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的種植技術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小麥適期的日平均溫度為16~18℃,半冬型為14~16℃,春性為12~14℃。那麼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小麥的生物學基礎

  ***一***小麥的生育期與生育時期

  1、小麥的生育期

  小麥從出苗到成熟所經歷的天數稱為生育期。

  ***1***小麥生育期的長短與栽培地區的緯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種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異。一般緯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長。

  ***2***低緯度地區,冬季較短,小麥播種較遲,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較短。

  ***3***在同一地區,不同型別品種生育期長短不同。春性品種生長髮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較短;冬性品種生長髮育慢,成熟遲,生育期較長。

  ***4***同一品種,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變化,遲播生育期縮短,早播生育期延長。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種,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東、鄂東南及江漢平原等一般播種較遲,成熟較早,生育期稍短。鄂西北地區,一般播種較早,成熟較遲,生育期偏長。

  2、生育時期的劃分

  小麥的一生要經過種子萌發、出苗、分櫱、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成熟等生育程序。小麥在整個生育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形態和生理生上的變化,依次出現和形成各種不同的器官,最後形成作物產量。冬小麥一生劃分四個時期:即幼苗期、分櫱期、拔節孕穗期和抽穗結實期。

  ***二***小麥階段發育特性

  小麥由營養生長轉化生殖生長,這種階段性的質變叫階段發育。不同的發育階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條件,如溫、光、水、空氣、養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個因素起主導作用,若缺少主導因素作用,小麥就不能完成階段性發育,因而就不能開花結實。小麥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對外界條件要求差異極大。因此,小麥的個體發育可分為春花階段和光照階段。

  1、春化階段

  春化階段是小麥第一個發育階段。冬小麥在發芽出苗後,必須經過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的低溫才能進入生殖生長時期。溫度起主要作用,這一階段稱為春化階段,又稱為感溫階段。如果冬小麥春播,因缺乏春化階段發育所需的低溫,個體發育就停止在分櫱狀態而不抽穗。根據小麥春化階段對溫度高低和時間長短的要求不同,小麥品種可分為三個基本型別:

  ***1***冬性品種。這類品種通過春化階段所要求的溫度範圍小,時間長。事宜溫度為0-3℃,在這種溫度下,完成春化階段的發育需23-50天。

  ***2***半冬性品種。通過春化階段的適宜溫度為0-7℃,歷時15-35天,如果這類品種春播,未經春化處理,則不能正常抽穗。

  ***3***春性品種。通過春化階段的適宜溫度範圍較寬,0-12℃,5-15天即可通過這一階段發育,這類品種對溫度反應不敏感,未經春化處理的種子,春播也可正常抽穗,但耐寒性較弱。

  2、光照階段

  小麥通過春化階段後,必須在一定日照時間才能完成生殖器官的生長髮育,開花結實。日照長短在這一階段起主導作用,其次還有較高的溫度。小麥是長日照作物,在光照階段,若延長日照,一般能促進發育,提前抽穗成熟。若長日照條件不能滿足,則不能通過光照階段,導致抽穗延遲或不能抽穗結實。根據小麥對日照長短反應的不同,可將冬小麥分為三個型別:

  ***1***反應遲鈍型。在每天8-12小時日照條件下,經過16天以上就能通過光照階段而抽穗,一般指的春性品種。

  ***2***反應中等型。在每天8小時日照條件下不能抽穗,每天12小時日照能正常通過光照階段而抽穗,歷時25天左右,一般指半冬性品種。

  3、階段發育理論在小麥生產實踐上的應用。

  ***1***引種。

  小麥品種具有嚴格的地區性,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的差異,對品種的要求各不相同。如北種南引,由於南方溫度較高,日照時間較短,不能滿足春化階段和光照階段所要求的低溫和長日照條件,發育遲緩,表現遲熟,甚至幼穗發育不全不能抽穗。南種北引,越冬前很快通過春化階段和光照階段表現早熟,且易凍害,也南成功。緯度相同或大致相近的地區引種較易成功。

  ***2***確定適宜的播種期。

  冬性品種春化階段要求的溫度低,時間長,在南方種植不會拔節,宜早播。春性品種春化階段短,播種過早,很快通過春化階段而進入光照階段,年內出現拔節現象,易受凍害而減產。所以春性品種宜遲播。半冬性品種則介於春性和冬性品種之間,因此應根據前茬作物收穫早晚,合理選用和搭配品種,冬季氣溫較低的地區,宜用半冬性品種,反之宜用春性品種。早茬地可適當早播,宜用半冬性品種。晚茬地可適當晚播,宜用春性品種。

  ***3***確定適宜的播種密度。

  春性品種春化階段短,分櫱力弱;冬性品種春化階段長,分櫱時間長,分櫱力強;半冬性品種介於二者之間,因此在確定播種密度時,為保證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春性品種播種密度要大些,而半冬性品種播種密度稍小些。

  ***4***確定栽培管理措施。

  小麥完成春化階段期間,主要分化葉片、分櫱、節和節間的營養器官,如能延長春化階段時間,增加主莖葉片數和單株分櫱數,有利於爭取多穗;小麥進入光照階段後,開始分化穗這一生殖器官,因此光照階段發育越快,穗分化時間越短,穗越小,反之則有利於形成大穗。

