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門基本功“抻筋拔骨”功圖解?

正是絕門好 。此法也只有孫祿堂傳人支燮堂門人上海的壽關順先生在練,壽先生說他的老師也把此抻筋拔骨 叫伸懶腰功。孫式抻筋拔骨 ,一共有六套 ,上肢從手指,手掌,手腕,肘,肩,下肢從腳趾,腳掌,腳踝,膝,胯,到腰軀體從下腰中腰到上腰直到頸錐,練時配合呼息儘量鬆弛再轉到逐步儘量抻拉伸展。一定要配合氣沉丹田的深呼吸。 壽先生說 練得好了,能極鬆而至極剛,才能發穿透的勁力。這真正是寶貝,是孫門寶貴財產啊!抻筋拔骨,不是硬性拉伸,要有意識地放長,鬆開關節,每小動可呼吸五到七次,就是多做一會兒的意思。每動中的動作,慢慢耐心做來,比稍做就換動效果更好。第一動1、兩腳站立,兩臂手心向下向兩側平舉,儘量伸展。特別是用肩部向兩側緩緩伸展,一邊深呼吸,一邊伸,儘可能伸去。到受不了時再鬆下來。兩臂仍平舉。兩腳用腳尖腳跟轉動向兩側同時開步,直到比肩寬一些停住。兩腳尖外展成外八形。寬度與自己肩寬相等或稍寬即可。兩腳尖朝外成外八字。兩腿微曲不可過於下蹲。 2、兩臂上舉手心向上朝天,上舉之手臂和和兩腿成一樣的角度。成X型。身子由雙臂帶動向後彎腰,頭向後仰看天再看身後。形同伸懶腰。儘量伸展。只到完全不能再伸時再回復原形站立。可反覆做多次。所有動作都要氣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頂上鄂閉口扣齒。

第二動 1、由沙地立竿開始,兩腳以腳尖和腳跟旋轉而成開步,兩腳向外成外八字。兩膝微曲,兩手在小肚前提起內翻手心向上,緊握手成拳,向腰兩側拉到成抱拳。抽緊兩肋腹式丹田呼吸。兩肩盡力向後拉抻。至不能忍受時再鬆下來。兩手變拳為掌,立掌曲腕,五指向上,掌心向前. 2、由上動開始,兩手立掌自腰間緩緩向前推出,五指分開。兩臂高與肩平。手心向前。然後兩臂向兩側分開,伸直後手心仍向兩側立掌,平直向兩邊抻拉。盡力抻拉。直至不能忍受再鬆下來。抽緊兩肋氣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頂上顎閉口扣齒。 3、慢慢放下兩臂至兩腿兩側,翻手變掌,掌心向上,再握拳重複動作。

1、接第二動之開步,兩腳不動,雙手抱拳在腰間向後抻拉結束後,反曲兩掌,五指向下,手心向前,緩緩向前推出。盡力抻拉。 2、向裡曲腕,雙手中指與大拇指捏緊成鉤手。雙手鉤尖朝上。盡力抻拉。
    3、雙臂內旋使雙手鉤尖朝下,向前用鉤盡力抻拉。 4、分開兩臂緩緩向身兩邊開啟,鉤尖朝下,至雙臂在身兩邊平舉時,盡力曲腕同時盡力抻拉雙肩。同時用腹式呼吸,抽緊雙肋。只至不能忍受為止再緩緩松下。 5、平舉雙鉤反手向後旋轉,逆時針方向旋轉。盡力反手至不能忍受再由原路緩緩旋迴,平舉雙鉤,鉤尖朝下,再抻拉。; 6、開啟雙鉤,手心旋至向上,五指儘量伸直開啟,向身兩邊盡力抻拉雙肩雙手。配合腹式呼吸抽緊雙肋。至不能忍受為止。緩緩鬆下來。雙臂伸直不彎內旋成手心向下再向身兩側抻拉,至不能忍受再松下緩緩直臂垂落雙手於身前,再重複。

第四動(抻拉脊椎)1、由沙地立竿開始,兩手緩緩交叉於腹前,先以左手握右手手腕,(重複動作時再以右手握左手手腕)手心朝裡。2、緩緩提雙手向上舉,舉過臉前後,再向上舉過頭,成反掌手心向上,再向上推。此時將脊椎緩緩向上抻拉,配合呼吸。擡頭向上看。3、盡力緩緩向上抻拉,將下腰處到頸椎處之骨節儘量拉長。至不可忍受時再緩緩鬆下來。抻拉應配合呼吸一伸一伸地向上抻拉,吸時抻拉呼時停下。 4、再緩緩將兩手放下,左手仍握右手,回覆到先前。換手互握後再重複。

