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深層次的看問題(道德經注5)?

看問題要深,但同樣我們永遠不可能真的做到最深入最全面。任何行動都會引發連鎖反應,因此,思慮不夠周詳的行為很可能帶來負面的反彈。《道德經》第五章有了相關描述,越是高位者越值得借鑑。

如何更深層次的看問題(道德經注5)

工具/原料

《道德經》原文

方法/步驟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u)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釋義:天地無所謂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如同草狗,不會有特殊對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對待百姓如同草狗,不會有特殊對待。

如何更深層次的看問題(道德經注5)

原文:天地之間,其猶橐(tuo)龠(yue)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釋義:天地之間,難道不就像一個風箱?雖然虛空但並不那麼容易被壓迫,越是有動作阻力就越大,鼓出的風就越多。同樣,言辭觀點越多那麼你可選擇(或迴旋)的餘地就越少,不如保持不偏不倚的看法,待看事情自然的發展。

如何更深層次的看問題(道德經注5)

應用:一旦有所行動,則比有反應。言辭、觀點、主張、指導等越多,接收者領會的意向就更多,反應出來的現象就會越多,有可能是好的,有可能是不好的。不要因事情物件的不同,而讓自己對事情的發展有所傾向性,保持將萬物看做“芻狗”,保持心不變、保持身不動。

如何更深層次的看問題(道德經注5)

案例:工作中甲和乙是同事,兩人關係很好,一天甲問乙:“領導交代的這件事兒我覺得他考慮的不周到,不瞭解我們工作的實際情況,我還要按照我原先的方法辦,你怎麼看?”乙回答:“你說的有道理,我也揣摩不透領導的意思。”但工作中乙仍舊遵照了領導的意見執行。

如何更深層次的看問題(道德經注5)

分析:領導和同事出現兩方意見不同,可能是領導真的沒有做到從實際出發,也有可能是甲站的高度不夠,不接受創新改革。所以乙的主張,並不否定甲的做法,同時,由於工作守則中理應接收領導的安排,所以乙並沒有礙於跟甲的親近而選擇按照領導的意見執行。

如何更深層次的看問題(道德經注5)

結論:很多事情我們不要過早的下結論、發表觀點或者採取行動。放一放也許答案自然見分曉。如果面臨在初期就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倘若可能的話,我們儘量兩邊都不去否定,都予以支援。但假如我們只能選擇一方時,那起碼要做到對另一方不予以否定。而要能保持內心不發生傾斜,首先不能對萬物尤其是某些人產生偏好傾向。

如何更深層次的看問題(道德經注5)

注意事項

不仁,是沒有特殊的仁愛,並不是貶義。芻狗,不是貶低人,代表一致對待,沒有特殊。

守中不是保持中庸也不是腳踏兩隻船,而是理性思考(最高境界是空明狀態),不宜偏好而過早選擇。

問題, 層次, 道德經, 高位,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