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品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調味品行業定義與分類

(一)調味品行業定義

調味品是指能增加菜餚的色、香、味,促進食慾,有益於人體健康的輔助食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增進菜品質量,滿足消費者的感官需要,從而刺激食慾,增進人體健康。從廣義上講,調味品包括鹹味劑、酸味劑、甜味劑、鮮味劑和辛香劑等,像食鹽、醬油、醋、味精、糖、八角、茴香、花椒、芥末等都屬此類。

根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程式碼》,調味品行業被歸入食品製造業(國統局程式碼C14)下的調味品、發酵製品製造行業(國統局程式碼C146)。

(二)調味品行業主要產品分類

根據統計局的分類,調味品、發酵製品製造行業又可分為味精製造、醬油、食醋及類似製品以及其他調味品、發酵製品三大類,相關分類示意圖如下所示。

圖表1:調味品、發酵製品製造行業分類示意圖

二、調味品行業政策環境分析

1、調味品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和適用標準

調味品行業的主要法律、法規及適用標準如下表所示:

圖表1:味精產品成分對比

2、調味品行業發展規劃分析

在行業的發展規劃中,涉及到調味品行業的是國務院發改委和工信部在2011年12月31日釋出的《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根據該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發酵行業的發展重點和方向為:努力提高非糧原料比重,減少玉米等糧食原料的消耗量。積極發展高附加值新產品,加快開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食品行業專用酶製劑,適度發展發酵法生產小品種氨基酸(賴氨酸、穀氨酸除外)、新型酶製劑(糖化酶、澱粉酶除外)、多元醇、功能性發酵製品(功能性糖類、真菌多糖、功能性紅曲、發酵法抗氧化和複合功能配料、活性肽、微生態製劑)等生產。

發展目標為:到2015年,發酵工業總產值達46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率達15%以上;培育5家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發酵工業企業,10家以上銷售收入超過50億的發酵工業企業;非糧原料所佔比重由5%提高到15%左右;以功能糖、多元醇、酶製劑等為代表的高成長性、高附加值發酵製品比重由60%提高到70%以上,味精、檸檬酸等產品比重由24%下降到18%以下。

三、調味品行業產業鏈分析

調味品行業的產業鏈與食品製造產業鏈類似,上游主要以大豆、玉米、小麥等糧食為主要原材料,經發酵、幹晒、釀造等工藝製成;中游主要包括味精、醬油、食醋等各類調味品;下游按照消費終端不同包括餐飲業、食品加工和家庭消費。

圖表1:調味品行業產業鏈

四、調味品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1、市場空間大

據統計,全球每年調味品營業額高達2400億美元,佔食品工業額的12%左右,是典型的“小產品、大市場”。目前,我國調味品產業的總產值近2000億元左右(摺合330億美元),佔比不到世界調味品市場總量的15%。與世界調味品行業規模總量相比,我國調味品行業的發展差距是顯而易見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調味品市場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2、地域特徵明顯

由於調味品行業呈現“諸侯割據,區域為王”的業態,許多品牌只能覆蓋到各自的區域市場,行業缺乏強勢的全國性的品牌,因此,調味品行業是公認為數不多的未完成市場整合的行業。據中國調味品行業協會資料顯示,2012年銷售額為2058.77億元,調味品市場有999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前十名企業的市場集中度不到35%。海天作為全國最大的醬油類調味品生產企業,其銷售收入僅佔全國調味品銷售收入的7.66%左右。

3、外企積極擴張

中國調味品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巨大的市場前景使得中國的調味品成為世界眾多企業進行搶佔的一個重要戰場,世界跨國公司在上海財富論壇上提出"欲獨霸世界,先逐鹿中國"的口號。所以近年來,國外跨國公司不斷進軍國內調味品市場,如今國內已被外資入股或全資收購的調味品企業已佔國內企業的半壁江山。

具體內容及最新資料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5-2020年中國調味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五、中國調味品行業五力競爭模型分析

(一)供應商議價能力分析

調味品行業的上游主要為大豆、玉米、小麥等糧食產品,部分為肉制類產品,調味品生產所需原材料佔上游的比重較小,且上游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因此對上游的議價能力較強。

圖表1:調味品行業對上游議價能力分析

(二)競爭情況總結

根據以上分析,對各方面的競爭情況進行量化,1代表最大,0代表最小,國內調味品行業的競爭情況如下圖所示。

圖表1:調味品行業五力分析結論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