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告片拍攝中導演的重要作用?

在電視廣告片拍攝中,導演的工作隨節目攝錄方式的不同,也有所區別。在實況錄影時,導演通常在拍攝和錄製的全過程中要自始至終地協調製片的各個環節,根據劇本的要求,進行大量的工作,使技術導演、錄影、錄音、燈光等所有制作人員以及表演者密切配合,將節目連貫地一氣呵成。

廣告片拍攝期間,導演工作是非常緊張的,要同時監看多臺監視器,並從中迅速作出判斷,選擇需要的鏡頭。還要注意把握時間、監聽聲音、保證節目的質量,而分鏡頭拍攝則需要導演更精細的構思,把構思再分解成獨立的一個個鏡頭或片斷。並分別地去拍攝,然後通過大量的後期製作,將各個鏡頭有機地組合起來,構成連貫完整的節目。無論是哪種方式,導演的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

一、導演對劇本的選擇和處理

在導演面前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如何對待劇本的問題。文字劇本是一切創作活動的基礎,既不能“將就”,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能否成功地將其塑造成為具有視聽造型的作品,需票導演靈活地選擇和處理。

1.選擇劇本

導演在選劇本時,首先要看劇本的內容是否適合電視這一傳媒?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預期的螢幕效果如何?這是節目創作的前提。電視節目的製作是費時、費力的,需要較昂貴的開支,如果廣告片製作出來沒有意義或效果很差,勢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其次,要看劇本的主題立意是否深刻富有新意,內容是否具體充實。好的劇本自不必說,對於質量不高的劇本,我們也不能一律否定。因為,有些劇本雖然創作得不太好,但題材本身很有意義,導演可以將自己的創作意圖和設想告訴編劇,共同探討,進行修改。如果可能的話,也可由導演自己改編。

除此之外,導演在選擇劇本時,還要適當考慮自身的因素,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熟悉的、能激起創作熱情的劇本。這樣可以使導演保持較強烈的創作慾望,輕車熟路地駕馭作品。當然,工作需要時,導演接受了題材較陌生的劇本,也應全力以赴,虛心請教、深入研究,力求對劇本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

2.分析研究劇本

導演的創作構思來自於對劇本和有關資料的深入細緻的研究和透徹的理解。

(1)充分了解編劇的創作意圖、目的、物件及節目的型別。捕捉劇本的新意和自己對劇本的最初感受,估計預期的效果。

(2)在熟悉劇本的基礎上,與編劇及主要創作人員共同研討劇本的主題是否正確,鮮明而富有意義。並找出存在的問題加以修改。

(3)分析劇本的內容應如何適合電視螢幕表現,情節是否真實可靠;內容是否充實、富有表現力;細節處理的如何,剪裁是否得當。

(4)研究劇本的結構形式及風格樣式。看其所採用的結構形式能否成為表達主題思想的理想敘述方式。它所體現的風格樣式是否與內容相適宜。

(5)掌握人物或事物的個性特質,分析劇本是否對人物或事物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的表現。

(6)審定解說詞或對白。看解說詞或對白配置得是否貼切、融洽。若是拍攝紀實性較強的專題節目,這方面的工作可留待節目編輯完成後進行。如果是有人物對白或主要依靠解說來闡釋畫面內容、推動情節發展的,則需要事先研究、修訂好解說詞,以便掌握畫面的長度、整體節奏和視聽造型的綜合效果。

3.實地考察、採訪

在透徹地分析研究劇本的基礎上,進行實地考察和採訪是很有必要的,它將有助於導演的構思和分鏡頭劇本的創作。

無論文學劇本所闡述的內容多麼詳盡,場景規定的多麼具體,但畢竟是“紙上談兵”。

導演只能憑藉著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去聯想。由於導演的生活閱歷、素養和涉獵的知識面與編劇不同,藉助於文字語言所構築的形象也會相去甚遠,有時還會因為導演對題材的陌生而影響到創作構思。適當地進行實地考察和採訪能給導演提供許多直觀的、具體的、動態的形象,激發導演的創作熱情,獲得創作靈感。並以導演對事物的認識與感受,去發掘那些適合於螢幕造型的、富有表現力的材料。

