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不僅山水風光、人文景觀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也令人迷戀。桂林方言屬於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長期的傳習過程中,逐漸演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話”。桂林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壯,回,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8.5‰左右。全市聚居的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保持著古樸、奇特、多彩的民俗風情,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盤王節、達努節,苗族蘆笙節、拉鼓節,侗族花炮節、冬節對中外旅遊者具有極大吸引力。
指南
桂 劇
桂林地方戲,廣西代表性劇種之一。屬皮黃戲系統。本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為桂劇創作、改編和加工整理一大批新劇目如《梁紅玉》、《打金枝》、《斷橋》等,並經他指導排練,參加1944年西南劇展展演,效果極佳,廣獲好評,桂劇從此進入中國十大戲曲劇種行列。
桂林民歌
桂林民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與勞動相聯絡的笛篙歌(漁歌)、山歌等;與民族相聯絡的龍船歌、賀郎歌、伴郎歌、婚禮歌、哭嫁歌、孝歌等;與娛神祭祀相聯絡的跳神歌曲;與宗教相聯絡的回族歌曲;有一定娛樂、欣賞價值的民間小調和一些乞討、行業性歌謠等。
桂林彈詞
桂林彈詞,鼓曲類彈詞分類曲種。又名“廣西說唱”、“廣西說書”。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初。藝術風格、樣式受影響於長沙彈詞。桂林彈詞聲腔,是熔桂北民歌、曲藝、戲曲旋律音調與長沙彈詞[平板]、[散板]於一爐的出新產物。曲調簡樸流暢、跌宕自如,依靠板式、節奏的靈巧變化完成說唱任務。伴奏樂器是大三絃,演員自彈自唱,極為靈活輕便。
桂林漁鼓
桂林漁鼓,鼓曲類道情分類曲種。又名廣西漁鼓。是廣西代表性民間說唱藝術形式之一。傳統漁鼓演唱形式簡單,一人“打單筒”,自敲自唱。現在則較靈活多樣,有二人或多人的“走唱”,以唱為主,表演為輔。過去,除鼓與板之外,沒有別的樂器,現逐漸發展成包括中阮或琵琶在內的民樂伴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