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如何轉型發展?

當前,浙江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關口,處在重要的轉型時期。改革開放近30年來,浙江憑藉率先進行市場取向改革,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弘揚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黨政科學有為和善謀善治,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社會發展的許多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與此同時,浙江的發展也遇到 "成長的煩惱",出現了許多發展中的問題,如產業結構較低,增長方式粗放,資源要素緊缺,環境壓力加大,社會矛盾增多等。在一定意義上說,過去的發展模式不完全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也是難以為繼的。今後,浙江要繼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必須在踐行科學發展觀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實現發展模式的轉型,以轉型促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優勢。

方法/步驟

浙江發展轉型的深刻背景:內有需求,上有要求,外有壓力

轉型的概念由來已久,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都會面臨轉型問題,包括經濟體制的轉軌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等。在我國,早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六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就明確提出要推動經濟發展從以速度為中心"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研究制定"九五"計劃時,中央又進一步明確指出:"實現'九五'和2010年的奮鬥目標,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域性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然而,這兩個根本性轉變至今還沒有完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轉型條件、轉型階段和轉型政策環境等還不夠成熟。今天提出發展轉型,與10年前乃至20年前相比有著深刻的背景。這個深刻的背景概括說是三句話:內有需求,上有要求,外有壓力。其緊迫性在於不轉型就難以生存,不轉型就不能更好發展。 從內在需求看,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浙江的經濟總量已達到15600多億元,人均接近4000美元,正處於人均3000美元到5000美元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理論和各國發展實證都表明,處在這一時期的產業結構、進出口結構、投資結構、消費結構等都必然發生深刻變化,向著更高層次轉型,並由此決定城鄉結構、地區結構、收入結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等也將發生深刻變化。只有轉型才能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否則,粗放型增長方式累積起來的矛盾和問題就無法解決。這是規律使然,是浙江發展階段變化的內在要求。

浙江如何轉型發展

從上有要求看,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並以此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要求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道路。這一指導思想解決了為什麼發展、依靠什麼發展、如何發展等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基本問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的發展理念、發展目標、發展思路、發展任務、發展方式、發展政策以及發展制度等都在發生轉變和昇華,中央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也相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核標準,而且許多指標是約束性的。這是浙江發展轉型的重要理論依據。

從外在壓力看,浙江人多地少,陸域自然資源十分匱乏,土地、水、能源等資源要素制約是長期的,生態環境對廢氣、廢水、廢料的容納和淨化也是有限的,現有的資源和環境都已不能支撐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更重要的是,浙江是產品製造和出口大省,過去那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技術、低附加值、低成本競爭的格局已沒有多少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已經遇到越來越多的壁壘。而破解的唯一辦法就是儘快實現發展轉型。

浙江發展轉型的豐富內涵:又好又快,全面轉型

轉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內涵也是一個不斷髮展和豐富的過程。過去提出的轉型更多的是側重於經濟領域,突出強調的是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其基本要求是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是,過去的轉型並沒有提及轉型的目的即人的主體地位,經濟轉型與社會轉型的互動,以及轉型與發展的關係等一系列問題,因而轉型的內涵和外延還是比較狹窄的。現在浙江提出和麵臨的發展轉型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轉型的內涵是以人為本和又好又快,解決了轉型的目的性問題,二是轉型的外延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解決了轉型的全面性問題。這兩點表明,現在的發展轉型與過去的兩個轉變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從轉型的內涵看,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發展轉型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發展轉型的方向和任務。這就要求:第一,發展要從過去的見物不見人轉到以人為中心上來,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依靠人,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從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來謀劃發展。第二, 發展要從經濟發展轉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上來。第三,發展要從非均衡發展轉到城鄉協調、區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上來。第四,發展要從只考慮我們這一代人轉到為子孫後代留下良好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上來。最後,發展轉型不是說不要發展,也不是放慢發展速度,而是通過轉型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從轉型的外延看,現在的發展轉型已不限於經濟領域,而是包括城市與農村、區域與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對內與對外關係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轉型。具體些說,浙江新時期的發展轉型主要包括:從率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向率先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從工業低附加值生產向高附加值生產轉型,從製造大省向創新型大省轉型,從城鄉分割向城鄉一體化發展轉型,從地區差距較大向區域協調發展轉型,從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汙染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型,從偏重經濟發展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型,從偏重經濟指標向高度重視民生指標轉型,等等。而要實現這些轉型,又必然涉及政治體制、文化體制、民主法治、幹部考核標準,以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一系列問題,因而是全方位的轉型。

浙江發展轉型的主要思路:實現約束目標,強化制度建設

新時期的浙江發展轉型不是始於今日。實際上,這些年來浙江上下一直在研究、探索、謀劃和推動發展轉型,並且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轉型思路。這就是在經濟方面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從八個方面推動經濟發展和提升;社會方面全力打造"平安浙江",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文化方面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增強綜合競爭軟實力;法制方面努力建設"法治浙江",實行依法行政;黨建方面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高為民執政的能力和水平等。這些既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整體部署,也是推動發展轉型的思路框架。這裡,需要再著重強調三點: 第一,養好"兩隻鳥",育好"兩座山"。養好"兩隻鳥"是指"鳳凰涅槃"和"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就是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擺脫對粗放型增長的依賴,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科技強省和品牌大省,努力變製造為創造,變貼牌為創牌,實現產業和企業的浴火重生、脫胎換骨。"騰籠換鳥",就是要主動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積極引導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騰出有限的空間發展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品,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益和競爭力。育好"兩座山"是指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就是在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必須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深入實施"811"環境汙染整治行動計劃和迴圈經濟"991行動計劃"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第二,不折不扣實現約束性目標。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導向要求,從"十一五"規劃開始,浙江把國民經濟發展目標分為預期性目標和約束性目標,在18個總體目標中有7個約束性目標,即五年城鎮新增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人口自然增長率、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包括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這些約束性目標事關民生、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是約束政府行為的,體現了發展轉型的要求。如果這些約束性目標能夠如期實現,將標示著發展轉型取得階段性進展。 第三,加快轉型的制度化建設。制度建設具有根本性,發展轉型必須要通過制度建設來保證。如要把見物不見人的經濟發展轉到以民為本的發展軌道上來,就必須建立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真正使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促使企業和公眾節能降耗、發展迴圈經濟,就必須提高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的成本,使企業和公眾能夠在節能降耗中獲取更多的利益;要讓上游地區保護好生態環境,就必須建立合理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讓保護者受益,汙染者付費,等等。只有加快制度建設,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才能保證轉型的順利進行。

浙江發展轉型需注意問題:既要分好蛋糕,更要做大蛋糕

由於新時期浙江發展轉型的人本性和全面性特徵,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引導和駕馭發展轉型過程中,必須要學會彈鋼琴,學會兩手抓,學會辯證法。要知道,正如我國正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樣,浙江的發展也還是處在初級階段,同樣面臨溫家寶總理所指出的兩大任務: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加全社會的物質財富;一是逐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促進社會和諧。這兩大任務相互聯絡、相互促進,是統一的整體。浙江在推進發展轉型中,要堅持兩大任務一起抓,既要防止重經濟輕社會,也要防止重社會輕經濟。說得再具體一些就是,轉型不是從做蛋糕轉向分蛋糕,要防止大家的眼球都盯著分蛋糕,而忽視做大蛋糕,一味追求新的形式的政績工程。須知,沒有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沒有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增加,是不可能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發展的。因此,浙江推進發展轉型還是要立足於經濟發展,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進而為實現全面轉型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浙江如何轉型發展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