對於藝術創作來說,永遠是一種發現。然而這種發現決不是靠展示那些鮮為人知的、新奇的東西而得來的,作為道山傳媒的導演更應該注意這方面的問題。一般來說,教育電視節目所要塑造的主要是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導演要從這些普普通通的、甚至比較枯燥的事物中,發掘由有意義的東西來,引起觀眾的興趣,就要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因此,導演實地考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觀察具體的形象來豐富感性知識,尋找拍攝場景。更重要的還在於通過導演的親自觀察、採訪和體驗,將蘊含在劇本中的思想、事物的個性特質提煉出來,加以塑造,寫起分鏡頭劇本來,也會胸有成竹。

同時,導演還可以通過實地考察、採訪,進一步熟悉拍攝內容、拍攝物件和拍攝環境,作為制訂拍攝方案、確定拍攝方法、安排拍攝時間的依據。比如,通過看現場,導演可以估計出每個場景拍攝的鏡頭數,確定機位、景別和攝法;還可以根據光線的情況確定用燈光還是用自然光。並根據主光源的角度(日光))影子的走向以及對畫面構圖的設想來決定順光、側光還是逆光拍攝,以此來安排拍攝時間。

4.導演的創作與構思

當導演從編劇手中接過文學劇本時,視聽造型便隨即開始了。導演要運用各種藝術手段來塑造螢幕形象,必須經過具體、完美、獨特的構思。

導演構思是節目創作的靈魂,它體現著導演對文學劇本的理解和闡釋以及對節目的總體設計。其主要內容為:確定節目的主題思想,擬定結構與風格樣式,組織情節,設計畫面造型與聲音造型以及蒙太奇的表現技法等等。

一個美國導演曾說過:“導演的工作實際上就是作成百上千次決定。”確實,當導演站在攝像機旁喊“開始”之前,必須作出許多這樣或那樣的決定。如,採用什麼樣的畫面內容和表達方式?怎樣拍攝?選什麼樣的演員?如何進行場面排程?鏡頭之間怎樣銜接?如何轉場?每個鏡頭的長度。機位、攝法、環境、場景氣氛乃至燈光、道具如何處置?這些包含在每個畫面中的各種因素,都要在開拍前經導演深思熟慮,做出相應的決定。然而,導演構思決不是對文學劇本所闡述的問題與表現的思想、形象、環境進行翻譯或

轉述,而是繼續進行探索和創造。它來源於導演對文學劇本的深刻理解,對現實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對問題的獨特見解。

導演構思是艱苦的再創作,它為導演創作的全過程確定了基本途徑,同時又將在節目盼創作中不斷髮展和完善。要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較高的水準,導演在創作構思上要狠下功夫,刻意求新,摒棄那些平庸膚淺、生搬硬套的格調,避免空想和臆造,從作者、觀眾、拍攝物件的不同角度進行全方位的思考,才能使自己的作品獨具特色。

二、分鏡頭劇本的創作

廣告片製作中編劇的創作過程是將自己對問題的認識與感受化為栩栩如生的形象,呈現在腦海中。然後再將這些形象用文字語言描繪出來,落實在文字劇本上。而導演則是在充分理解文字劇本的基礎上,依照編劇用文字描繪出來的情境,以豐富的想象力,全面運用蒙太奇思維構築出具體可見的螢幕形象,對節目重新進行整體設計和構思,編寫出分鏡頭劇本。

分鏡頭劇本是一種把文學劇本中的文字形象創造性地轉化為聲畫結合的形象,將文學劇本的內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攝製的鏡頭的劇本。它是導演對節目構思和設計的藍圖,也是一切拍攝工作的依據。因此,在節目製作前期,編寫好分鏡頭劇本是非常重要的.

