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經濟生活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0日

  經濟生活不僅反映了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標所規定的基本內容,在學習內容上還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發展提供了一個拓展、延伸的平臺。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經濟生活的內容在整個高中政治當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與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學生活相比,經濟生活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濟生活的理論雖然初學起來感覺比較具體,但是要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對於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的理解還是比較到位的,但從第二單元“生產、勞動和經營”這部分內容開始,逐漸就在理解上出現一些偏差和混亂。如果在前面兩單元沒有理清楚知識要點的脈絡,那麼對後面的內容理解起來就更加困難了。

  既然必修一經濟生活的內容本身比較形象,為什麼還會出現上述的問題呢?主要原因在於對知識點的理解不透徹。當然,學生對知識內容理解的深度和老師的教學方法是息息相關的,對於經濟生活的理論內容,問題教學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指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情境把教學內容化作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以及養成心理品質的教學方法。比如第二課第一框題“影響價格的因素”,老師可以在上完前面一節課的同時佈置作業,要求學生課後留意並收集身邊同一商品不同價格的相關材料。然後在課堂上用“我們身邊有哪些相同或相似的商品但是價格卻明顯不同”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並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收集的材料進行回答。

  運用問題教學法匯入新的教學內容有利於明確學習目的,這樣學生接受新知識的時候就不會出現模糊不清或似懂非懂的狀況。學生不理解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因為對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把握不清,所以問題教學法能夠很好地彌補這個不足。同時,採用問題教學法的過程也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新理念。這樣能夠很好地打破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因為高中政治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非常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不少學生覺得高中的政治課堂枯燥乏味主要原因就在於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得到相應改善。

  要讓學生對高中政治課堂感興趣,並且能把這種興趣轉化成學習的熱情是需要教師進行細心引導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疑問是最大的發現,問題教學法能夠增強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

  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政治課堂上的運用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適當引導的情況下,學生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學法上都更傾向於問題教學法的方式。因為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心理方面希望自己得到老師的關注,渴望自己在學習上扮演的是一個主動而非被動的角色。同時,問題教學法也能滿足學生在學法上的要求,現在的中學生普遍反感滿堂灌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工作的實際中遇到不少學生反映,有時候會因為教師的教學方法過於單調乏味而對該科目的學習失去興趣,從而導致成績下滑。採用問題教學法,既能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讓學生正確理解知識要點,從總體上做到深入淺出,這正是目前的高中政治課堂所欠缺的。

  當然,問題教學法的實際操作比傳統單一的灌輸式授課要稍微複雜一點,主要體現在實際操作的難度上。要真正實現問題教學法的教學目的,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教師的備課就顯得尤為重要,問題教學法的實施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第七課第二框題“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本框題對教師採用問題教學法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因為社會公平問題本身的複雜性,高中生對該問題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混亂。同時理論界對社會公平問題也存在一定爭議,其觀點不斷變化更新,教師對該問題的準確把控有一定難度。總的來說社會公平包括了起點、過程和結果三個方面的公平,實際上本框題所講的收入分配公平問題主要是指以結果形式展現出來的公平。

  既然“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的內容較難以把握,在採用問題教學法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細心的引導,同時也需要在課堂中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對社會公平問題認識的角度不一樣,立場和觀點也就會各不相同,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採用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把思考和討論的重心集中起來,這樣才有利於在寬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實現教學目的。從這個角度看,雖然對本框題採用問題教學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是相對於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說,問題教學法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從而在“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的學習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和生活,做到理論聯絡實際,運用高中政治中的經濟生活知識分析社會現象。

  在高中政治的經濟生活中運用問題教學法是非常合適的,但是問題教學法畢竟不是萬能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需要結合其他方法,如例項引入法、活動教學法***社會調查法***等,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問題教學法的實施過程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一味的追求教學方法的運用而不顧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是非常不可取的。同時,由於政治學科涉及的知識面較廣以及問題教學法涉及的材料新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以充實自己,這樣對問題教學法的應用才能做到遊刃有餘,充分發揮其在高中政治課堂中重要作用。

  篇二

  新課程的實施給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帶來了新的曙光,《經濟生活》在課程目標上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和諧發展,本文將以高中政治《經濟生活》教學模組為視角,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高師思政專業經濟學教育教學策略加以探討。

