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的玩法?

嘎拉哈是滿語(galaha),漢語譯過來是“骸骨”,也就是膝蓋骨的意思。

欻(chuā)本是象聲詞,如“欻地一下子”。口語中它變成了動詞,而且音也有了變化,變成了chuǎ,形容極快地把嘎拉哈撒開的聲音和動作

滿族一般最常使用的是豬嘎拉哈,這是因為滿族善養豬,所以比較容易獲得豬嘎拉哈,在內蒙古地區較常見的是羊嘎拉哈

嘎拉哈的玩法

工具/原料

嘎拉哈

方法/步驟

首先介紹一下嘎拉哈的四個面的叫法。古代稱法為:骨分四面,有稜起如雲者為珍兒,珍兒背為鬼兒,俯者為背兒,仰者為梢兒。近現代的稱呼各地區稍有差異,有的叫珍兒、輪兒、坑兒(凹面)、背兒(凸面),也有珍兒、輪兒、坑兒、肚兒等等吧,大同小異。

嘎拉哈的玩法

嘎拉哈的玩法

錫伯族“嘎拉哈”的玩法比較正統,花樣頗多,並有著美好的傳說。根據調查和史料記載應該有四種玩法,下面分別做一下說明。

嘎拉哈的玩法

(一)歘“嘎拉哈”法

玩法複雜,技巧難度大。先確定參加人先後的順序,有連續歘(不犯規連續歘)和輪流(參賽人每人輪流一次),以歘多少為勝負。還有在規定時間內歘多少次決勝負。

犯規。l、是“動”,即歘時,碰動了其他“嘎拉哈”(是玩“嘎拉哈”的通規);2、是“跑”,“碼頭”扔出後,未接住;3、是“漏”,即歘到手的“嘎拉哈”,又從手中漏出去;4、是未按事先規定和技巧歘法等。

嘎拉哈的玩法

(二)撂法

先把“嘎拉哈”查出總數或按隊、人平均分配後,決定競賽順序。場地在居住的炕上。

第一人先從總數中或平均分配數中拿出三個,用手一撂(即扔),這裡就有訓練和技巧。撂出一個“增”,收起一個(即贏了一個)。撂出兩個“增”,收兩個。事先規定,也有撂出兩個“增”帶“拐” 的都可收,叫“增拐”。如撂出三個同樣的,叫“寶”,俗稱“抱”,可都收。如果先規定帶“搶”的,叫搶“寶”,凡參賽的人都可搶收歸已,誰搶到是誰的,有時規定撂出“增拐”的也可搶。參賽人都聚精會神的看著以便搶。總數(亦稱大堆)“嘎拉哈”撂完了,下一個人繼續拿三個撂,不足從自己收的“嘎拉哈”補上。個人所得的“嘎拉哈”補充撂光了,不可再參賽,即自動取消了參賽資格。一直撂到一方輸光,或規定時間撂完,以獲得多少為勝負。

嘎拉哈的玩法

(三)指彈法

彈法,把“嘎拉哈”查清數量後,先確定比賽順序。每一人雙手盡最大能力捧起“嘎拉哈”,撒在場地(炕)上,凡是撂出“增”都可揀出收起來。然後,用手指彈,開始第一把必須選出不同的兩個“嘎拉哈”,以後再彈相同的對,彈上任意取一個(也有都收的)。如彈出一個“增”,也叫“增拐”,即全收起來(還有規定必須彈出一對的,否則即為失誤),繼續彈,一直到未彈上,或彈時動了其他“嘎拉哈”為犯規,或剩餘的 “嘎拉哈”用手捧起撒在地上,再接第一個人彈法彈。只要剩有“嘎拉哈”,即輪流彈,最後,以獲多少為勝負。

嘎拉哈的玩法

(四)擯法

擯法,先把“嘎拉哈”放在賽者手中或用“碼頭”扔起後,用左手心上接住“碼頭”,再翻手背上,再翻面到手心上,剩多少即收多少。也有的把“嘎拉哈”歘到手心,擯後從手心漏出去了“嘎拉哈”即為失誤。還有擯樣的,即要“擯”的“嘎拉哈”,在“碼頭”扔出後,用手搬成同樣的若干個起來,再“擯”。

每隊(人)輪流的“擯”,一直到“擯”完。最後,以獲得“嘎拉哈”多少為勝負。

嘎拉哈的玩法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