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工具/原料
倆腿,旅遊年票,相機,幾張鈔票
步驟/方法
夜正黑得深沉,白天秀美明麗的龍門,此刻顯得朦朧、幽深,一切都變得柔軟,空氣柔軟,腳步柔軟,心也柔軟。夜遊龍門,心情別樣。
這裡所有的燈都昏暗。現在很多燈沒開,若在節日,所有的燈一開,那才叫金碧輝煌、不夜之天。我卻喜歡現在的燈,隱去了白天世俗的浮華,留下了一個純粹的夜。它暗得正好,暗得幽雅,暗得寧靜。眼前的龍門橋,以前的印象是高大莊嚴,而今,燈光下則顯得親切,讓人想親近。它的拱洞以上,已看不清楚,只是欄杆上的霓虹,恰似一道飛虹,飛架伊河東西兩岸。極目南望,南橋已隱了身形。因它是直橋,橋身的霓虹就成了一道光柱,變幻著色彩。以橋拱為門,便生生截斷了遊客的通途,生生截斷了與佛教世界的溝通。龍門景區的大門,便在佛的過去、現實與未來世界裡,任遊人去神思遐想,別具一格地向遊人無聲無息地闡釋。
沿東山腳邊的柏油路前行。
這時候,落雨了,三點兩點,稀稀疏疏的。
西山只有三兩個石窟的燈亮著。隔河而望,窟裡燈光柔和。於是那佛像也親切了,就想像那窟是房屋的窗,那石窟竟有家的感覺而顯得溫情脈脈了。
向南徐行,路左側便是東山的腳。燈沒有開,山崖成黑乎乎的一片,分不清土石與樹木。繼續仰望,十數丈高的崖頂,則是燈火一片了。那上面是香山寺,燈光是淡白中混著淡黃,照著青色的牆體,那飛檐斗拱竟有玉的顏色了。那樓閣浮在崖壁的濃黑之上,真的如浮在海水中的仙山的海市蜃樓了。或者作想那是天宮,於是連自己也不知身在何處。
我來的次數多了,已沒了感覺。不過,今夜真的不同以往。遊,其實遊的是一種心情。
雨漸大,竟如絲如縷了。我們也感到了寒意,但故意高聲說笑。
終於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平臺之上,對面便是最大的石窟——奉先寺了。燈光中,盧舍那佛已不那麼高高在上了。恰如走下蓮花座的秀美少婦一般,讓人遐想。而菩薩、天王已變得模糊不清。
奉先寺之南的景點,被亮藍色的霓虹相連,如一道道四處攀爬的藍色閃電,凝固在山體上,我們正驚呼它的美麗,對面的燈光全滅了。猜測是下雨,為了安全的緣故。
穿過平臺,沿臺階下去,到伊河岸邊的又一個小平臺,東面牆壁上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於是,高聲誦讀。
雨更大了,雨絲已變成了雨柱。
沒有風,卻也寒氣侵骨。
注意事項
夜遊,雨天,易滑到,老年小孩請勿獨自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