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由來?

遠在春秋時代,我國人民就運用晷測量日影的辦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漢時代,又確立為二十四節氣,其中便有了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永珍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

禁火寒食一種舊俗,時間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或兩天。據說是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重耳吃後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19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惟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便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