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

Tags: 孩子, 學會, word,

生活中見到過太多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實也難怪,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獨苗,被人捧著護著,屬於他的東西從不需要分給別人,不屬於他的東西也會有父母長輩千方百計為他弄來。儘管開始只是一隻蘋果一個梨,但生活點滴的力量可以“穿石”。成長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漸漸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斤斤計較,難以與人友好相處,更談不上與人分享、合作。 在專家看來,分享中包含著寶貴的平等與博愛思想。而讓孩子學會分享,對於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也至關重要。而合作能力恰恰是孩子社會化過程的重要一步。如果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慢、發展不足,那麼就算他發育健全,但身體、智慧的優勢也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最終會導致感情不成熟、不適應社會生活。 在分享的氛圍中成長 讓孩子學會分享,而不是教會孩子分享。分享,不只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一種美德。讓孩子學會分享,關鍵在於體驗。體驗分享,才能從內心理解分享的意義。 可是,小孩子也能理解分享的意義嗎?當然可以,孩子並非沒有理解力。不過,孩子理解事物的方式,與大人不同。你跟大人口頭解釋,大人就能明白你講的事情;但你對孩子講半天,可能他都似懂非懂。讓孩子理解,需要給他親身體驗、感受的機會。孩子體驗到了,才能理解。要讓孩子理解分享,根本解決的方法不是說教,而是讓孩子與身邊的環境互動,體驗、感受然後理解。 所以,聰明父母,首先要有為孩子創設充滿“分享”的家庭環境的意識。孩子身邊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緒,統統構成他的成長環境。當環境中充滿了分享的意識、情緒、行為,孩子的“分享”也會從心底發生。如果說學會分享有一個終極目標,那麼就是孩子自發地分享,而不是被動遵守成人制定的“分享規則”。 聰明錦囊:對不同的孩子不同對待 相同年齡的孩子個體差異也很大。這既是天性使然,也更多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所以,不要老是把你的孩子的發展與別人相比,特別不要在孩子面前。在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也提倡不同的方法。孩子3歲前,營造一個分享的家庭氛圍,可能比說教更有長期效果;但孩子3歲後,如果要改變他們的自私、小氣,那麼不能放棄說教的辦法,說教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家長要心裡明白,不管採用什麼方法,最後都要讓孩子從心底理解自己行為的意義。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