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便祕:[4]脾腎雙虛型的針刺療法?

【簡介】

便祕,是指糞便在腸管內通過困難,運出時間延長,排出次數減少,糞便硬結,排出痛苦的一系列症狀而言。中醫稱為便結、大便難、脾約、祕澀等。一般認為正常人由攝入食物,經消化到成為糞便排出體外大約需24~48小時,大便間隔時間平均為18-37小時,若超過48小時即可視為便祕。但隨攝入食物成分及數量、排便習慣的不同,間隔時間的差異很大。只要排出通暢、無痛苦,就不能視為便祕。當排便間隔延長,伴有大便乾燥硬結、排出困難、排便後有殘留感或不適感、腹滿墜脹等症狀時,才可為便祕。具上述症狀,即使每日排便1次或數次,也應列為便祕。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便祕一症雖在大腸,但與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精神情志皆有密切關係,是人體陰陽、臟腑、氣血、情志失調的一種局部表現。如《濟生方》說:“素問雲: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平居之人,五臟之氣,陰陽二氣,貴手不偏,然後精液流通,腸胃益潤,則傳送如經矣。攝養乖理,三焦氣澀,運掉不行,於是乎塞結於腸胃之間,逐成五祕之患。夫五祕者,風祕、氣祕、溼祕、寒祕、熱祕是也”。陰虛則內熱, 陽虛則內寒。內熱伏於腸胃,播灼津液,食物殘渣變為燥糞,則形成“陽結”;內寒凝滯腸間,傳導遲緩,宿食留滯便結不出,則形成“陰結”。氣滯則胃腸塞塞,糞便停蓄,形成氣祕;血虧則津液枯乏,失濡潤滑利,形成排便祕澀。故《聖濟總錄》說:

“陰陽之氣不平,寒熱相勝,或氣實塞而不通,或氣虛損而遺洩,或燥而結,或熱而祕皆陰陽不和之病也”。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實氣奎,氣機鬱滯或肺虛氣陷,升降失凋,致清陽不升,濁陰不能降,最易影響大腸傳導功能,形成_L竅塞而下竅閉。故肺病者,常有便祕或排便困難。肝氣鬱結、脾失運化、腎氣虧虛、久服瀉劑,也可引起和加重便祕。頑固性便祕,大多有腎氣不足之象。所以《沈氏尊生書·大便祕結源流》說:“大便祕結,腎病也。經日北方黑水,通於腎,開竅於二陰。益以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調和。

【 臨床表現】

1.弛緩型(低緊張性便祕):是慢性便祕中最常見的一型,找不到明確原因的便祕幾乎都屬此型。多由腹腔神經叢興奮低下所致,故又稱運動低下性或低緊張性便祕。該型一般無特殊痛苦和腹痛,以便意感淡漠或消失、3天或3天以上大便一次、排出困難、腹部脹滿不適、食慾不振等消化道症狀為主。常伴有頭痛、眩暈、倦怠、疲勞、心悸、舌苔厚膩等全身症狀。有的可在左下腹乙狀結腸處們及膨大充盈的腸管。

2. 痙攣型(運動失調性便祕):一般認為該型便祕由植物神經系統失調,副交感神經 亢進而致腸運動異常所致,故又稱運動失調性便祕。臨床上較少見,以便祕或便祕與腹瀉交替進行,下腹部有不適感或鈍痛,排便後腹痛減輕,排出糞便如兔糞或山羊糞,另有食慾不振、暖氣等消化道症狀。可伴有頭痛、眩暈、心悸、疲乏、煩躁等全身症狀。左下腹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可捫及因痙攣變硬的索狀腸管或觸及發硬的糞塊。該型常見於過敏性大腸炎、腸結核、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及神經過敏症等。

3.直腸型:是指糞便進入直腸後排出困難或滯留過久。又稱直腸排便困難症。一般認為是由直腸壁的感受神經細胞應激性減弱,不能適時對進入直腸的糞便產生排便反射而致。以肛門下墜、排便困難、有排出不淨感和殘留感等為主症狀,直腸指診可觸及糞塊。

-------------------------------

本節以 脾腎雙虛型 為主。

【主證】糞蓄腸間而無便意,雖有便意而努掙乏力,便出艱難,排時汗出短氣,便後疲乏不堪。兼證:頭眩耳鳴,氣喘心悸,腰痠背痛,腹脹喜暖,小便清長,胃呆食少,排便需長期依賴瀉劑,不服瀉劑數日不行,舌淡、苔厚膩,脈虛。

【治則】補益脾腎,運腸通便。

常見病便祕:[4]脾腎雙虛型的針刺療法

工具/原料

一次性鍼灸針,75%醫用酒精、棉籤

方法/步驟

75%酒精常規消毒

常見病便祕:[4]脾腎雙虛型的針刺療法

脾俞,補法

【取法】位於人體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指寬)處。

【解剖】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十一胸神經後支肌支。

常見病便祕:[4]脾腎雙虛型的針刺療法

腎俞,補法

【取法】位於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二指寬)處。

腎俞穴意義:腎臟的寒溼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二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一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叢。

常見病便祕:[4]脾腎雙虛型的針刺療法

中脘,補法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皮支。

常見病便祕:[4]脾腎雙虛型的針刺療法

大腸俞,補法

【定位】 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四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三腰神經皮支,深層為腰叢。

常見病便祕:[4]脾腎雙虛型的針刺療法

氣海,補法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皮支。

常見病便祕:[4]脾腎雙虛型的針刺療法

足三裡,補法

【定位】 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佈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常見病便祕:[4]脾腎雙虛型的針刺療法

【操作方法】補法。留針30分鐘,針後加灸,或隔姜灸神闕、氣海、足三裡,施灸10~15分鐘。

【 療程 】每日1次,10次一療程。

注意事項

針刺過程中如出現暈針或斷針,可採取相應措施進行急救。

孕婦慎用,暈針者禁針。

療法, 常見病, 針刺, 脾腎, 虛型,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