分鏡頭劇本是導演構思的具體體現。當導演對文學劇本的分析和構思趨於成熟,節目的雛形在導演的腦海中變得清晰可見的時候,就可以將這些形象分為一個個鏡頭,訴諸於文字,寫出分鏡頭劇本。蘇聯著名導演柯靜採夫曾談到:“構思的成熟開始於看的性質的轉變——看變成看見,審視變成認識。在意識中,事件、人物、物體已經不是隻在平面上活動,而是轉動起來,成為立體的東西,時而遠去,於是展現出它們周圍的世界。時而逼近,從而顯露出清晰的微小細節。”這段話形象他說明了導演的構思是分鏡頭劇本的基礎。

分鏡頭劇本的創作是將整個節目內容分解為若干個鏡頭,並將這些鏡頭依照一定的邏輯關係組成一個個段落。通過對每個鏡頭的精心設計和段落之間的銜接,表現出導演對節目內容的整體佈局、敘述方法、刻畫人物和表現事物的手段,細節的處理及蒙太奇的表現技法。

總之,導演將自己的全部創作意圖、藝術構思和獨特的風格傾注在分鏡頭劇本中,以此來傳情達意塑造未來的螢幕形象、因此,分鏡頭劇本也是攝製組統一創作思想,有計劃地開展工作的主要依據和保證。

1.編寫分鏡頭劇本的方法

分鏡頭的方法依攝製內容和導演本人的創作習慣而定,大體可分為三種(對年青導演來說,應以前二種為主)。

(1)導演將節目內容分為若干個場次,再將每場分為若干個鏡頭,從頭到尾按順序分下來,列出總的鏡頭數。然後,進行斟酌,哪些地方該細,哪些地方可省略,總體節奏把握的如何,結構的安排是否合理,再給予必要的調整。

(2)導演先將節目中重要場次的鏡頭分出來,搭成基本框架,然後再分較次要的內容和考慮轉場的方法,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分鏡頭劇本。

(3)導演只寫出分場景劇本,這種劇本要比分鏡頭劇本簡單得多,它不是以鏡頭為單位,而是以場景來劃分,文字敘述也比較簡潔。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各場戲的場面和程序,到拍攝現場導演再具體分鏡頭,進行即興創作。這種方法難度較大,需要導演具有較高的功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2.分鏡頭劇本的內容

無論導演採用哪一種分鏡頭的方法,在創作分鏡頭劇本時都要考慮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

(1)根據拍攝場景和節目內容分出場次(也可註明場景的名稱)。按順序列出每個鏡頭的鏡號。

(2)確定每個鏡頭的景別。導演對景別的選擇不僅僅是出於表達節目內容的需要,還要考慮到不同景別對表現節奏的作用、物體的空間關係和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一般根據視距的遠近可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大小不同的景別。有時根據攝製的需要還可以分得更細。如,大遠景、中近景、大特寫等。

(3)規定每個鏡頭的廣告片拍攝方法和鏡頭間的轉換方式。

固定鏡頭或運動鏡頭(推、拉、搖、跟、移、變焦推拉等)。

拍攝高度是乎攝或仰俯攝。

鏡頭間直接切換或淡、化、劃方式轉換。

畫面特技處理是內鍵、外來鍵、色鍵、分割畫面、重疊或數字特技動畫。

一般情況下,對固定鏡頭、平攝、和鏡頭的直接切換不需要在分鏡頭劇本中特別說明。

(4)估計鏡頭的長度。鏡頭的長度取決於闡述內容和觀眾領會鏡頭內容所需要的時間。同時還要考慮到情緒的延續、轉換或停頓所需要的長度(以秒為單位進行估算)。

(5)用精煉、具體的語言描繪節日所要表現的畫面內容,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場所,情節的安排,人物及人物的主要動作、:表情和心理狀態以及細節的處理。

(6)導演要充分考慮到聲音的作用和聲音與畫面的對應七統一關係。配置好解說、音響效果和音樂。

三、導演闡述

攝製組成員通過分鏡頭劇本,瞭解節目創作內容,但對於滲透在分鏡頭劇本中的導演構思,還會產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導演闡述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攝製組的全體成員在開拍前明確導演的創作意圖,通過導演對劇本內容的闡釋,瞭解導演的具體設想、創作風格和對節目的總體把握。充分調動攝製組各部門的創作熱情,在統一的基調下,發揮各自的創作才能。

導演闡述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內容方面。說明節目的目的、物件、意義;明確節目的主題思想和拍攝宗旨;弄清主要情節內容。如,要塑造什麼樣的人物?講敘什麼問題?主要矛盾是什麼?通

