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怎麼辦”之前總要有一個“為什麼”,我認為你把你的行為簡單的歸在“自卑”之上還是有點粗糙。從自卑到對外界採取的敵對姿態中間還是有距離的,換而言之,對別人的攻擊行為並不是由單純自卑所導致的,靜下心來想想你是不是還有以下行為:1.只對那些你認為比你強的人有著嚴重的對立情緒;(孫少平對班長)2.接受不了別人尤其是認為比你強的人的調侃和批評;3.遇到困難時,逃避接受幫助,尤其是面對那些認為比你強的人,你更不會去主動去尋求幫助;4.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哪怕你不知道別人對你真正的評價,你也會去不斷的猜測他們的態度;如果上面的行為你有的話,那麼你很可能不僅僅是自卑了,可能更重要的是你還有嫉妒的情緒在裡面,你所渴望的不僅是別人喜歡你,更是別人尊重你。你喜歡單幹的原因並不是自己能把這件事情做好,而是這樣自己做不好的時候不會有人知道。題主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幾乎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卑的感覺體驗,因為我們總會碰到有些方面比自己強的人,但這並不是關鍵,關鍵是你想要的東西有人已經擁有了,你所擅長的事情別人能做的更好,比如,來到清華,你覺得自己學習好,發現考試考滿分的一大片;你覺得自己寫文章好,蔣方舟就是這裡的;你覺得自己體育好,不好意思,這裡有奧運冠軍。於是你發現自己綜合起來或許是獨一無二的,但不是目前能看到最好的。Higgins的自我差異理論中,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就會導致自卑,你對自己其實抱著很大的期望,你希望別人都來尊重你,喜歡你,可同時你又害怕自己的努力會導致失敗,從而招致更大的嘲諷。於是你轉變了戰略,由於人的自卑心態是由於人與人比較產生的,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而與別人產生了對立情緒,就像孫少平一樣,因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從心裡面暗暗的瞧不起對方,甚至採取某些方法去打擊他,從而獲得原來他還不如我的安慰感和滿足感。同時,這種安慰感和滿足感並不能消除你和他的實際差距,所以打擊他以後往往自己找不到合適的原因去解釋自己的行為,心裡面又會不舒服自責甚至後悔。至於平復失調的結果,就會因人而異了,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而是逐漸加強我不喜歡這個人的信念,所以就導致了人際關係的一些糟糕情況。“怎麼辦”就要解決“為什麼”,我不太想說些雞湯,因為操作性比較差而且容易不知所云,根據上面的分析,我覺得可以通過幾個小方法來實現。1.一定要讓人當面評價自己。很多自卑者擔心自己會受到別人不好的評價,越是自卑的人他越不會去問別人的評價,而是躲在猥瑣的小角落裡去猜測別人的評價,結果大多數都想著別人會看不起自己,然後繼續自卑,噁心迴圈。所以你就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去問幾個玩的還不錯的朋友,你覺得我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一定要當面問,然後你會覺得世界不是滿滿的都是惡意,而且我敢打賭,別人口中你的優點一定超出你的想象,況且自證預言的存在,會讓你越來越好的。2.做一些你認為簡單的小事。社會心理學中,通常認為,一般情況下人們做事取決於這件事對我的重要性和這件事情成功的可能性。重要的事情既然你不敢做,怕失敗,那麼就做些小事,給同學買買飯啦,打打水啦,策劃個小活動啦,班級聚會搞個小遊戲啦,這些小事容易成功,一方面容易帶給別人以積極的評價,另一方面自己也會從這些事情中獲得滿足,逐步培養自信。3.牢牢記住:每個人都會自卑,只是自卑的情況不同。當看到一個令你自卑的人,這個時候你不妨想一想,那位很厲害的同學或許學習成績不太好,那位學習好的同學個子有點矮,那位社交牛叉的同學長得有點醜,那位看起來很帥的同學一看就腎虛,這樣你所嫉妒的那些人說不定在有些方面也在嫉妒著你。4.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別人學習合作。當你看到那些你認為很厲害的人不如直接放下身段去虛心請教,放下身段有兩個好處,一方面我們設定了自我障礙,我承認這方面就是不行,即使失敗了,別人也會認為人家那方面就是不行嘛,多做幾次就好了嘛!另一方面,沒有一個牛叉的人會看不起向別人請教的人,他們看不起的往往是不懂裝懂狂拽炫酷吊炸天的裝腔犯,他們甚至會因為你的虛心請教而對你產生好的評價。另外再說一點,我很羨慕你,因為你才剛入大學,年輕而且充滿活力,我沒法回到過去了,你有著大部分人都沒有的青春,我想你不是世界上最可憐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