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日常生活、注意禮貌的正確方法?

Tags: 孩子, 結果, word,

改正錯誤的教育方法

方法/步驟

孩子的日常生活。

錯誤做法:家長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當當,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見,孩子遵守就行了。

結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動腦,被動執行。膽子越來越小,越來越沒自信,能力差,不會做家務。心離父母越來越遠,自閉。

正確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還鼓勵孩子做家務。家裡有事和孩子商量解決,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認真聽取。

結果:培養了孩子家庭責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歡和父母交流,性格開朗,有自信!

大人做錯事了。

錯誤做法:強詞奪理或視而不見。

結果:孩子心裡想:“憑啥你犯錯誤就不承認呢?嗯,當大人好,有錯也不挨批。”

正確做法: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

結果:孩子以後做錯事了,主動道歉,覺得理所應當。

孩子的襪子髒了。

錯誤做法:家長:“把襪子脫下來,我給你洗。”

結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裡認為父母就是為自己服務的,正常,反正他們也不累。

正確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襪子洗了,好嗎?媽媽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媽媽的襪子也洗了啊?謝謝孩子啊。”

結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襪子去了,心裡想:“我以後要多關心一下爸爸媽媽啊,我也是家裡的一員啊,他們越來越老了。”

孩子見人不打招呼,沒禮貌。

錯誤做法:當眾訓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連問好都不會,我平時是咋教你的,沒出息。”結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損傷,覺得無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確做法:給孩子臺階下:“我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時也挺有禮貌的。”舉個有禮貌的例子。

結果:孩子知道錯了,心想:“這次沒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讓父母失望啊。”

孩子問了個問題,大人不會。

錯誤做法:不高興:“別瞎問了,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

點啥。”

結果:孩子心裡想:“哎,沒勁,總說學習學習,煩死了,不問就不問。”從此,遇到難題一概略過,不求甚解。

正確做法:高興:“孩子,你能問這麼難的問題,證明你動腦筋了,不錯。可是我不會,咱們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嗎?”

結果:孩子心裡很高興,以後遇到問題一定鍥而不捨,非研究明白不可。

孩子作業寫得潦草。

錯誤做法:發火:“怎麼寫的這麼亂,你就不能寫好點?”脾氣大的會三把兩把把孩子作業撕了。

結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已經說過了,寫不工整要重寫,因為不工整,老師看不清楚,你看,這是規定不能破壞,所以你必須重寫了。你看,你可以應該這樣寫字(講述寫字規範,橫平豎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寫得比你剛才的字有進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嗎?”

結果:孩子懂得規定的重要性,心裡想:“比剛才的字有進步,容易。”充信信心。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