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清明節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2日

  閩南指福建的南部,在清明節的時候,閩南有哪些傳統的習俗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寒食

  五代時,泉州人有寒食節掃墓的習俗。

  五代·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感時吟》雲:“禁菸時節雨初晴,野哭淒涼淚眼盈。料得故坵新草木,晚風瀟瑟作秋聲。”***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籌建理事會輯錄:重建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暨詹敦仁學術研討資料彙編·詹敦仁詩文選》***

  如今寒食節早己被人們遺忘了,掃墓也推遲到寒食節後一、兩天的清明節***雖說掃墓時期為清明節前後10天,但與寒食節無關***。

  清明

  清明為24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公曆4月5日***或前後一天***。稱之“清明”,當與此時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三統曆》***。它既是時序標誌,又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清明:插杜鵑花,祭祖先,有餜以鼠曲和米粉為之,綠豆為餡。明日,掃墓培土掛楮帛。亦有即清明日者,亦有遲之數日者。《安溪縣誌》:插柳於門。”

  閩南僑鄉對於清明節十分重視,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力掃墓祭祖。一般認為,掃墓起源於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時掃墓並不一定在清明時節,如隋唐時期,人多是在清明節前一、兩天的寒食節掃墓。後來,寒食掃墓逐漸改在清明,寒食這個節日也就被人們所遺忘了。泉州俗語說:“清明不回家無墓***或曰無祖***。”外出人員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回家過節。

  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石井一帶,清明節改在農曆三月初三上己節,俗稱“三月節。”傳說是因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忌“清”字壓在“明”字上頭。

  祭祖

  是日中午,各家各戶要煮“潤餅菜”***春捲***、帶牲醴,到廳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靈,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吃“潤餅菜”和“清明餜”

  泉州清明節的食俗是吃“潤餅菜”和“清明餜”,當為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即可食用,甜潤可口。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清明日……田家以新麥甫登,炒而舂粉,和糖為丸,包以糯米粉,外裹笠葉,或以麥粉作殼,舂豆為餡者,謂之清明餜,俗號腳目餜。鄉人提筐摯籃,分饋城中親朋。予少時有詠《腳目餜》一律雲:晶盤撐出恰如珠,說著佳名笑噬膚。奴輩袛媚太慰否,不知青眼尚垂無。立定腳跟好做人,躓山躓垤要書紳。寄言年少踏青客,足下應須著眼頻。”

  踏青

  清明三日,群人遊賞,散佈四郊,謂之踏青。“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上墓

  亦稱“掃墓”。清明掃墓,由來已久,大盛行於唐代。《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祭祖、上墳、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

  清明節前後10天內為掃墓日期,如要修墓和拾骸***拾骨***移葬,則不用另行擇日,凡事無忌。

  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先人的墳塋,是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要親臨察看。掃墓時,攜帶子女到祖先墓上,為墳墓除棘草、培墓土、描碑文***舊用硃砂調蛋清,後用紅漆***、獻“紙錢”,然後上供果、點香燭***或只點香***、燒金楮、放鞭炮,或在樹枝上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寄託哀思,墓祭緬懷先人。有一首唐詩描寫當時的情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晉江深滬一帶還有婦人“哭墓”習俗,其聲調音旋韻轉,情悲聲悽,催人淚下,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所描述的唐代寒食節哭祭燒紙錢之俗十分相似:“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足生離死別處。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有的還為先祖追薦功果。

  據清代乾隆年間修撰的方誌記載,永春、德化兩地歲時民俗與泉俗獨異之處是八月祭墓,俗雲此月墓門開,與今不同。

  插杜鵑花:

  《泉州府志》稱泉俗清明“插杜鵑花”。此為古代插柳習俗演變而來。古人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一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是為了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淋淋;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也有將柳條製成柳圈,戴在頭上,古諺有“清明不戴柳,生來變黃狗”。

  燒清明仔

  清明前、後十天“燒清明仔”,祭祀孤魂散鬼***民間稱為“清明公”***。

  惠安秀塗“小清明”

  惠安縣秀塗港在清明節過後的第10天,有隆重的民俗——小清明。

  廿世紀30年代初,泉屬地區屢經軍閥混戰及土匪騷擾。由於秀塗港所處的重要位置,更是官匪必爭之地。一段時間,港區被民軍高為國霸佔,民團不肯罷休,於1931年4月間,糾集東園、葛上村等地民團圍攻高為國;又通過親屬關係買通國民黨晉江駐軍黃子炎派來30多人助戰。

  開始,高為國據守將軍山,後看民團兵馬眾多,來勢洶洶,乃退守秀塗慈濟新宮,憑藉有利地形負隅頑抗。民團首領黃輝祖之弟帶領兵丁發起進攻,當場斃命。黃輝祖暴怒,一面從正面加強火力,另從背面的觀音寺採用火攻。高為國兵丁抵擋不住,潰不成軍,死傷無數,血染港區沙灘;被俘兵丁也受盡折磨,後或溺死,或砍頭,慘不忍睹。

  事過不久,秀塗港船民在下海作業時,稱看到被殺兵丁陰魂不散,因此每年4月間,當地家家戶戶炊粿做粽殺雞宰鴨,祭厲祈安。

  這一民俗流傳至今,且由秀塗人帶到臺灣。

  清明節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傳統風俗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的人還看

六年級清明節見聞作文
河南清明節習俗
相關知識
閩南清明節習俗
河南清明節習俗
湖南清明節習俗與禁忌
各個地方的清明節習俗
客家清明節習俗
家鄉的清明節習俗優秀作文
寧波清明節習俗要做什麼
濟寧地區清明節習俗介紹
北方有什麼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簡介具體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