第五動1、沙地立竿開始2、右手自下經左肩再經臉前向右向下迴環,迴環到身後曲腕,張開五指手心向下;同時左手自下經左側迴環上舉到頭頂上曲腕張開五指。手心向上。 3、右手和左手同時向上下反向抻拉,配合呼吸至不能再抻拉後鬆下來。可稍做轉頭轉腰配合抻拉。 4、緩緩做僕步穿拳。右手穿拳左手仍為掌,掌心對身體再隨身法步法臂內旋變立拳順左僕腿穿出,成左弓箭步,左右拳在身前交叉。左上右下。成左弓箭步,左右拳在身前交叉。左上右下。 5、左手變掌握住右手腕,雙手臂內旋成手心向外,向前上方推出。6、盡力抻拉脊椎和雙肩。配合呼吸至不能為止。鬆下來。7、回到此“4”,雙拳手心向上抱於身前,弓箭步不變。 8、雙拳分後開,左拳向身後平伸到伸直;同時右拳向身前平伸到伸直,頭和腰向左轉至極點,眼看左拳,頭頂上方不可偏斜。盡力抻拉雙臂。配合呼吸至不能忍受再鬆下來。 9、低頭含胸看後腳的腳跟。盡力抻拉,配合呼吸至不能忍受再鬆下來。10、回到“4”,雙拳抱於身前。開啟雙拳成掌,變弓箭步轉身向正前方,分開雙臂從身子兩側由下向左右再向上。過頭頂後臂外旋成手心向下,曲腕使掌面與地面平行,撤回左腳,按下雙掌回到沙地立竿。11、再做反面的動作。完全和上面的一樣,就是相反的動作而已。

孫式拳的呼吸法是貫穿在孫式拳的全部拳術中的,但是在練行意拳時是專修課。現將此法介紹給孫拳愛好者們,以利大家共同研究。

  一. 無極式(沙地立竿)

  1.站立方法;兩腳跟併攏,兩腳尖分開成90度。此時不能扣腳趾。兩膝微彎,兩髖根微向後縮,腰部稍塌,就是身子要直一點。頭要向上頂。兩手自然下垂於兩腿側。

  2.兩肩胛骨向兩側開啟,兩肩微向裡合。不可露形。此動作正確了,前胸自然鬆空。兩肋自然抽緊了。所謂的含胸拔背,不是把胸彎著,而是靠開啟後面的肩胛骨而使前面鬆下來空下來。這和外家拳就是一個道理了。所以孫老說拳術無內外家之別。

  3.直項,頂百匯,即向天頂頭。不可揚下顎。目視前方或下視前下方。

  4.舌卷頂上顎,扣齒,嘴微閉。意守丹田。氣沉丹田。

  5.呼吸方法:  吸氣法:氣自會陰處向上,自身體後順脊柱上去,經後項直上百匯。

  呼氣法;自百匯起,緩緩由前腦向鼻,口,喉,胸,腹,經丹田而後至會陰。稍停於會陰處,再吸氣重複。吸氣時髖根稍有內縮,人的重心緩緩向腳後跟移去;呼氣時,兩髖根稍稍向前移動,人重心緩緩向腳前掌和腳尖移去。如此反覆移動,以求靜中有動。不可有意為之,只可自然形成。

  此法練習久之,便走通為小週天了。

  此式最少重複二十次以上,有時間者最好做十五分鐘以上。再做下動。

  二.太極式

  1. 雙掌外旋手心朝前開啟雙肩胛骨,雙肩自然儘量下垂,可看出明顯肩下沉。雙手內旋,回到原處,手心向大腿兩側,兩肩胛骨微向裡合,向裡合不可露型。

  2. 左腳尖向裡轉動,將腳尖對前方,右腳不動,兩腳成45度夾角。左手慢慢擡起,手心向裡,放於肚臍前。不是貼在身上,有一點空隙。

  呼吸兩三次再接下動。

  三. 兩儀式,虎抱頭式

  1. 緩緩下蹲,蹲到三體式的高度就行了。同時左手和右手同時緩緩上擡,手心向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的中指和左手的食指重疊。手指向前。

  2. 扣腳趾,用真人呼吸法。多做幾次。全身要放鬆。此時如能走通小週天,可感覺自身重心是會由呼吸而動的。即吸氣時重心向後根移,呼氣時重心向兩前腳掌移動。不可有意去做,練習久之自有分曉。也是動中求靜。此動最好也是多做幾次呼吸為佳。

  四. 三體式

  請大家以孫老的老年三體式為準。我講一下壽先生的做法和呼吸法,他的三體式與一般的的確不同的。接上動;

  1. 左腳慢慢向前伸出,落下,前三後七的重心。同時左手向前推出,成立掌。右手同時向下按掌,大指後側貼在肚臍前。要扣腳趾。就是用腳的五趾扒住地面。雙膝微展,兩腳跟微向外撐,不可露型。

  2. 沉肩墜肘,開啟兩肩胛骨微向內合。兩肋自然抽緊,頭頂,項豎。立掌圓虎口,掌面斜如劈斧。不可掌面正對前方。意識上左手兩指挑眉,右手兩指挑肩。挑右肩。

  3. 真人呼吸法,走通小週天,此時重心也會吸時向後,呼時向前。呼吸越長越好但是不可不均衡。即每次一樣。重心移動熟練後可以吸時前三後七分重心;呼時前四後六分重心。全為自然為之,不可強行為之。時日久了自然功成。站不動時收回。方法正確,便有身備五弓之勢了。目視前方,神態安祥,思想集中。

  4. 收回如虎抱頭,再回到左手在肚臍,右手在身右邊,左腳尖向前。

  5. 再回到沙地立竿。

  再從頭做右邊,完全一樣。只不過是左右相反而已。扣趾後,人的重心不在腳後跟,而是在兩腳的前腳掌。至少是在前腳掌和後腳跟之間不停的變換之中。孫式八卦的步法也是如此。重心在前腳掌,是跑的步法,在腳跟是走的步法。跑法肯定比走法更大程度上能閃展騰挪,竄跳自如。

  久練後可再練走通大周天。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