過哪些方面來表現?等等;介紹與創作有關的背景資料(時代背景,拍攝場景,科學依據等)。

2.藝術處理方面。介紹未來節目的風格樣式;對節目總基調的把握;主要表現手段;特殊表現手段;總體節奏的處理。

3.結束語。簡要他說明拍攝方案;鼓動攝製組成員全力以赴,團結一致投入攝製工作。

四、表演者與外景的選擇

1.選擇表演者

在教育電視節目中,除了少數有故事情節的節目外,大都不需要專業演員來扮演。導演在挑選表演者時,遵循的原則是:

·要儘量從生活中和拍攝所涉及的專業範圍中去尋找真正符合身分的人物充當表演者。由於這些人物熟悉自己的生活和本專業的業務、技能,表演起來動作準確、得心應手,也顯得真實、自然。

•要選擇與節目創作基調、角色的氣質相吻合的表演者。

•如果拍攝的是紀實性較強的節目,最好由被攝物件本人來表演。

•如果需要由專業演員表演的節目,一般不要請大家熟悉的項基本原則著名演員。否則,觀眾的注意力很容易轉移到演員的身上,評頭論足,而干擾了對教育內容的注意。

2.選擇外景

導演根據劇本中對演播室外場景的要求,與攝像、美工、錄音等主創人員共同選擇和確定拍攝室外和室內實景的場地。選擇的依據是有利於提供典型的環境和氣氛,能和節目中其它內外景相配。現場條件適於拍攝和錄音,並有利於美工的創作。

五、現場拍攝

當廣告片攝製組的一班人馬開趕到拍攝現場,便進入了緊張的“實戰”階段,為節目創作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在開拍的一剎那付諸實現。導演要把握好這一創作的關鍵環節、指揮若定,爭分奪秒將所需的鏡頭搶拍下來。

在現場拍攝中導演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1.進一步落實拍攝內容

一到現場,導演的首要任務就是觀看現場、安排現場,進一步落實分鏡頭劇本所規定的拍攝內容;作拍攝前的最後一次調整。凡是畫面內容、聲音和拍攝技巧上必須作適當變動的情況,都要記錄在分鏡頭劇本上,並及時告之攝製組的主要成員,要求他們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作好相應的準備工作。

2.同攝製組成員密切配合,保持拍攝現場良好的創作氣氛。

電視節目的創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縱然導演的技能再高超,也不可能一個人來完成全部攝製工作。拍攝時,導演要善於組織攝製組的每個成員,既要各司其職,又要通力合作,相互配合默契,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攝製任務。

3.指導表演者的表演

在教育電視節目中充當表演者的人,大都是非職業演員,他們熟悉節目所要表現的內容,但往往缺乏鏡頭感,表演起來也比較緊張。針對這種情況導演在指導時應注意:

•導演要將拍攝的意圖和設穆告訴表演者,儘量使他們按自己的體會放鬆地、自然地去表演。

•導演不要給表演者規定過多的情緒動作和他們所不熟悉的動作。而是要善於觀察,將表演者表演中對節目內容最有表現力的動作選擇、提煉出來,明確地告訴他們,作出必要的調整。

•當表演不甚理想,表演者又不能完全理解導演的用意時,也可重放他們表演的鏡頭、讓他們觀察、自我反饋,進行改進。。

4.注意畫面鏡頭的處理

在拍攝現場,“導演除了要按照電視節目的創作規律,,熟練地運用各種拍攝技巧。完成分鏡頭劇本的攝製內容外,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即興創作,不斷改進和完善原來的設想。同時,對於角度變化大、運動變化多的複雜鏡頭,導演更要慎重處理,注意場面排程和鏡頭之間的銜接問題。

5.場景佈置和道具的安排

導演應注意場景的佈置)道具的安排一定要符合生活實際和特定的環境氣氛,並要與節目的風格、基調相協調一:哪怕是一件小小的道具,“,都要從有利於內容,環境氣氛的表現、有利於人物的活動,,有利於畫面構圖和總的色彩基調出發,進行設定。

