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語文教學反思是指語文老師對教學活動的再認識、再思考,通過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師恩難忘》教學反思

  《師恩難忘》一課文質兼美、情感至深。記敘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啟蒙老師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生動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培養了作者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文章內容雖然簡單,且只舉了一個故事的例子,但是字裡行間透出的是老師的智慧、老師對學生的負責與關心以及作者對田老師的喜愛和敬佩之情。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何難忘師恩”這個問題並讓“師恩”植入學生的心靈呢?

  一、抓關鍵詞。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等想象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會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後,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著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喜愛、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裡,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二、抓關鍵句。

  抓句子和抓詞語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學中,我抓住文中的一個重點句:“我在田老師那裡學習了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這個唯美的句子是一個比喻句,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這點;然後,讓學生通過句子理解老師對作者影響之大後。學生談了很多,也表現出了對文中老師的敬佩。這時的學生便與課本產生了共鳴,也就更明白這也是令作者難忘的“恩情”。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陶校長的演講》教學反思

  本文是我國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講稿,要求學生每天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個方面問一問自己,以此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演講稿言真意切,充分體現了老一輩教育家對學生的關懷和愛護。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演講稿形式的文章,不免感覺陌生***連第一自然段從哪裡開始都不知道***,所以在第一課時教學時就向學生講授了演講稿的特點:真實性和鼓動性,內容貼近生活。必須講真話,帶有強烈的情感。語言規範,明白易懂。並很快幫助學生理清了自然段。

  課文條理清晰,重點部分的語言形式基本雷同,於是,我請學生按照“問什麼,為什麼,提出希望”把每一問分成三層。學生邊讀書邊分層,很容易就做到了。接下來的合作探究環節更不是什麼難事兒。學生因為先前已經分了層,對幾個自然段的語言形式感覺很清晰。所以,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一切都挺順的。

  但是,課堂上總感覺氣氛不活躍,學生的回答正確率太高,可回答問題的含金量感覺太低。課後思考:可能是文章的結構太清晰了,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讓課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順理成章的課堂更看不出學生的智力差異。看來,教學永遠存在缺憾!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古詩《尋隱者不遇》,語言簡潔,文字精練,詩句蘊含著豐富的感情。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裡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何處的問題。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反覆閱讀從詩句體會人物情感,為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作準備。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第二句:言師採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第四句:雲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生出無可奈何之感。理解詩句的其中蘊含的感情色彩,我們再次靜心與文字對話,融入其中,彷彿讀者就是尋隱者。但是,我在引導學生揣摩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時,還未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顯得有些生硬。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去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現代詩,作者孫友田是當代詩人。作者以敏銳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姿,召喚少年兒童熱愛自然,勇於探索,從大自然這“綠色的課本”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本課圍繞“為什麼要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深入學習課文,並且由此讓學生了解自然、親近自然、走進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知識的營養,健康成長,並探索大自然的奧妙。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採用的方式是以讀代講。通過引導學生多層次的朗讀,進一步感悟詩情,體會到探索大自然的樂趣。同時,在閱讀文字時,我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這堂課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機,如此的令人熱愛,如此的令人嚮往,不禁提醒自己,以後在教學詩歌時,不是就詩歌而教詩歌,而是要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文字之中的文字。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小時候對昆蟲迷戀的故事。文章的敘述非常簡單,通過幾個細小的事例寫出了法布林,表現出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由著迷到痴迷的過程。課文開始就提到了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正因為著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林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

  課文出現了三個詞語:著迷、迷戀、痴迷,課中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理解並區分它們的細微區別。學習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後,學生對於“著迷”這個詞語已有很好的感悟,至於“迷戀”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蟲後理解。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林絲毫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仍然沉迷在昆蟲的世界裡!這就是“迷戀”,已經“戀戀不捨”了,深深地愛上了,已經無法分開了!而“痴迷”呢,則含義更深,從“痴”的偏旁出發,已經著磨了無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課文中主要是指時間之長,從童年到壯年直至白髮斑斑的老人,法布林始終沉浸在對昆蟲的研究中,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使法布林由“蟲迷”而成為了“科學家”!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變色龍》教學反思

  《變色龍》以故事的形式寫了發現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的經過,介紹了變色龍的外形、捕食和變色的特點。變色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因為變色龍生活在熱帶叢林中,“數量不多,難得碰到”,所以對教室裡的孩子來說,根本就不瞭解、不熟悉。怎麼辦呢?課文的第九自然段以準確、細膩的筆觸,介紹了變色龍的外形,寫作順序是“全身——頭——身軀”,通過閱讀,我們很容易認識變色龍。但是,為了使孩子們準確把握變色龍的外形,我讓孩子們觀看變色龍的圖片,說說變色龍的樣子。在學生學習第九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讀讀文字,看看圖片,相互提示。這樣,學生對變色龍形象的認識就容易準確、清晰、具體了。

  學習第十一自然段的時候,就讓學生觀察文中的插圖,體會變色龍的舌頭“長得驚人”。學習第十四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觀察這樣幾幅插圖:在香蕉葉上,變色龍變成了香蕉葉色;在棕色的泥土上,變色龍變成了棕色;在水泥板上,變色龍變成了淺灰色;在楓葉上,變色龍變成了紅色……這樣學生不但對這些顏色印象清晰,而且不知不覺地體會到了顏色的漸變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幅顏色漸變的、流動的、和諧的畫面。學生不禁驚歎變色龍功能之奇特,本領之高超。

小學五年級語文鞏乃斯的馬教學反思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計劃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學期總結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試題及答案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案例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學期第三單元複習資料
小學人教版五年級語文試題及答案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