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分類有什麼?

根據患者有明確的糖尿病史,上述臨床表現的不同症狀組合及神經電生理檢查的異常,可診斷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並通過病因與其他周圍神經疾病相鑑別。

方法/步驟

(1)軀幹神經病變:即胸腹部神經病變,多見於50歲以上長期糖尿病患者,可突然發病,疼痛和感覺異常是最早的症狀,疼痛常為深部的鈍痛,也可為鑽痛,刺痛或燒灼樣痛,一般均為單側或主要為一側,因此易與心絞痛,肺部或胃腸道的症狀相混淆,夜間最重,一般咳嗽用力無影響,痛可出現於1個或數個面板節段,檢查時可以發現於疼痛最重的節段對針刺有感覺異常,一般於胸,腹的前部為明顯,可能有同側的腹肌力弱,由於腹肌的鬆弛,導致區域性的膨出。

(2)近端運動神經病變:又稱“糖尿病性肌萎縮”,其發病機制可能是供養神經的血管病變而引起的多發微梗死,多見於50歲以上的病程較久,糖尿病也較重的病人,一般呈急性或亞急性發病,先感無力,2~3周出現明顯萎縮,主要累及股四頭肌,髂腰肌及大腿內收肌,屈組肌群如臂肌,繩肌及腓腸肌則較少受累。

(3)腦神經單神經病變:以動眼神經受累為最常見,有明顯的眼瞼下垂及眼球運動障礙,但瞳孔一般豁免,眼運動障礙一般在1天或數天內達到高峰,持續數週後逐漸恢復,在3~5個月內完全恢復,發病機制現一般認為系由於微血管病變引起動眼神經缺血所致,由於支配瞳孔的纖維位於動眼神經的周邊部位,對缺血的影響比中心部位為輕,因此多數豁免,其他易發生病變的腦神經有展神經及面神經等,單獨的滑車神經受累很罕見。

(4)胃腸系統:自主神經病變可累及胃腸道任何部分,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便祕等症狀。

(5)低血糖反應:正常情況下,血糖降低時會出現輕度的副交感反應,繼以交感反應,因而病人會感知低血糖,並提供拮抗機制避免發生低血糖昏迷,即副交感反應通過迷走使胰高血糖素釋放;交感反應通過使腎上腺素釋放,促進肝糖原分解,而自主神經病變病人可能喪失早期的交感反應,因而出現低血糖而不自覺,並由於上述拮抗功能的不足,可以無症狀而突然進入低血糖昏迷。

注意事項

儘管各類周圍神經病的病因不同,但臨床表現常常相同,有感覺,運動,反射,自主神經和營養的障礙。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