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兒子不聽話了?

Tags: 孩子, 媽媽, 兒子, word,

一位媽媽很重視孩子的心理成長,四年級的兒子各方面還不錯,只是面對挫折、不順利時容易著急、煩躁,挫折感過強。她覺察到這種傾向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不利的,所以她主要就這一問題在我這裡長期諮詢。前期,我們就這一問題結合孩子具體的事例進行了多次探討,有了一些收穫。 前幾天,這位媽媽請我幫助她解決另外一個困擾:為什麼以前懂事聽話的孩子現在不大聽話了呢?

媽媽說:回想起兒子瑞瑞的成長經歷,我還是忍不住要先微笑一下,因為他帶給我的實在是太多美好的感受。雖然他的性格里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和缺點,但他總體來說還是個挺懂事的孩子,我們對他要求算是比較寬鬆的,但是他很有自我剋制力,也很聽話。

三歲時,我帶他去超市,跟他說商品只能看不能摸,他就絕不會摸,買了餅乾,說付了錢才能吃,他絕不開口吵著要吃,跟他說吃完三塊餅乾就回家,他第三塊剛放進嘴巴里就拍拍小手,站起身說“回家吧。”五歲以前,夏天非常熱,告訴他還小不能吃冰棒,我買了冰棒自已吃,他在一旁看著,很羨慕,實在忍不住了就說“媽媽,我幫你拿著吃吧?”然後舉著冰棒餵我吃。還有一次,大概是四五歲的樣子,我和他去超市買了一桶油(5公斤),他想幫我提一會兒,我說太重了,他非要幫,我說“那你能一直提回家嗎?”他堅定地點點頭,然後走兩步抱著那桶油歇一歇,最後硬是一路把那桶油連拖帶抱地提回了家。看電視,說好的時間,只要提前五分鐘提醒他一下,到時候他就會自己去關掉電視,從小就是這樣。

但是我覺得上四年級後,孩子變化挺大的,我有點適應不了。從前吧,說件什麼事,他總是很快就做了,現在一件事,不說個三五遍,他是不會動的。

我們的諮詢已經進行了幾個星期,這位媽媽對孩子比較耐心細緻,算是在理解和尊重孩子上做得不錯的,而且媽媽還算是比較寬鬆的,孩子這樣懂事不是嚴格管教的結果,算是自身的性格特點吧。但是,我從媽媽所舉的幾個事例上看得出來,她在理解孩子上面還有提高的空間。

如果理解孩子不夠,就無法做順暢的溝通,親子關係也受到影響,所以,孩子變得好像不聽話了,就是自然的了。

媽媽:今天晚上回家後,我發現重要東西丟在車裡了,請他下去拿,並懸賞5元,他不願去(太熱了,得爬6樓),後來經不過我請求,他半氣地說“我下去拿了,也不要你的錢!”他後來幫我拿上來了,轉了幾圈後,跟我說“把錢給我吧”。

我二話沒說就同意了他去拿錢,只是心裡覺得他何必這麼快就說話不算數呢? 維尼:這就需要去理解孩子了,孩子這樣做是正常的,算是思想上有些搖擺,改了主意,不能定性為說話不算數。我們成人有時也會改變主意的。 媽媽:去逛超市,我原來只准備去一樓買點東西就走,他說想去三樓看看,我猶豫了一下,點頭同意,他馬上又說“算了,還是不去了,我也有點累了”——其實他心裡是明明想去的。最後他還是去了三樓。 他為什麼想去又說不去了呢,我覺得,有任何意見可以拿出來商量嘛,何必這樣呢? 維尼:孩子這是在猶豫。猶豫也是人之常情,是正常的,可以理解。 媽媽:他昨天做作業一直用我不允許用的塗改帶,我皺眉說“別用了,再用真想給你扔了”,他把塗改帶舉起來說“你扔唄!”我氣極了,頭腦一發熱,拿過來就扔了。他非讓我賠一個,我沒同意,他也很生氣。 維尼: 這個事情孩子的問題不大,你可以賠她一個。 媽媽:是我的問題嗎?我很困擾,是她挑釁我呀...... 維尼:孩子這樣說,是當時的一個正常自然的反應,不算是有意挑釁你。孔子有句話說:知常曰明,我的"曲解"是:知道哪些事情是正常的就明白了、理解了。所以理解孩子的行為是一種正常的反應,你就會寬容他,心裡寬容了就在表情和行為上是友善的,孩子也容易接受你。如果不理解,表情、情緒和行為都會有表現,容易引起孩子的“不合作”反應,孩子自然變得不愛聽話了。 媽媽:哦,明白了。呵呵,經你開導,我接受了。我認識到是得改變一下自己的方法和心態了。 維尼: 確實需要改變。理解孩子,可能還做得不夠。 媽媽:是!要不斷學習。 就算是天生比較懂事、聽話的孩子,就算是以前還算寬鬆,如果家長理解孩子不夠,情緒、行為表現出不寬容,也會引起孩子的不合作,從而變得不聽話了。 所以,在理解孩子方面是無止境的。 所謂:知常曰明。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