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治療動脈硬化斑塊的中藥?

頸動脈粥樣硬化在中醫範疇中無此病名。有學者根據其病理特點及發病部位提出動脈粥樣硬化屬於中醫"瘀血"、"痰濁"、"脈痺"的範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機有本虛標實之分,本虛多為氣虛、陰虛,標實則以血瘀、痰濁、寒凝、氣滯多見,而"血瘀"之病機則貫穿於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的整個過程。

化痰類

動脈粥樣硬化的首要因素是血脂過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脂質攝入過多,利用、排洩失常,均可使血脂升高而為痰濁。《內經》稱為"膏人"、"脂人"。中醫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病機與痰濁有關,因而治療上多采用化痰洩濁、升清降濁法治療。

我院研究噬斑通管ASP治療,以首烏、黃精等滋腎養肝,阻斷痰瘀生成之源為君藥。海藻等軟堅化痰為臣,水蛭等活血祛瘀為佐,全方消補兼施,標本兼顧,使痰濁得化,瘀血得消,血脈通暢,研究結果表明,噬斑通管ASP對頸部動脈硬化斑塊具有很好的消退作用,頸動脈內膜厚度明顯變薄,TC、TG明顯降低、全血黏度低中高切變率明顯降低。證實該系列方劑具有治療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同時觀察以溫膽洩濁法組成的溫膽片(由半夏、竹茹、枳實、橘皮、茯苓、黨蔘、鬱金、炙甘草等製成)治療痰濁型高血壓病伴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3個月後發現頸動脈斑塊大面積縮小,頸動脈斑塊積分降低。

補虛類

動脈粥樣硬化的病人大多數是中老年人。《內經》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
三陽脈衰於上, 面始焦, 發始白; 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說明中年以後,
元氣、肝腎陰津已漸虧虛。故治以補腎填髓、益氣養血為法。

中原五行中醫研究院觀察中藥噬斑通管ASP健脾補腎消瘀祛毒法(由人蔘、黃芪、何首烏、黃精、水蛭、黃連等組成)治療4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可調節血脂、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等,改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消退頸部動脈硬化斑塊,使患者胸悶、心悸、氣短、眩暈、乏力等症狀得到改善。同時觀察噬斑通管ASP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療效及對血內皮素(ET)、丙二醛(MDA)、C反應蛋白(CRP)的影響,實驗證明,噬斑通管ASP組方治療組和採用舒降之、腸溶阿司匹林對照組兩組患者的ET、MDA、CRP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頸動脈斑塊體積縮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變薄、SV增加、DV增加、RI減少、PI增加,
臨床症狀及體徵消失或改善。

活血化瘀類

近幾年研究認為,瘀血和動脈硬化關係密切。血脈不通,心血瘀阻,血行不利易致動脈粥樣硬化,應用活血化瘀藥物治療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療效。我院觀察軟管祛瘀法(由川芎、赤芍、柴胡、枳殼組成)對45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頸動脈超聲的影響,結果服用噬斑通管ASP3個月後,治療組血管內膜厚度(IMT)、平均斑塊數目、斑塊積分、最大軟斑塊或混合斑塊的體積指數和長度以及血管面積狹窄率均減少,頸動脈血流阻力降低。並能消除或穩定TIA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