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產業讓情況趨於複雜化?

英國出生的趙鳳儀說,大家為了這個單詞的正確譯法爭論了20分鐘。她擁有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中國文學博士學位,目前致力於葡萄酒與烈酒基金會(Wine & Spirits Education Trust)教材的中文翻譯工作。該基金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葡萄酒教育機構之一。

趙鳳儀還說,若要再說到Sauvignon blanc(一種白葡萄酒),可能會再爭論個把小時。

近年來,中國國內的葡萄酒消費出現爆炸性增長,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葡萄酒第七大消費國和第五大生產國。儘管如此,中國葡萄酒界仍無法就Chardonnay和St-Emillion的中文譯法達成一致。

在中國,翻譯“可樂”和“咖啡”等飲料名稱對營銷人員來說十分簡單,而大量葡萄酒詞彙的翻譯則讓他們格外頭痛。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已經給出了他們自己的詞彙表,如把Zinfandel譯成“增芳德”,不過這些譯法目前在中國國內並沒有被普遍採用。

中國分散的葡萄酒產業讓情況趨於複雜化。中國各地散落著數千個小型葡萄酒進口商,而且很多時候他們進口的是同一種葡萄酒。一個進口商可能用某種葡萄酒譯法註冊了商標,另外一個進口商就不得不使用同樣一種葡萄酒的另一種譯法來進行商標註冊。

與有品牌的蘇打水等其它飲料不同的是,現在沒有一個可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葡萄酒生產商或進口商能強大到統一所有中文譯法。

葡萄酒雜誌Decanter網路總編阿博特(John Abbott)說,有關名稱翻譯可能成了中國葡萄酒界的“政治問題”。去年9月,該雜誌推出了中文網站。

阿博特說,中國還沒有正式的葡萄酒詞典,而我們的策略是,首先告訴大家這是Cabernet Sauvignon,然後給出我們對此的中文名稱,儘管你們可能聽過它的其它譯法。我們正努力讓大家在這方面達成共識。

在涉及酒莊名稱方面,這種分歧可能會十分明顯。拍賣行佳士得(Christie's)曾試圖統一波爾多頂級酒莊的中文譯名,釋出了一張海報,其中給每家酒莊都列出了中文譯名。酒莊總計有62家,是該地享有盛譽(也最昂貴)的葡萄酒生產商。但酒莊本身卻對佳士得的這一做法表示排斥,呼籲抵制這張海報,並說對佳士得的譯名並不認可。

佳士得中國區名酒部主管譚業明說,波爾多的朋友在中國內地註冊更多商標的時候,我們會再次拿出這張海報。

如何將葡萄酒的口味從英文譯成中文,這是另一項重要挑戰。阿博特說,他和中國譯者們為了“savory”一詞就爭了兩個小時。這個單詞常被用來形容那些產自羅納河谷(Rhone Valley)或波爾多古老酒莊等產地的葡萄酒的口感。前者喝起來有些許橄欖和草藥的味道,而後者則混雜著皮革的香氣,口感也更醇厚。

原作者: Jason Chow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