6.注意鏡頭完成的情況

每個鏡頭的圖象一經錄製在磁帶上,便無法更改。導演的任何疏忽都會造成後期製作的困難和最終的遺憾。因此,在拍攝時,導演既要果斷又要精益求精,把握好前期的拍攝質量。關注鏡頭的要素如內容的表達是否準確無誤;人物的表演是否到位?是否真實自然;畫面構圖是否滿意;鏡頭長度是否合適;鏡頭內部節奏是否適當;有沒有“穿幫”現象(指在鏡頭中出現了與內容、時空不符的東西);色彩基調是否一致?
經過瞬間緊張的思考,導演要立即作出決斷,行還是不行。如果不行,要說明原因,馬上修正重拍。如果滿意,要給予肯定,進行下一個鏡頭的拍攝。切不可猶豫不決或草率從事。

7.備用鏡頭的拍攝

儘管拍攝前,導演已在分鏡頭劇本中對每個鏡頭作了嚴謹、細緻的設計和安排,但是難免有意料之外的情況出現。因此,在每一場景的規定鏡頭拍攝完畢後,導演還應注意拍攝一些不具有明確方向感和時空感的人或物的近景或特寫鏡頭,以及一些適用性較強的空鏡頭,以備後期編輯時使用。

除此之外,導演還應在拍攝間隙抓緊時間觀看拍好的素材。如果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補拍,若是在全部停機以後再補拍,將會出現很多麻煩。如:要重新召集攝製組成員,尋找與前面拍攝相符的服裝、道具。另外季節的變化、拍攝期限和攝製經費等條件也不允許我們這樣選擇。

六、後期製作

分鏡頭劇本中所規定的鏡頭全部拍完之後,攝製組的工作告一段落,人們常稱之為“停機”。“停機”意味著攝像、美工、燈光、化妝、服裝、道具等部門的工作已基本結束,而導演還要繼續於下去,完成節目的後期製作。

在後期製作中,導演要對畫面和聲音重新進行綜合性的考慮。這是導演對節目的再創作,也是最後的創作。此時,每個鏡頭的畫面形象已經確定,而且清晰可見,剩下的便是如何進行取捨、編排和組合的問題。但面對眾多的拍攝素材,該如何取捨、如何編排和組合,還有待於導演進一步創作研究。

1.認真觀看素材,善於取捨鏡頭

導演與編輯、場記等人員一起觀看拍攝素材,同分鏡頭劇本和場記單進行對照(在教育電視節目中,扇輯工作也可由導演自己來承擔)。在觀看過程中要:

進一步檢查每一個鏡頭的圖象質量。同樣內容的鏡頭中選出拍得最好的一條,並在場記單上作出標記。著鏡頭攝法不同,則要根據整體結構的需要和上下鏡頭的關聯進行選取。

在廣告片拍攝過程中,往往由於多種因素的制約,如,天氣、場景、環境的變化,表演者的創造性表演和導演的即興創作,以及其它不可預見的因素,使導演在拍攝現場改變了最初的設想。這種改變有時會使節目大為增色,而有時也會由於考慮不周影響到整體結構、鏡頭之間的銜接與轉場。觀看素材時,導演應能及時發現問題,想出補救的辦法。

另外,導演在選擇畫面時,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在拍出的一大堆素材中,有些鏡頭設計很好,拍攝也很成功,而有些鏡頭,拍攝的不理想。在最後剪裁時導演不會放棄拍攝好的鏡頭,但也不能單純看拍攝質量,而忽視了對節目內容的表達,把拍得好的鏡頭都用上,拍得不好的都去掉,這樣勢必造成敘述結構上的混亂。因此,導演在選擇畫面時不能單憑興趣,要從節目內容的需要出發,進行巨集觀的把握和統籌安排。對敘述結構和節奏的處理有影響的鏡頭,無論拍得多麼精彩,也要堅決捨棄,而那些不太理想的鏡頭該用的還要用上。

總之,在後期創作中,導演要善於選擇素材,組織素材,精心構思,進行合理的編排,才能獲得創作上的成功。

2.確定編輯方案

如何進行編輯,導演可以根據節目的拍攝情況和自己的工作習慣靈活掌握。但為了保證節目的質量,還應確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編輯方案。

如果所拍攝的素材與分鏡頭劇本的差異不大,導演對整體結構的安排和敘述方式也沒有大的改動和新的設想,可以先將素材按照分鏡頭劇本的順序初步地編在一起,甚至配上聲音,然後再看整體效果如何/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最後進行精編。

