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家論述:桂圓(龍眼乾)的功效和禁忌?

神農本草經:

味甘平。

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生山谷。

《吳普》曰:龍眼一名益智,要術一名比目。(《御覽》)

《名醫》曰:其大者似檳榔,生南海松樹上,五月採,陰乾。

案《廣雅》雲:益智,龍眼也。劉達注吳都賦雲:龍眼,如荔枝而小,圓如彈丸,味甘,勝荔枝,蒼梧,交址,南海,合浦皆獻之,山中人家亦種之。

本草求真:

補心脾氣血。

龍眼(專入心脾)。氣味甘溫。多有似於大棗。但此甘味更重。潤氣尤多。於補氣之中(溫則補氣。)又更存有補血之力。(潤則補血。)故書載能益脾長智。(脾益則智長。)養心保血。(血保則心養。)為心脾要藥。是以心思勞傷而見健忘怔忡驚悸。暨腸風下血。(便血癥不一端。然大要血清而色鮮。另作一派。濺出遠射。四散如篩。其腹不痛。是為腸風無疑。便血而見腹痛。則為熱毒下注。不痛則為溼毒下注。痛而喜手謹按。則為寒毒下注。並血而見鮮紅為熱。瘀淡為寒。瘀晦為積。鮮紫為燥為結。血如雞肝爛肉絞痛為蠱。與夫症見面色痿黃。大便不實。聲短氣息。噁心嘔吐。六脈沉遲浮大無力為虛。神氣不爽。脈數能食。腸紅下洩。腹痛便祕為實。而究不越氣失所統。陰不隨陽。而血自不歸附耳。)俱可用此為治。蓋血雖屬心生。而亦賴脾以統。思慮而氣既耗。則非甘者不能以補。思慮而神更損。則非潤者不能以濟。龍眼甘潤兼有。既能補脾固氣。復能保血不耗。則神氣自爾長養。而無驚悸健忘之病矣!按古歸脾湯有用龍眼肉以治心脾傷損。義實基此。非若大棗力專補脾。氣味雖甘。其性稍燥。而無甘潤和柔。以至於極之妙也。至書有言久服令人輕身不老。百邪俱闢。止是神智長養之謂。蠱毒可除。三蟲可殺。止是氣血充足而蠱不食之謂。但此味甘體潤。凡中滿氣壅。腸滑洩利。為大忌耳。桂產者佳。粵東者性熱。不堪入藥。

本草經集註:

味甘,平,無毒。主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蟲去毒。久服強魂魄,聰察,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檳榔。生南海山谷。

廣州別有龍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別名,今者為益智耳。食之並利人。(《新修》一二四頁,《大觀》卷十三,《政和》三三○頁)

本草經解:

本草主治雲.安志厭食.厭平聲.飽也.綱目稱其開胃益脾.補虛長智.即安志厭食之謂也.

滇南本草:

龍眼(圖)。主治養血安神,長智斂汗,解蠱毒,去五臟邪氣,開胃益脾。

本草逢源:

俗名圓眼

甘平無毒。桂產者佳,粵東者性熱不堪入藥。

龍眼補血益肝,同枸杞熬膏專補心脾之血。歸脾湯用之,治思慮傷心脾,皆取甘味歸脾,能益人智之義。然中滿家嘔家勿食,為其氣壅也;師尼寡婦勿用,以其能助心包之火,與三焦之火相煽也。

馮氏錦囊祕錄:

稟稼穡之化,故味甘、氣平、無毒。入足太陰、手少陰經。少陰為君主之官,藏神而主血。甘能益血補心,則君主強神明通,五臟安矣。且甘能補脾,脾得補則中氣充足,化源不竭,五臟更安,百邪俱闢,心樂神怡,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也。

龍眼取肉入藥者,甘先入脾也。古方歸脾湯中,功與人蔘並奏,《本經》一名益智,裨益脾之所藏,補心虛而長智,悅胃氣以培脾,除健忘與怔忡,能安神而熟寐,不熱不寒,和平可貴,養肌肉,美容顏,多服強志聰明,久服輕身不老,若腸滑中滿者忌之。