  在小麥階段發育過程中,加強肥水管理,增加適當的氮素營養,保證充足水分,有利於延緩光照階段的發育,延長穗分化時間,從而增加小穗數和小花數。

  ***三***小麥產量的形成

  小麥產量是指有機物質和數量或生物質量和經濟產量。

  生物產量是指小麥生產和積累的有機質的總量,經濟產量是指栽培目的需要的那一部分產品,即籽實。

  1、小麥光合生產、幹物質積累、分配與產量形成

  小麥的生物產量中90%以上是有機物質,有機物質生產是形成產量的主要基礎,小麥的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生產有機物質的主要器官,光合生產量=光合面積X光合時間X光合生產率,當小麥灌漿結實期當地氣溫適宜而偏低時,晝夜溫差大,呼吸作用減弱,對有機物質消耗減少,葉片光合壽命延長,小麥灌漿時間延長,光合生產率提高,增加有機物質的積累和向籽粒輸送。

  小麥一生幹物質積累速度和積累量:

  拔節——抽穗期,佔一生總積累量的45-50%***最快***;

  抽穗——成熟期,佔一生總積累量的30-35%***次之***;

  莖杆輸出,佔一生總積累量的70%;

  葉鞘和葉片輸出,佔一生總積累量的30%;

  抽穗揚花期光照、溫度、水分、營養狀況的好壞,對小麥產量的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產量構成因素的形成

  小麥的產量是由單位面積穗數,每畝實粒數及千粒重三個因素構成,

  每畝穗數X每畝實粒數X千粒重***克***

  產量***667㎡***=

  100

  ***1***穗數的形成。小麥穗數是由主杆穗和分櫱穗組成,由於小麥的播種不同,基本苗數不同,主穗在總穗數中所佔的比例也不同,一般在25-70%之間,增加分櫱穗提高成穗率是提高小麥產量的重要目標之一,小麥分櫱成穗規律是:低位櫱分櫱成穗率提高,高位櫱分櫱成穗率減弱,主莖基部第一、二分櫱成穗率可達60-80%,隨著分櫱節位的提高,成穗率急劇下降。早發生櫱成穗率高,遲發生櫱成穗率低。

  ***2***粒數的形成。小麥在幼苗期前就開始進入小穗分化發育期,一般在短日照5-10℃的溫度能延長小穗分化期,增加小穗數,為多花多粒打基礎。拔節至孕穗期是小花發育的關鍵期,營養不足或密度過大,導致小花大量退化而減少穗粒數。孕穗至開花期,是花粉粒和小花發育的重要時期,光照不足影響有機營養缺乏,低於10℃的溫度造成小花發育不良,不能正常授粉,影響小花正常結實,因此,只有在形成較多小穗小花的基礎上,改善小麥拔節後的營養和光照條件,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才能減少小花退化,形成較多粒數。

  ***3***粒重的形成。小麥開花後8-10天,光合產物主要用於籽粒形成,隨後灌漿速度加快,中期籽粒增重達到60-70%,前期、後期各佔15-20%。因此小麥灌漿期間,日照充足,溫差較大,氣溫適宜有利於籽粒灌漿和提高千粒重。

  二、小麥栽培技術

  ***一***整地

  1、土地平整。

  2、土層深厚。

  3、結構良好。

  4、有機質和養分含量高。

  ***二***麥田整地技術做到:早、深、鬆、碎、淨、平。

  早——前茬收穫後及早整地;

  深——適當加深耕作層;

  鬆——表面疏鬆通氣不板結;

  碎——土渣細小;

  淨——及時滅茬,表土無作物根蔸;

  平——地面平整,廂平溝直。

  ***三***施肥

  1、小麥施肥特性

  ***1***小麥對氮、磷、鉀吸收:

  氮素在小麥籽粒中佔乾重2.2%,是構成細胞原生質的重要成分。

  磷素在小麥籽粒中佔乾重0.7-0.9%,是核蛋白的組成成分。

  鉀素在小麥籽粒中佔乾重0.5-0.6%,是促進碳水化合物合成和運轉。

  ***2***小麥對氮、磷、鉀的吸收數量***生產100公斤小麥***

  純氮:2.75-3.23公斤,折碳銨46.8-54.9斤;

  五氧化二磷:0.88-1.39公斤,折過磷酸鈣106-16.7斤;

  氧化鉀:2.4-4.0公斤,折氯化鉀14.4-24斤。

  ***3***小麥與微量元素。小麥在生長髮育過程中需要吸收錳、鋅、銅、硼、鉬等微量元素。

  缺錳:小麥葉片柔軟下披,有時出現灰色斑點。

  缺鋅:影響小麥分櫱,降低成穗率。

  缺硼:雄蕊發育不良,花粉少而差,降低結實率。

  缺鉬:小麥植株矮小、穗小、粒少、產量低。

  ***4***施肥方法

  A、生產200-250公斤小麥施肥量***按標準畝***:總施氮量為12.5公斤;

