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利用不同角度進行攝影更快突破攝影瓶頸?

Tags: 角度, 利用, 瓶頸,

我這裡聊的角度並不是舉著相機圍著模特轉圈,也不是找一個可以把對方拍美、拍瘦的角度,而是指以模特眼睛為軸,相機到眼睛的視線與地平線形成的角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拍照片常用的是人類常規的視角,也就是站著直立拍攝,或者略微彎腰,儘量讓相機鏡頭與模特的視線在一條水平線上來拍攝人物。攝影教材上的理論講解是,應該讓相機鏡頭與人物腹部或腰部位置平行拍攝,因為這樣才能記錄下來標準的人物比例。所以很多在棚內拍攝的攝影師拍全身定妝照都會坐在椅子上,那樣,不會把人拍走形。

這些說法都很正確,只是嘗試些非習慣性的視角會更有趣,而且會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效果。其實在實踐中,拍攝角度的選取是很隨意的一件事,沒必要照本宣科,更多角度的嘗試,才會體現更多的個性,這也是年輕人玩攝影的開放性思路的體現。最常用的拍攝角度無非就是直立平拍,除此之外,就是高角度和低角度所帶來的不同視角。

直立平拍自然不用多說,對於高低角度的位置,就是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縱向站位差。攝影師可以藉助拍攝環境,來調整機位高度,也可以讓模特登高或爬低。就其中的低角度拍攝來說,在降低相機高度的同時,位置越低視角越特別。這其中還有細節的區別,也就是相機位置放低時,是仰拍還是平拍。同樣是降低高度,仰拍時鏡頭到模特視線是與水平線產生負角度的。

也就是說,相機在低於人物頭部高度以後,鏡頭是朝上仰拍的。必要時,攝影師可以試著躺在地上進行仰拍,那麼低角度的平拍,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把相機平放在地面上進行拍攝,會加大地面在畫面中的比重,所以要因地制宜地取捨和嘗試。

關於人像攝影的書籍很多,網上也會有許多介紹,尤其是進入到攝影論壇或加入到攝影 QQ 群之後,關於人像攝影聊的更多的是用什麼相機和鏡頭拍人像畫質更好、焦外更炫;用什麼焦段拍人像最符合標準比例,以及如何調節引數才能讓曝光更準確等,好像給人像攝影這件事加上了許多標準。但人的思路是多樣的,如果你已經確定了自己想要拍攝和體現的東西,就沒必要被這些條條框框干擾。例如,是過曝還是欠曝、是否有眩光和鬼影、廣角和魚眼拍人走形等,這些都不是重點。嘗試突破一些傳統教條的限制,才會拍出屬於自己的人像。

對於焦段而言,書上說最佳的焦段是85 ~ 135mm,這樣透視畸變會相對很小,基本還原人物比例。於是就真的會有攝友,認準了這些焦段來拍攝人物。其實每個焦段在拍攝人物時,都有自己的視覺特點,合理利用可以讓自己的人像照片變得豐富多彩起來。用廣角鏡頭拍人像可以兼顧背景,若使用得當可以拍出氣勢,除此之外,若使用得當還可以把人物拍得更纖細、修長;魚眼鏡近距離拍攝人像,會變成有哈哈鏡的效果,為照片增加趣味;長焦距拍人像,不管是半身、全身,都可以讓背景有一定程度的模糊,畫面看起來顯得比較乾淨,只是分量很重。

對於裝置而言,定焦大光圈鏡頭無可厚非,而全畫幅相機更是可以提升畫質。如果對質感和色彩氛圍要求更高,可以考慮優質的膠片機和膠捲等,總之裝置對於畫質和顏色表現,還有焦外的渲染都有較好的輔助作用。對於人像拍攝而言,可以讓攝影人一直“中毒”下去。但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我們把人像攝影的追求放在畫面內容本身,就可以擺脫裝置的束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物的表現、 拍攝視角、構圖或照片的主題上,這樣才不會成為器材的奴隸。

對於引數技巧而言,書上說:應該用點測光對人物臉部測光取值才能保證臉部曝光準確;拍逆光時要運用閃光燈或反光板;要使用手動模式;要確保眼神光;謹慎用最大光圈,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可如果按照這些要求來拍攝人物,難免會墨守成規。就拿測光準確這件事來說,有些高調片子大面積過曝是可以突出清新風格的,逆光拍攝時也不一定非要讓人臉部清晰才好。況且,在人眼視線條件下看到的畫面,也並非符合攝影理論標準,但是把看到的如實拍攝下來,也是遵循真實的一種方式。

在看演唱會的時候,沒有計劃拍攝,所以只帶了小卡片機。暗場時燈光很漂亮,於是把卡片機調到黑白模式,去除掉雜亂的光線,儘可能降低曝光補償,調整數碼變焦進行拍攝。

演唱會現場的燈光很漂亮,於是用手中卡片機的黑白模式嘗試拍攝,犧牲掉本來就有限的畫質,調高感光度並拉近焦距,降低曝光補償拍攝。主要是自己太喜歡這樣的感覺和意境了。

在演唱會中安靜彈唱時的燈光我很喜歡,於是用手中卡片機的黑白模式拍攝,儘量降低曝光補償,只留下主燈光和人物。

都說廣角鏡頭不適合拍人像,但還是因人而異的,它可以把祈年殿拍變形,也可以把兩個人拍得苗條不少。只要自己覺的好看,沒什麼是不可以嘗試的。

很多人都認為給孩子拍照片,應該是歡快的、顏色豐滿的,這些依然是受傳統理念的束縛。而有時候嘗試一些突破,也很有意思,我喜歡拍孩子的各種情緒,哭鬧或憂愁,從他們的眼神裡也可以看到屬於孩子的小情緒。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