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是人像攝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從技術方面來看,各種被攝景物之所以能夠由環境中的可見形象,轉化為照片上的可視影像,是由於鏡頭的光學結像或感光器件通過曝光所取走的。曝光,是決定攝影技術質量的關鍵。用光,是決定照片質量的關鍵。所以攝影用光依賴曝光技術,也就是依靠正確和巧妙的控制曝光。
方法/步驟
區域曝光
一講到曝光,我們很自然的就會想到安塞爾.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區域曝光,是根據膠片的感光特性,分為十個“區域”,由0區域(相紙能夠表現出的最黑的部分)至第十區域(相紙的底色——白色)。第五區域是中等的灰度,它可以根據測光表的讀數曝光而得出來;第三區域是有細節的明暗部分,而第八區域則是有細節的強光部分。(圖1)所劃分的區域完全對應於膠片的感光曲線,也就是膠片的寬容度。
圖1
憑著區域系統,攝影者便可以預見到照片的最後影像,並使底片能夠根據攝影者心目中的構思去曝光。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量度陰影部分的光量,為使這部分能夠有更多細節,並將光圈增大兩級;然後量度重要強光部分的光量,按照區域系統理論,強光部分比陰影部分亮了五級,如果明影部分是第三區域的話,強光部分便是第八區域。倘若這是攝影者的構思,便可以馬上進行拍攝。要是想使強光部分有更多層次,攝影者可以縮短底片的顯影時間來減低反差,使第八區域變為第七區域。相反地,如果想使重要陰影部分有更多層次,而這部分又比較明亮部分暗了三級,顯影時便可增加時間以增大照片的對比度,從而使強光部分變得更亮。當然,在充分掌握曝光區域理論之前,必須進行一些曝光和顯影的試驗。
等量曝光與選擇曝光
我們在拍攝人像攝影時,人像攝影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幅令人滿意的照片畫面,這與曝光組合的選擇關係極大。
等量曝光
開啟較大的光圈要比收縮得較小的光圈能讓較多的光線通過鏡頭到達感光元件上,較低的快門速度要比較高的快門速度更能使光線較長地停留在感光元件上。光圈f/1.8與快門速度1/500秒組合,和光圈f/4與快門速度1/100秒所獲得的曝光效果是一樣的,同時它們又和光圈f/8與快門速度1/25秒組合所獲得的曝光效果和曝光EV值是一致的,這就叫作等量曝光。這三組曝光組合的曝光量是相等的,體現的密度以及在黑白照片上的影調層次都是是一致的,體現在彩色照片上的色調還原與再現是一致的。但是它們三者之間在畫面效果上存在著兩個重要差別:首先,由於光圈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景深;其次,快門速度的高低構成動體影像的不同清晰程度。 (圖2、3)
圖2
圖3
選擇曝光
不同曝光組合的等量曝光,可以獲得底片密度相同的曝光效果,但在攝影過程中,應該根據拍攝題材和被攝物件的不同,在可以產生相同密度的若干曝光組合中,選擇最佳的一組曝光組合來表現所拍攝的主題。這就是選擇曝光的概念。(圖4、5、6)
圖4
圖5
圖6
曝光與寬容度
從實用角度講,感光元件的寬容度越大,對曝光控制越有利。
曝光與感光元件寬容度之間的關係,大致存在以下三種情況。
(1) 寬容度等於景物亮度範圍。
當感光元件寬容度等於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數時,感光元件所能記錄的亮度範圍正好與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間距相同,在曝光上沒有其他可選擇的餘地。如果曝光稍有出入,即會使明亮部分或陰暗部分的層次受到損害。(圖7)
圖7
(2) 寬容度大於景物亮度範圍。
當感光元件寬容度大於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數時,感光元件所能記錄的亮度範圍超過與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間距相同,在曝光上留有很大的選擇餘地。如果曝光稍有出入,也不會使明亮部分或陰暗部分的層次受到損害。(圖8)
圖8
(3) 寬容度小於景物亮度範圍
當感光元件寬容度小於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數時,感光元件所能記錄的亮度範圍遠不及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間距範圍,在曝光上很難控制,想要全部記錄下景物的明暗比例是不可能的。一般來說,這時應按被攝主體的不同情況,選擇曝光的側重點,以被攝景物主要部位的亮度來來作為曝光的基準,兼顧到其他部分的層次。在這樣情況下的曝光勢必要損失相當一部分的亮度範圍層次,其關鍵在於恰當地確定曝光側重點,所損失的只要次要部位的一些層次。(圖9)
圖9
瞭解上述曝光知識後,我們對人像攝影的曝光方式有了更深層次的掌握,希望大家能夠靈活、準確的運用到實踐拍攝中,使自己的人像攝影作品在影調、層次上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