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營的益處和用意?

失去雄風的美洲虎  ——訪美國心理學博士朱利安·泰普林  編者按:朱利安·泰普林博士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及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社群腦力保健專案博士後研究員。從事40多年未成年人心理研究,其經典著作《臨床心理學》被專業人士稱為“繼皮亞傑心理學大發現和瑞吉歐教育法之後的又一重大貢獻”。朱利安·泰普林博士自1998年被四川社會科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後,曾11次到中國講學和調研,對中國家庭教育現狀有著獨特的見解。借朱利安.泰普林博士來廣州講學之機,本刊就此專題訪問了他。  本刊:現在的家長和孩子都在忙,該怎樣忙?這種現象很有趣,不知全世界的父母是否都一樣?  泰普林:大約每一位對孩子充滿愛的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與孩子的對峙中不知如何是好,先是好言相勸,繼而大發雷霆,隨後又悔意頓生,想做一切可能的事情來補償對孩子的傷害。這樣的情形迴圈往復,奪走了許多父母與孩子的快樂,也使父母疲憊不堪、苦不堪言。  本刊:您如何看待“夏令營的較量”裡的孩子們?您在對中國家庭教育多年的研究中,認為最深刻的什麼?  泰普林:其實我們很難從一個這樣的活動來衡量哪些孩子贏了或哪些孩子輸了,當然,也能從中折射出一些家庭教育的弊端。家長們的期望本該是讓孩子快樂成長的,但是,我很遺憾地看到,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中還存在不少誤區。諸如“父為子綱”、“不打不成才”的受虐成才心理;“老子不成器,兒子來圓夢”的補償心理;在孩子身上盲目投資、攀比的趨眾心理;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樹大自然直”的惰性心理;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的溺愛心理。其中,中國家長表現更多的是溺愛而不是智愛。  被溺愛的孩子很難遵守規矩和自我約束,他們會認為規矩都是為別人制定的;他們有太多的優越感,眼高手低,不善於與人相處,而當看到他人進步時,又很容易產生怨恨和沮喪的情緒。如果這些孩子不開發自己的潛能去迎接挑戰,就很難發掘出人生的深層意義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本刊:為什麼中國的孩子被溺愛會比國外更嚴重呢?  泰普林:這也許與中國傳統家庭生活有關,在美國或西方國家,孩子14歲就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所有學習和生活、交友等都由自己獨立處理,孩子跟家庭的聯絡沒有中國那麼密切。其次,西方國家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吃苦耐勞的鍛鍊,讓孩子參與勞動,為家裡承擔一定的義務,從而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和社會義務感。在中國,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家裡的寶貝,家長常常有這樣的想法:“寶貝,我們愛你,我們不能讓你受一點委屈,從小就要讓你過上幸福安逸的生活。”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想法。  為什麼使孩子過“幸福安逸生活”的想法卻成了問題呢?我可以講一個例子,美洲虎以自己的剽悍和敏捷稱霸於南、中美洲大草原,可是,在祕魯國家動物園裡,那些美洲虎身上卻看不到這種雄風。生活在這裡的美洲虎因為太珍貴,人們對它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先是圈出6萬平方米的綠地,為它們放養了一大批草食動物,還安裝了空調房。結果,它們和其他草食動物和平共處。更讓人心痛的是,這些美洲虎的平均年齡比生活在嚴酷大自然的同類減少了整整5年。我想這個例子應該很有啟發。 夏令營就是孩子自我提升的一種途徑,自我成長。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