顧鬆園醫鏡:

〔甘平,入心、脾二經。〕補心虛而長智,〔為其能益血,補心長智,故別名益智。〕悅胃氣以培脾,〔甘先入脾、胃也。〕除健忘與怔忡,能安神而熟寐。〔皆益血補心之效。〕

雷公炮製藥性解:

味甘,性溫無毒,入心脾二經。主補血氣,養肌肉,益虛氣,美顏色,除健忘,治怔忡,增智慧,明耳目,久服延年。

按∶龍眼甘溫之品,脾家所悅。心者脾之母也,母無顧子之憂,則心血可,保故入茲,二經然甘能作脹,凡中滿氣隔之證,均宜遠之。

醫學入門:

龍眼味甘平無毒,歸脾寧心益神智,五臟虛邪從此安,除蠱殺蟲核止涕。

形如龍之眼也。味甘。歸脾而能益智寧心,去五臟邪氣、厭食,除蠱毒,去三蟲,久服聰明通神。核燒煙燻鼻,治流涕不止。

藥籠小品:

甘溫。

補心益智。

惟嫌助火,故胃熱者服之,多作齒痛。

新修本草:

味甘,平,無毒。主療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蟲去毒。久服強魂魄,聰察,輕身不老,通者似檳榔。生南海山谷。

廣州別有龍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別名,今者為益智耳,食之並利人。

千金翼方: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蟲去毒。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檳榔,生南海山谷。

名醫別錄:

無毒.除蟲去毒.其大者似檳榔,生南海.

《本經》原文∶龍眼,味甘,平.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明神.一名益智.

證類本草: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蟲去毒。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檳榔。生南海山谷。

陶隱居雲∶廣州別有龍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別名,今者為益智爾。食之並利人。唐本注云∶益智似連翹子頭未開者。味甘、辛。殊不似檳榔。其苗、葉、花、根,與豆蔻無別,唯子小爾。龍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龍眼也。其龍眼樹似荔枝,葉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檳榔,有鱗甲,大如雀卵。味甘、酸也。今注按此樹高二丈餘,枝葉凌冬不凋。花白色。七月始熟。一名亞荔枝。大者形似檳榔而小,有鱗甲,其肉薄於荔枝,而甘美堪食。

《本經》雲一名益智者。蓋甘味歸脾而能益智,非今益智子爾。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龍眼,除蠱圖經曰∶龍眼,生南海山谷,今閩、廣、蜀道出荔枝處皆有之。木高二丈許,似荔枝而葉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生細白花。七月而實成,殼青黃色,文作鱗甲,形圓如彈丸,核若無患而不堅,肉白有漿,甚甘美。其實極繁,每枝常三、二十枚。荔枝才過,龍眼即熟,故觀漢記》雲∶南海舊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賓士險阻,道路為患。孝和時,汝南唐羌為臨武長,縣接南海,上書言狀。帝下詔太官,勿復受獻,由是而止。其為世所貴重久矣。今人亦甚珍之,曝幹。寄遠,北中以為佳果,亞於荔枝。

衍義曰∶龍眼,《經》曰∶一名益智。今專為果,未見入藥,《補註》不言。《神農本草》編入木部中品,果部中復不曾收入。今除為果之外,別無龍眼。若謂為益智子,則專調諸氣,今為果者,復不能也。矧自有益智條,遠不相當。故知木部龍眼,即便是今為果者。按《今注》雲∶甘味歸脾,而能益智,此說甚當。

玉楸藥解:

味甘,微溫,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補脾養血,滋肝生精。

龍眼甘能益脾,潤可生精,滋肝木而清風燥,降心火而消熱煩。補陰生血,而不至滋溼伐陽,傷中敗土,至佳之品。勝歸地諸藥遠矣。以有益智之名,《本草》謂其寧神益智。神歸於血,智生於神,此亦固有之理也。至於驚悸不寐,根因溼旺胃逆,陽洩不藏,嚴氏歸脾,以為血虛,而用龍眼,則難效矣。

保健, 功效, 禁忌, 桂圓, 龍眼,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