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沒有更新,慧心一切都好,謝謝朋友們的掛念!只是電腦這幾天總出問題,不知是天氣冷的緣故還是機器老化,朋友說我寫部落格時間太長,遭電腦報復,昨天送入維修部,今天一切恢復正常!
天氣變冷想吃羊肉,週末花150元買了一隻羊後腿,讓店家幫忙剔下一部分羊瘦肉,剩下的帶骨斬成段,回家清洗乾淨分裝保鮮袋入冰箱冷凍,接下來開啟一系列山西有關羊肉的吃法。當時把這條訊息發在微博上,立即引來山西老鄉的建議,大家不約而同的提出想吃山西的“羊雜割”。大家想的也合乎我之意,又從熟食店買了10元錢的羊雜,週末一下午做了這道美食。
“羊雜割”又稱“羊雜碎”,是山西的一道地方名小吃。走在山西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經營“羊雜割”的小店,門面不大,生意紅火。一般每家店都是放一口大鍋在火上,裡面有老湯,配好的羊雜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鍋。每來一位客人,老闆會問你吃幾兩。意思是你要加幾兩肉,價錢根據你要的肉的多少來決定。不要以為羊雜就是純肉的哦,裡面會配上粉條。各家的老湯不同配料不同,做出來的口味各有千秋。去山西太原的朋友,慧心建議您一定要去“郝剛剛羊雜店”,這是太原經營羊雜的老店,湯色純正,味道醇香,不過,想要吃到他家的美食,必須耐得住性子,做好排長隊的心理準備哦!
據傳,山西人吃雜割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始於元朝,雜割一名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相傳元憲宗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元軍由晉地入中原,其母莊聖太后隨軍,路經山西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后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癒,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聖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淨,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嚐後,讚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從此逐漸流傳,成為民間風味小吃。
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雜割(曲沃)講求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製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對湯四步程式,工藝精細;中路(太原)雜割料全,熬煮、兌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末,還有的加粉條、豆腐,另有一番風味;北路(大同)雜割的吃法和製法均顯得粗獷,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一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是太原羊雜割的吃法,屬於家常做法~
食材
【原材料】: 羊肉 、羊雜、 羊血 、 粉條 。
【羊湯調味料】:生 姜 2片、 大蔥 段2節、 花椒 10粒、黃芪5克、當歸5克。
【羊雜割調味料】:白 胡椒粉 適量、山西老陳 醋 適量、 辣椒 油適量、 小蔥 、 香菜 。
羊肉的焯煮過程
帶骨羊肉用清水洗淨,瀝乾水分。
鍋內放入足量冷清水,放入洗淨的羊肉(我買的是熟羊雜,如果是生羊雜,放入鍋中和羊肉一起焯煮)。
使水量沒過羊肉表面,大火煮制。
煮到水面有大量浮沫飄起。
撈出羊肉,用清水沖掉表面浮沫。
【羊肉羊雜湯的熬煮過程】(第一次湯汁)
砂鍋內放入適量清水,放入焯煮過的羊肉。
放入準備好的熟羊雜。
放入大蔥1段、生薑1片、花椒5粒。
大火煮至水開,轉中火熬煮。
煮到表面有白沫飄起時,用勺子把白沫撇淨,繼續熬煮20分鐘(因為是熟羊雜所以用的是簡短,如果是生羊雜,時間要延長直到把羊雜煮熟)。
把羊肉用筷子夾出,放在一個盤子裡。
用漏勺把羊雜瀝掉湯汁撈出。
熬好的羊肉羊雜湯倒在一個鍋裡,留著備用。
【生薑黃芪當歸羊肉湯的熬煮】(第二次湯汁
砂鍋內重新放入適量清水,撈出的羊肉放入鍋中。
放入黃芪和當歸。
放入剩下的生薑片、大蔥段和花椒粒。
大火煮至水開,轉中火熬煮。
一直熬煮到羊肉熟,湯汁成奶白色。
用筷子把羊肉夾出,放在一邊備用,鍋裡留下羊肉湯。
【混合湯汁的熬煮】(第三次湯汁)
第一次熬好的羊肉羊雜湯倒在第二次熬好的羊湯中,稱為混合湯汁。
煮熟的羊肉撈出,用刀把骨頭和肉分離。
剔下的羊骨頭放入砂鍋混合湯汁中。
大火煮至湯汁開,轉中火熬煮30分鐘,使骨頭裡的骨髓熬出湯汁奶白。
加入適量食鹽調味,至此,湯汁就熬好了。
羊血的處理過程
買來的羊血用清水洗乾淨。
羊血放到案板上,用刀切成塊。
鍋裡放入適量清水燒開,放入羊血。
加入少量食鹽。
大火熬煮1分鐘,用勺子把羊血和湯汁舀出。
放在碗中備用。
粉條的浸泡過程
鍋裡放入適量清水,大火燒至水溫,放入粉條,關火浸泡。
浸泡至粉條發脹變軟備用。
羊雜割所需原料和調味料
剔去骨頭的熟羊肉用刀切成薄片。
煮熟的羊雜用刀切成條狀。
焯煮好的羊血。
浸泡好的粉條。
小蔥和香菜分別切成末。
山西老陳醋。
白胡椒粉。
自制辣椒油(如果有羊油,最好是羊油做出的辣椒油,味道才夠香。)。
羊雜割的裝碗與調味過程
碗的底部放入一層羊肉片、羊雜條和羊血塊。
上面鋪一層浸泡好的粉條。
舀入第三次熬煮好的混合湯汁,使湯汁沒過食材表面。
碗裡撒入香菜和蔥花。
撒入適量白胡椒粉。
倒入適量山西老陳醋。
淋入自制的辣椒油。
用筷子攪拌均勻,就可以開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