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大都市,放眼望去,發現很多大齡男女青年,尤其是剩女。廣義上是指27歲或以上的單身女性,很多擁有高學歷、高收入和出眾的長相,但也有很多自身條件較差。多數擇偶要求比較高,導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而變成“剩女”的大齡女青年。在北京,27歲,不算是大齡了,30歲以上不結婚的也比比皆是。這在有傳統觀念中,女人要想嫁,是很難留下的觀念相悖,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出現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方法/步驟
擇偶觀念作祟。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男性普遍願意娶比自己年齡小或者社會地位、文化水平、物質水平等各方面稍遜的女性為妻。女性也傾向於找比自己各方面都強的男性為伴侶,才回有崇拜感。如果把男女按照綜合實力分為ABCD四級,A男傾向於選擇B女,B男選擇C女……於是,A女和D男就被從擇偶梯度中踢了出去。從這個角度說,都市中剩下的女性大多數是A女,就是所謂三高女性,即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的精英女性。這型別女性自身條件已經很優越,卻還要找比自己還強男性,擇偶面會窄很多,所以是主動剩下,要求高,而不是真的嫁不出去。
學業理想。
自從大學擴招以後,精英教育改成普及教育,很多女孩子學習很好,上進心也強,就不斷的深造,從大學到碩士甚至是博士。一年年的書讀下來,把自己拖成了大齡女範疇,碩士畢業普遍在25歲左右,博士就更大。畢業出來再工作適應2年,很快就奔三了。雖然高等教育也可以結婚,但是畢竟學生時代沒有物質基礎,結婚很不現實,所以留下了大批高知女性待字閨中。
擇偶面窄。
前文談到的ABCD理論中,大齡女性願意找各方面比自己強的男性,那擇偶面就窄很多了,首先比自己強,年齡長得男性大多都已婚,或者是離婚,離婚人士也要考慮是否有孩子,如果有,過去就可能當繼母,會面臨很多現實考慮。總之大齡剩女選擇男士基數在大幅度縮小,這是不爭事實。而男性,不管多大年齡,都可以找20歲年輕女孩子,這也是對女性不公平的現象。而且優秀成功男性,在擇偶上從20歲-40歲女性,都可以考慮,這個擇偶面比女性大多了,選擇面廣,也造成資源部對等。
生活習慣固定,理想愛情看上去很美。
很多單身大齡女,常年一個人生活,已經習慣自由獨立的生活。沒有男人的幫助,自己也能活的很好,那麼如果沒有錦上添花又何必要結婚呢。所以很多大齡女特別注重感覺,渴望完美愛情。而大部分男人都是普通男人,愛情也是脆弱的可變的,感覺確實一種感性的感受,沒法量化。有感覺了在一起,沒感覺了分開,所以現在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很脆弱。男人相比女人更理智,很多男人結婚就為了傳宗接代,未必需要愛情,而沒有愛情的婚姻,女人大多難以接受。
剩女其實是世界潮流。
中國的剩女話題,比美國晚了差不多50年。二戰後,經濟的繁榮進一步推動了女性獲得更多工作機會,並爭取到同工同酬的權利。女性第一次比較廣泛了擁有了經濟獨立的機會。於是,單身女性開始在城市大規模出現。中國的剩女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是因為中國變化得太快。歐美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使得單身或不婚女性成為尋常,而在中國,生活在熟人社會和體制卵翼之下的上一代人,和迅速被拋入現代社會的下一代之間,在婚姻觀念上產生了難以妥協的衝突。
注意事項
剩女可以說是現代化的產物,也是女權運動發展這麼多年的一個必然階段。剩女多半是主動剩下,都是有思想有要求的獨立女性,不應該歧視剩女,而是尊重他們的生活選擇。
中國進入一個多元的生活時代,有丁克家庭,有單身貴族,應該尊重所有人的生活方式的選擇,作為一個個人,應該好好愛自己,找到適合的生活,而不是單一的套用所有人的模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