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收藏基礎知識?

象牙色澤悅目,質地細膩,是雕刻的上佳材料。中國牙雕歷史悠久,數量眾多,但傳世的牙雕絕大部份出自明清時期。

牙雕收藏基礎知識

鑑別方法

首先,象牙的鑑別特徵是截面有交叉向心圓紋。現雕刻常用的古象牙(mammoth)和近現代象牙的區別在於顏色和質地。古象牙泛黃多裂。

象牙忌乾燥和溫度突變,如若儲存得不好易開裂。在玻璃櫃中擺設牙雕時,旁邊最好放1-2杯水;擺設時注意光源,象牙對光也有反應,長期見光的一面較白,背光的一面泛黃。不擺設時可用不吸水的紙包起放入箱內。

牙雕的幾個大類

1、宮廷製品類
按史料記載,元代宮廷即有專工牙雕和犀角雕的作坊,但出土的牙雕實物只有一、二件。明代的皇家牙雕由“御用監”製作,明代的牙笏存世不少,當是一品官到五品官朝見時所執。今所見者大小不等,有圓頭和方頭之分,價格大 致在5000元到20000元之間。
清代的宮廷牙雕由養心殿造辦處的牙作、如意館製作。牙作和如意館招募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其中最有名的是嘉定的施天章、封岐,廣東的陳祖章等。關於清皇家牙雕的一個關鍵且有爭議的問題即是否有所謂的“清宮廷牙雕風格”。故宮的楊伯達先生持肯定回答,而《從商到清的中國牙雕》一書的作者持否定回答。楊伯達先生認為,儘管牙作和如意館在每個時期都是一個不固定的由全國各地工匠組成的團體,但每個工匠都必須約束自己的帶有地方性的個人風格,而服從 “雅”、“秀”、“精”、“巧”的宮廷風格。《商清牙雕》的作者認為,牙作是一個不穩定的組織,其成員流動性大,上一班人馬和下一班人馬往往沒什麼關聯,所以很難有一種皇家風格的流傳和繼承。
從已發表的宮廷實物來看,既有楊伯達先生所言的雅意突出的製品,也有地方風格明顯的物件(如廣式牙雕)。筆者以為,需要區分對待兩個不同的問題:一是有沒有凌駕於地方風格之上的宮廷風格?二是那些雅而簡的宮廷製品是不是代表著清牙雕的最高審美趣味(或者至少最高審美趣味之一)?對第二個問題筆者基本上持肯定的態度。地方風格也許在細”、“繁”兩字上能超過宮廷的那部份簡而雅的製品,但在“雅”字上明顯不及。在這種意義上,我贊同楊伯達先生將那類以雅為主的宮廷製品區分出來而重點對待。但我認為這少量以雅為主的宮廷牙件尚不足以構成一種風格或流派,因為沒有證據表明這些牙件的特點貫穿著不同時期且能追溯不同時期的承接關係。與其說這些牙件的特點代表著一種風格,還不如說它反映了某個特定時期皇帝或者造辦處的一種審美觀點。所以,雖然對第一個問題我不敢否定,但同樣我沒有足夠證據肯定。

2、人物圓雕類
明代後期象牙人物圓雕作為一種產業在福建漳州興起。明漳州牙雕多隨形,刻工簡練,但注重臉、手和衣帶的表達。其價格取決於牙雕的大小、題材和藝術水準,大致在5000元到80000元間。漳州牙雕善於表達人物的內涵。對比圖2左起的第一個漳州牙雕的內在韻味和第二、第三個西方牙雕的外在造型美。
清代的人物圓雕數量眾多,題材多樣,其中大型的用整支象牙雕的人物多是乾隆以後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一種常見的清或民國的象牙臥裸女,這類牙雕的藝術價值不高,小的不到10釐米,價0.1-0.2萬元,大的有40多釐米,價幾萬元。關於它的性質有爭論。傳統西方的說法是醫用。以前看病指點女子身體不便,所以用裸女模型指患病部位。直到今天西方人還是將它稱為“醫生的女人”。另一說法認為它是仿自西方象牙臥聖嬰造型的中國化玩物。筆者傾向於後一種說法。前一種說法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裸女這麼小怎麼可能指得清楚患病部位?該類的原始造型顯然帶有西方影響,應最初是明清出口西方的玩物,後來銷路好,式樣就固定了,其後一直到民國還有製造。

3、文玩雜件類
儘管有些明代文人認為文玩擺設不適於用象牙製作,但存世的明清牙雕文玩雜件數量卻相當多,其中包括筆筒、臂擱、掛屏、插屏、筆架、筆洗、筆、鼻菸壺、裝飾瓶、香筒、蟲罐、如意、針筒,各類碗、盤、盞、碟、盒、杯、壺、鏡背、鏡框、掛件等等。

4、出口類
如果說明代牙雕出口的中心是漳州,那麼清代象牙出口的中心是廣東。乾隆年間及以後,廣東出口了大量的牙雕,包括裝飾扇、名片盒、首飾盒、象棋、信插、傘柄、鏡框,工藝繁複的船、塔、多層球等等。這些出口物件的共同特點是迎合西方人的心理,在工藝上講究細和繁。今天我們再來看這些物件,工藝上我們可能會感嘆它們的精美,但它們的藝術內涵相對比較貧乏。
傳統的牙雕好壞評判法,是圍繞“雅”、“細”、“繁”三個字。而三字中以“雅”為首。但事實上很少有哪件牙雕能滿足所有的三個字:一件牙雕太細太繁了自然整體就不會有素靜的雅緻。從收藏角度而言,一件牙雕無論在哪個字上能達到上乘,愚以為就值得一藏。器物的內涵和整體效應固然重要,但工藝的細緻和造型的繁複也同樣耐人品味。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