  一、《經濟生活》課堂教學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

  傳統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學過程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要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大多數教師都是在這種舊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對課改仍持觀望謹慎態度者比比皆是,於是出現許多老教師不如年輕教師更能適應新課改,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傾注心力全方位地梳理知識點,卻忽視情感的薰陶和培養,明顯忽視基本技能的教育的情況,導致學生只會熟記事物的特徵、概念,卻不識實際事物。此外,許多教師開始關注情感的培養和薰陶,整個課堂師生互動、情感溝通的比較好,特別是那些觀摩課、公開示範課,但教學中似乎缺少了知識點的強化與鞏固。主要表現為放手讓學生講,教學缺少知識歸納作業、答卷中暴露出學生缺乏對知識的表述、理解、整合的能力,土話白話比較多對材料、觀點和設問的閱讀能力、運用理論術語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等。

  2.探究問題的泛化

  一方面,教師將《經濟生活》探究教學當成了提問教學,借"滿堂問"的教學策略改變傳統政治課枯燥沉悶的課堂氛圍,認為課堂上"聲聲不息"、綿延不斷的學生作答聲音最能夠響應新課改所倡導的"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理念,因而一律採用"一問到底""一探再探"的形式組織教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次數、學生質疑的頻次急速增加,但不同型別不同層次的經濟內容與探究教學的適應性如何、不同層次與不同個性的學生和具體探究問題的適應性如何、探究問題的設定與提出是否合理有效等問題卻極少關注。另一方面,部分教師為了充分彰顯學生在探究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將探究問題的權為全權交給學生。教師對學生提出和選擇的探究問題不加限制,學生可根據探究情境或探究材料任意決定所要探究的問題和物件,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存在著探究難度過大或過小、偏離探究本義、缺乏探究價值、缺乏探究可行性等缺陷。探究問題的泛化導致了課堂探究效率低下、探究成效不明顯,這是當前《經濟生活》泛化探究表現得最突出的一方面。

  二、高中政治《經濟生活》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1.研讀課程標準,領悟“課程理念

  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要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要完成三維目標我們認為教學中要把握好兩條:一條是用好教材。人教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新教材特別強調主幹知識的邏輯性、理論性、強調能力主導、強調相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一條是重視過程。課堂教學由僅僅關注預設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變為還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和需要,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做到過程中有方法,過程中有情感,過程中有態度,過程中有知識。

  2.注重教學預設、走向課堂生成

  教科書只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教材的主要觀點在教學中是一定要得到落實的,而實現的途徑是多樣化的。教材的具體表述不是聖經,同樣值得推敲商榷和補充,教學問題的產生或多或少和我們教師的教材觀和對新教材的把握有關係,我們決不能做教材的奴隸。教師要關注現實的經濟生活,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學會用教材教學。因此要求教師整體把握教材的邏輯結構,並抓住教學重難點。例如,第十課的“市場”“市場秩序”“社會信用制度”這些概念,雖然在教材中出現了,但沒有做進一步的解釋。而有些知識點雖然有進一步的解釋,但要麼以生活化的方式來解釋,要麼將解釋放入輔助文。

  3.加強討論探究,提高探究的深度

  在討論中教師要隨時抓住有效討論點,對學生的回答要進行追問,教師在進行追問的時候。首先應該聽清學生的回答,而且教師的追問應該在融洽的氣氛中進行,不應該帶有強迫的性質。教師需要大膽的丟掉原有設計,抓住契機,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對問題的討論應把握時機,把握好學生思維的高潮,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明白“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把握討論時機:在新舊知識的連線點組織討論;在知識易混淆處討論;在教材的重點、關鍵處組織討論,尤其是對一些概念、性質的理解與掌握;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處組織討論;在概括結論時組織討論。

  其次,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交流***討論、辯論***的習慣,使學生既能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又能容納別人不同意見,養成自信與謙虛的品質:認真傾聽,讓各小組成員善於傾聽其他小組成員的發言,不隨意打斷其他小組代表的發言;獨立思考,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互相交流,避免出現在小組交流中盲目從眾的現象;鼓勵學生表達觀點,積極參與到討論之中,踴躍代表小組發言,積極補充看法;遵守討論規則和課堂紀律,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最後,教師還需要檢測學生是否真實參與了課堂討論。學生是否真實的參與了課堂討論,參考對照標準如下:即學生們參加討論主要是為了引起注意嗎?對話是圍繞所選課題進行的嗎?學生們是不是在不同的間跳躍,而不做深入的探究?討論僅僅是說出自己的觀點,還是學生們之間彼此的迴應?

  三、結語

  “新課改”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簡稱。實施新課改的目的是要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創新型人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廣大一線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努力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摸索適合學生樂學、愛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規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生活》的課堂教學效率。

急救護士先進個人事蹟
高中經濟政治總複習
相關知識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論文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知識點歸納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必背知識點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大題知識點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教學反思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計算題型別總結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知識點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概念彙總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主幹知識複習提綱
2014年高一政治經濟生活期中測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