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靜宮乃北宋時期神仙家假造的李母感星之所,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南宋謝守灝《混元聖紀》、宋末元初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等史料對此均有記載。天靜宮原是供奉東嶽大帝的廟宇,又稱天齊廟。但“請神容易送神難”,北宋天齊廟改奉老子後,老廟未敢拆除,故今人稱其為“老子老廟”。明朝明成祖朱棣曾在此養兵,未發跡時給老子許下願,後成功登基稱帝,依願擴大重修了天靜宮,輝煌後逐漸敗落。
工具/原料
安徽渦陽縣天靜宮坐落渦陽縣城北閘北鎮的鄭店村,因為現今供奉的是老子,今渦陽人又呼為老子廟。天靜宮景區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
距縣城中心五公里。東南距武家河入渦處八華里,環境清幽。元明兩代,宮觀尚蔚為壯觀。到了清朝末葉至民國時期,天靜宮因兵匪劫掠,於戰火之中,損毀殆盡,狼籍不堪。
我們現在看到的渦陽天靜宮景區是公元 1993 年5月28號動工興建的,是由渦陽藉臺胞臺灣道教學院教授馬炳文 道長、香港道教學院院長、香港青松觀觀主候寶垣道長,香港譚兆慈善基金會長譚兆三位大德善士籌資興建的。
方法/步驟
天靜宮景區是目前渦陽縣唯一一家國家3A級旅遊景區,氣勢輝煌,堪稱華夏道觀之首的天靜宮今年擬上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重點建設內容主要是保護九龍井,恢復古流星園,再現古時的情景。目前天靜宮按照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標準,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不久的將來,天靜宮將成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國的著名旅遊勝地。
渦陽老子廟會是為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鼻祖老子。老子廟會起於唐代,唐文宗開成五年庚申敕老子誕日為降聖節,此後信眾雲集,廟會日久成形。老子廟會從起源至今,保留了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原生態,以其獨有的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國廟會文化中具有獨特性,發掘、搶救和保護老子廟會,對於擴大老子文化在民間的影響,對於傳承老子文化,豐富、完善中國廟會文化內涵,研究、推動中國廟會文化傳承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珍具有重要作用。為弘揚老子文化,宣傳老子故里,打好老子品牌,豐富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渦陽縣將在該縣閘北鎮鄭店——天靜宮舉辦老子廟會。渦陽縣老子廟會恢復於1998年,已成功舉辦數屆老子廟會,每屆老子廟會都吸引眾多遊客和海內外道教信徒前來觀光拜謁,首屆老子廟會遊客超過30萬人,對推動老子文化的傳承和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明朝正野兩史考證,公元1368年,明朝皇帝朱元璋一統江山,建大明改元洪武定都奉天,朱元璋生有26個皇子,除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亡外,至其立國前共存二十四個兒子,因其馬皇后所生太子朱標作事優柔軟弱,翁貴妃所生的四皇子朱棣英勇神武,朱元璋有意立為皇儲,遭馬皇后反對。
當時的明王朝歷代皇帝均對永樂皇帝的發跡地——天靜宮興建有加,至明朝末葉天靜宮仍規模巨集大,建築輝煌,佈局恢廓,風光秀麗,環境清幽,海內無匹,宮觀蔚為壯觀,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為宮中主殿。其東有天齊廟、問禮堂,南有流星園、聖母殿、九龍井,西有太霄宮、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靈官堂、誦經堂、鐘樓、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庫庾、廄,無不畢具,楹柱有一百多個,廟地三千畝,食業數千人,宮中殿閣林立,松柏交翠,莊嚴肅穆,氣勢非凡,堪稱中華道觀之最。而鹿邑的老子在當時並沒有修建。 到了清朝末葉至民國時期,天靜宮因兵匪劫掠,於戰火之中,損毀殆盡,狼籍不堪。解放前,軍閥混戰,國民黨軍渦北區分隊尹鬆的部下,竄據殘存殿宇,道教全真龍門派十九代道士鄭元修、二十代道士馬明德等拼死護廟,至1948年,僅剩天靜宮東側東嶽天齊廟得以儲存,解放後改作學校。
天靜宮建於何代,文獻並無確切記載。其名稱最早見於北宋太清宮高道賈善翔在宋哲宗朝所撰的《猶龍傳》。
其後,南宋李燾於宋孝宗時期編著的私史《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再次提到天靜宮。李燾是唐朝宗室曹王的後代,對李氏先祖李耳的身世傳說非常感興趣。他本著“寧失於繁,無失於略”的原則,在《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十九》中記載:天禧元年二月,“亳州言修天靜宮畢。初,宿州臨渙縣有天靜宮,言李母感星之所也,上將朝謁太清宮,丁謂繪圖以聞,遣內侍詣宮設醮,遂詔重修”。這裡的太清宮即指今鹿邑太清宮,在北宋時曾隸屬於亳州。這一段文字對天靜宮在北宋時期的詔修作了詳細記載,肯定了宋真宗初年宿州臨渙縣建有天靜宮,肯定了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朝拜亳州太清宮的歷史事實,肯定了天靜宮在宋真宗朝拜亳州太清宮前夕始得詔修,肯定了天靜宮在當時被稱為李母感星之所,也肯定了臨渙天靜宮與亳州太清宮並非同一個宮觀。史料還記載,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八月一日確定“以來春親謁亳州太清宮”,第二年正月十五正式啟程朝拜太清宮,因此,天靜宮開始重修的時間當在大中祥符六年八月至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之間。 張起巖《亳州天靜宮興造碑》載元代天靜宮建築群中有太霄宮;明壽州方震孺所撰《天靜宮重修碑》雲“宮之南有聖母殿,舊題為紫霄宮”。查閱有關史料,太霄、紫霄之名,均來源於北宋道士林靈素在宋徽宗時期編造的“九霄”神話,九霄即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神霄最高,太霄最低。由於“九霄”神話深得宋徽宗的喜愛,其時“神霄玉清之祠遍天下”。因此,從名稱上分析,天靜宮建築群中的太霄宮、聖母殿最早建設年代也不會超過宋徽宗時期,最有可能是元代天靜宮提點劉道廣“師徒經營三紀”時建造的。 1991年天靜宮考古發掘也證實天靜宮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天靜宮遺址考古發掘小結》顯示,天靜宮考古發掘出一座完整的宋代“老君殿”基址,這是天靜宮發掘出的最早的建築遺蹟。該基址在發掘區的東南部,“亞”字型高臺建築,東西長30.3米,南北寬14.5米,臺基高0.60米,南面正門凸出,經專家鑑定:該遺址為宋磚砌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