  生產450-500公斤小麥施肥量***按標準畝***:總施氮量為碳銨5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鉀肥10-15公斤,有機質佔60-70%。

  B、基肥:標準畝施有機肥2500斤,N、P、K肥佔總肥量的60%。

  追肥:追肥佔40%。

  小麥栽培技術

  選擇良種

  選用品質優良、單株生產力高、抗逆性強、經濟系數高、不早衰的良種,有利於實現千斤以上的產量目標。

  精細整地,平衡施肥

  精細整地

  為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播前進行精耕細整,翻耕23~25 cm,進行桔稈還田,不但增強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打破犁底層,達到深、細、透、平、實、足***水***的標準,即耕作層要深***旱地20~25cm,稻茬地15~20 cm***,耕後耙細***碎***、耙透、整平、踏實,達到上松下實、蓄水保墒。[1]

  做畦開溝

  壘築田埂,建立麥田灌、排水相配套的設施,挖好“三溝”***墒溝、腰溝、地頭溝***,開春後及時疏通“三溝”,使溝渠相通,以滿足灌、排水的要求。

  平衡施肥

  根據土壤綜合肥力狀況制定施肥方案,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無機肥結合施用,改善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從而達到均衡施肥的目的。在耕地的同時要施足基肥,施有機肥30~45 t/hm2、純N 225.0kg/hm2,P2O5 90.0~112.5 kg/hm2、K20 75.0~112.5 kg/hm2,為減少冬雪春雨造成的化肥流失損耗,避免小麥中後期脫肥早衰,將50%左右的氮素化肥後移到拔節至孕穗期間分2次追施,從而使小麥籽粒中賴氨酸、蛋白質含量提高。

  適期適量播種

  種子處理

  播種前要進行藥劑拌種或直接選用包衣種子。

  適期播種

  為培育壯苗,形成根系發達、莖櫱數較多的小麥生產群體,充分利用熱量資源,要適期播種,從而為小麥高產奠定基礎。一般小麥在田間持水量為70%~80%時最有利於出苗。因此,當播期、土壤墒情發生衝突時,一定要做到適墒播種,可晚播3~5 d,從而使小麥全苗。一般在日均溫、冬前>=0℃積溫分別為16~17,650℃時播種最佳,在越冬期能夠形成6葉1心壯苗。

  播種量

  根據小麥品種特性、播種期確定小麥的播種量,一般半冬性、弱冬性品種分別在10月上中旬、9月底播種,播種量90~105 kg/hm2;弱春性、春性品種分別在10月中下旬、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進行播種比較適宜,播量120~150 kg/hm2,隨著播期推遲適當增加播量。7 500 kg/hm2以上的高產田塊,基本苗可控制在180萬~225萬株/hm2, 9月底10月初播種可降到150萬~180萬株/hm2。對於分櫱成穗低的大穗型品種,適宜基本苗195萬~270萬株/hm2。

  科學田間管理

  科學施肥與除草

  為防止發生缺苗斷壟現象,保證小麥安全越冬,要及時進行灌水,使小麥形成壯根。為使雜草防治效果較好,可在1月中旬至2月下旬進行化學除草。2月中旬至2月底,3月中下旬分別追施化肥75~120、120~150 kg/hm2,促進小麥返青拔節,提高小麥的分櫱率。3月初要澆返青水,肥力中等、群體偏少與肥力高、群體適宜或偏大的麥田分別在拔節期稍前或拔節初期、拔節後期進行追肥澆水。

  化學調控防倒伏

  小麥倒伏分為根倒伏和莖倒伏2種,一般主要是莖倒伏,主要是由於前期氮肥施用量較大,造成小麥群體過大,田間鬱閉,通風透光不好,小麥徒長旺長,基部節間過長,後期出現大風天氣小麥易發生倒伏。因此,在小麥生產中,應根據土壤的肥力狀況進行科學施肥澆水。

  抽穗及灌漿成熟期

  小麥抽穗揚花期***4月中、下旬***,為防治小麥蚜蟲、吸漿蟲、粘蟲、鏽病、白粉病和赤毒病等,延長小麥生長期,提高產量,可噴施殺蟲劑,連續使用1~2次。同時,灌水1~2次,第1次灌水在初穗揚花期進行,以保花增粒促灌漿,達到粒大、粒重、防止根系早衰的目的;第2次灌麥黃水,以補充水分,併為復播第2茬作物做前期準備。

  適時收穫

  一般在6月上中旬小麥基本成熟,整個麥田2/3的麥穗發黃時收割,小麥蠟熟末期是最佳收穫期。但小麥不可過於成熟,以免籽粒脫落而減少收成。小麥要分品種進行單收、單晒、單儲,以免品種混雜,降低小麥的商品性和經濟價值。

 

小麥的種植方法
小麥的種植與管理方法
相關知識
黔西南小麥的種植技術
無公害小麥的種植技術
小麥的種植技術
種植小麥的常識技術
四季油麥菜種植技術_油麥菜的種植和管理方法
盆栽油麥菜的種植技術
荷蘭小黃瓜的種植技術
春季爬地小冬瓜的種植技術
小西紅柿的種植技術
櫻桃小番茄的種植技術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