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白熾燈,還是彩光燈,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面和情趣。但是,你或許不知道,甚至連愛迪生都無法預料,現在燈光會被專家指責“是一種毒品”。“入夜則寐”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理節律,但現代社會中,有些卻被都市的燈火通明所打亂。光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朋友,但過強、過濫、變化無常的光,對人體造成的干擾甚至是傷害之大,讓很多人都沒想到。
步驟/方法
導致白內障。
據調查研究表明,2歲前夜晚開燈睡覺的孩子,近視率約為55%;而熄燈睡覺的孩子,近視率僅10%左右。光汙染導致的惡劣視覺環境被認為是近視高發的重要因素。更有研究表明,長時間在白色光亮汙染環境下工作和生活,白內障的發病率高達45%。北京協和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李瑩告訴記者,若長時間處於強光或彩光環境,眼睛晶體功能將受影響,損傷後就可能導致白內障。因此,遇到強光時一定要避免肉眼直視。
心煩、焦慮、無法睡眠。
家住上海市中心南京西路的李女士被附近高樓大廈通宵閃爍的霓虹燈攪得不得不找睡眠專家。“開始是睡不沉,接著是無法入睡,後來甚至一到晚上就害怕、心煩、焦慮。”睡眠專家、上海中醫失眠症醫療協作中心副主任施明表示,人睡覺時眼睛雖是閉著的,但亮光依然會穿過眼皮,影響睡眠。據他臨床統計,約有5%—6%的失眠因噪音、光線等環境因素引起,其中光線約佔10%。“一旦失眠,人體得不到充分休息,又將引發更深層面的健康問題。”
影響激素分泌,甚至導致兒童性早熟。
拉塞爾·雷特博士發現,夜間照在視網膜上的燈光,會減少褪黑激素生成,而這種激素正是調節晝夜節律的重要物質。光掠奪了黑夜,打亂激素分泌節律,可能導致正常週期失衡。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教授伍學焱表示,如果兒童受到過多的光線照射,褪黑激素的分泌將減少,從而導致性早熟或生殖器過度發育。其他激素的分泌也有生理節律,如雄激素早上七八點時達到最高點,燈光會對此產生影響。光汙染還會影響人的心情,這又會間接影響激素分泌。
讓人變得抑鬱。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蘭迪·納爾遜教授1月21日在美國神經科科學年會上表示:夜間過多接觸光線可能導致抑鬱。聶靜也表示,光汙染會導致頭昏心煩、情緒低落、身體乏力等類似神經衰弱的症狀。
對於夜間工作或長期有夜生活的人來說,受光汙染的傷害更大。2001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學報》刊登的研究顯示:女性上夜班時間越長,患乳腺癌的機率越大。聶靜也告訴記者,長期受歌舞廳中彩光照射,其紫外線會誘發流鼻血、牙齒脫落、白內障,甚至導致白血病和其他癌變。彩色光源不僅對眼睛不利,而且干擾大腦中樞神經,讓人出現噁心、嘔吐、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性慾低下等症狀。
燈具太少,燈光過暗。
一些家庭為了節省開支,在燈具方面不捨得投入,平均每個空間只安裝一至兩盞燈具,而且燈具的瓦數也相對較小,造成室內整體偏暗,使居住者很容易出現眼睛疲勞和產生憂鬱的情緒。
燈飾太多,光線刺眼。
家居是私人空間,其使用功能要求晚上照明不應像商場、專賣店、餐飲店、髮型屋等那樣燈火輝煌、亮如白晝,家居更需要溫和適中的光照度。但往往有一些人刻意追求明亮燦爛的裝飾效果,大量使用吊燈、射燈、筒燈等燈具,結果太亮的光線對眼球造成很大的刺激,如果家居裝修還採用了大量反光材料的話,強烈的反射光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就更大。
光源單一,冷光太多。
家居色彩有冷暖之分,家居照明也有冷暖之分。在家居中要營造溫馨舒適的氛圍,在照明方面應該遵循以暖色調為主,冷色調為輔的原則。只要暖光源和冷光源配合得當,除了可以滿足室內照明外,還可使家居中洋溢著和諧、安詳、溫暖甚至浪漫的氣氛。一些人偏愛冷色調,在家居中過多使用冷光源,形成嚴肅、冷峻的格調,相信沒有多少人喜歡家裡出現這種氛圍。
燈具運用不當,明暗對比太強烈。
室內光線應儘量保持柔和、均勻、無炫目和陰影。一些人為了在某些空間營造特殊效果,在室內使用配有不透明燈罩的燈具,導致室內明暗分明,當人的視線由明區轉向暗區時,眼睛看清暗區的物體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這樣反反覆覆極易引起視覺疲勞。
顏色雜亂,刺激神經。
一些年輕人為了營造浪漫溫馨的氣氛,在裝修時使用一些彩燈,常見的有粉紅、藍色、紫色、黃色等,這些人沒有考慮到各種色彩都會對情緒產生影響,家居不是舞臺,在光線色彩方面不能太雜亂,否則會令人心情亢奮,長久居住會導致煩躁不安。
室內照度強弱不分。
在家居中,室內各空間因使用功能不同對照度強弱也有不同要求。古代堪輿學就提出過“廳明室暗”的原則,意思是說客廳、書房、餐廳等空間的照度要比臥室、廚房等空間要強些,這樣設計照明比較符合人的生活規律。如果室內所有空間的燈光強弱都一樣,會給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