能力會有很大差別,為了照顧普通的小白使用者,我們要對介面不斷地簡化,比如說去掉一些功能,但另一個問題又隨之而來,如果介面太過簡單,又很難令那些想要更多功能或控制的高階使用者滿意。比如說,傻瓜相機操作簡單,幾乎人人都會使用,但是無法滿足一些高階使用者的需求,例如攝影師。於是,綜合各方面的因素,最常見的解決方案是讓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介面的自定義。這個方法真的可行嗎?有關研究表明,只有不到5%的使用者會對預設設定進行更改,這就說明了使用者自定義的方法在介面設計中根本不可取。 那麼,有沒有一種能夠根據使用者的認知能力和使用習慣進行自動適應的方案?雖然目前要實現這個功能,在UI設計領域還存在不小的難度,但這應該是值得嘗試的一種解決方法。而且,自適應這個功能在其他領域已經有了先例,iPod之父Tony Fadell發明的智慧恆溫器Nest或許就是個很好的借鑑例子,Nest不但外觀很潮,而且還能自動感應是否有人在家而調節溫度,並且根據使用者的習慣將溫度自動調節到最舒適的狀態,並且隨著使用者使用它的時間越久,它就會更加了解使用者的習慣。 雖然Nest僅僅只是一個特例,但至少說明自適應技術是可行的,這就讓介面設計師的思維模式更加開放,或許將來要實現介面的自適應也並非不可能。

結論 我們已經攻克了各種各樣的技術難題,比如實現Web的標準化、引入響應式Web設計概念、推出各種各樣的觸屏裝置等等。也許是我們把太多精力投入在這些技術難題上,從而忽略了人性化介面設計的重要性。我們希望,網際網路行業的下一次變革能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如何讓更多的應用和產品變得更為包容,將不同使用者的認知能力考慮在內,讓使用者介面變得更加智慧,從而更有效地為更廣泛的人群服務,讓包容性設計的風暴颳得更猛烈些吧! 最後,鑑於包容性介面設計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這裡所說的只是一家之言,如能引發更多的思考,本文便是物盡其用了。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