如果所拍攝的索材與分鏡頭劇本的設計變化較大或者導演在看完素材後有了新的設想,可以先列出一個按場次或段落劃分的場景單,將一組組鏡頭粗略地編在一起,待一切調整好後,再精編。

倘若節目內容不太複雜,導演對整體結構的佈局和編排也比較有把握,也可以直接精編。

3.編輯技巧的運用

在後期編輯中,導演和編輯一起,不僅要善於運用蒙太奇的組接技巧,使鏡頭與鏡頭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還可以通過乎行、交叉、重複、對比。隱喻及聲畫蒙太奇的綜合效果等表現技法,使畫面具有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但要注意,這些技巧要運用得自然、恰到好處,不要顯露出過分的修飾。

畫面的編輯分為技巧組接和無技巧組接兩大類。具體到每個節目應採用什麼樣的組接方式,需要根據節目的內容、創作風格、觀眾的欣賞習慣和理解能力而定,不能機械地照搬某種手法和風格樣式。但一般情況下,節目大都以無技巧組滌即“切”的方式為主。

4.把握好蒙太奇節奏的處理

在廣告片前期拍攝時、每個鏡頭內部綜合運動的節奏,即畫面中主體運動的速度、攝像機運動的方式和速度已成定局,後期編輯主要是掌握好鏡頭轉換的頻率。雖然,導演在分鏡頭劇本中已對節目整體節奏和每個鏡頭的長度進行了設計,但由於拍攝中的變化和導演構思的不斷深入,必然要對畫面的節奏重新進行調整。後期編輯時,導演應給予充分的重視,依照事物發展變化的強度和速度,觀眾的接受能力、欣賞習慣和情緒的起伏,把握好鏡頭的總體節奏,使畫面造型在時空的維度上有節律地運動起來,充滿活力。

一般來說,為了給後期編輯留下足夠的長度,拍掇時,每個鏡頭都要比原設計的畫面長度略長一些。有時還會由於拍攝方法的變更,如,將幾個短鏡頭合併為一個長鏡頭(或反之);將固定鏡頭變為推、拉、搖、移等運動鏡頭,都會改變鏡頭的長度。為此,在編輯時,導演不僅要考慮每個鏡頭自身的因素,選取那些能夠鮮明地表達節目的內容、符合整體結構安排的鏡頭,還要注意鏡頭長度對敘述節奏的影響,鏡頭之間的關係對長度的制約,以及敘述長度和情緒長度的協調,、進行適當的剪裁和處理。

5.聲音的處理

畫面中的聲音包括了語言音響和音樂.這三者之間的平衡與協調,以及它們的總體效果,極大地豐富和加強了電視節目的表現能力,導演在後期製作中,對聲音的藝術處理應給予充分的重視。

(1)語言的配置

語言是理性思維的運動。在配音之前,導演要對照編輯好的畫面圖象,最後修訂一次畫面中所運用的語言(解說、對白等)。處理好畫面與語言的關係,有效地完成配音工作。導演應注意以下幾點:調整好音質和音量;人物的語言要清晰、自然,符合特定的情緒;處理好語言與畫面的對應關係;注意加強語言的真實感、親切感和空間感;對語言的戲劇性處理要恰到好處。

(2)音響的處理

音響可以創造環境的真實氣氛,表現畫面中特定的情緒效果,增強畫面的運動感和空間感,並能產生一定的節奏感,保持觀眾對畫面的興趣。導演應根據節目的內容,合理地採用各種音響效果,增強畫面的表現力。有的可注重採用音響建立真實感和氛圍感,有的可加強音響的表現作用,還有的可以忽略。究竟如何處理,需要導演認真對待,謹慎處之。

(3)重視音樂的作用

音樂是內在情感的流動,也是感情與思想的統一體,它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一定的描繪性。可以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表現特定的感情色彩,烘托氣氛、渲染情緒,還可以表現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賦予畫面更力口豐富的含義。美國電影作曲家赫爾曼就認為,音樂實際上為觀眾提供了一系列無意識的支援。它不總是顯露,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它卻起了應有的作用。

內容, 鏡頭, 劇本, 節目, 導演,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