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失敗的事例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3日

  人們都說,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師。由於部分家長教育孩子的觀念和方法不正確,使孩子產生焦慮、自卑、偏激等心理。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教育孩子失敗的事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家庭教育失敗的案例

  一、畸形的家庭教育觀念會塑造出不良個性的孩子

  1、溺愛型家教造成孩子依賴心理

  溺愛型家庭教育的特點是: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樂為轉移,以孩子慾望的實現為滿足。這點在男同學身上表現特別突出。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獨子,父母及長輩都把他們視為掌上明珠,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寵壞。據瞭解,現在學生的吃、穿、玩、學習等要求都能獲得最大滿足,對於孩子非常想買的物品,有77.8%的家長都能滿足。不少家長把孩子當作家中的“小皇帝”,一切圍著孩子轉,這樣“疼愛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思想。如做作業要父母督促和陪伴,實踐活動要家長代辦。久而久之,使這部分學生養成了嬌氣十足、極度依賴的不良品性。

  案例一:學生黃××,由於平時長輩的溺愛,致使黃××從小就養成了“唯我獨尊”的不良品性,一學期就寫壞了五隻好鋼筆,我找他談話,要他愛惜學習用品,他根本不聽,還說:“反正家裡有錢,這算不了什麼”。有一次,輪到掃地,他媽媽居然跑來幫他打掃衛生,如此種種,部分家長的溺愛造成孩子極端依賴的不良品德。

  案例二:七年級一新生,本來生性聰穎,雖然偶爾有些調皮,但還能聽老師的話。可是,他的母親說:“凡事不要膽小,我可以給你撐腰。”於是該生照“旨”行事,經常違反紀律,無故毆打同學,事實證明:溺愛教育,只能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扭曲,形成不良的個性品質,以致毀滅一個人。嬌縱、偏袒子女的家庭,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個性品質。生活在這類家庭環境中的孩子,父母或祖父母的偏袒、嬌縱,使他們把老師的教導當作耳邊風,甚至無法無天。

  2、高期望型家教導致孩子自卑心理

  高期望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目標,超出孩子的實際可能,致使教育效果常常不盡人意,家長常常失望。每位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學習成績優秀,將來能進入高等學府。據調查統計,本地家長高中文化以上的少之又少。這部分家長他們吃盡了沒文化的苦,就把家庭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有88.9%的家長對孩子提出的奮鬥目標是考上大學。從中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學習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當孩子把優異成績彙報給家長時,他們喜形於色;當把不理想的成績彙報給家長時,都會表現出各種不滿的情緒。由於家長過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學生心理壓力大,情緒緊張,焦慮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長的認可,極易產生自卑心理……

  案例一:學生李××,長得活潑可愛,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家長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優秀人才,因此,把孩子列入家庭重點保護物件,自己省吃儉用,要把錢全往孩子身上花。每天不僅要做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完成家長佈置的作業,除此還要學電腦、作文。孩子精力不足,幾次測驗成績上不去,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在同事、親戚、朋友面前覺得臉上無光,嚴重的愛面子思想致使家長恨鐵不成鋼,整天在孩子面前嘮叨,而孩子在學校和家庭雙重壓力之下,小小心靈承受的壓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在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感和自卑感,對於家長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案例二:請家教的誤區

  時下,許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不惜花重金為孩子請家教。據調查,絕大多數家教效果並不佳。為什麼請家教卻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呢?第一,因為請家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輔導孩子完成當天的作業,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說是為學生找了個“靠山”。本來有些難題,只要經過孩子自己動腦筋思考或與同學切磋一下是完全可以做出來的,現在有了家庭教師就不用費那份腦筋了。人若長期不動腦筋,腦袋當然不會靈活。因此,有些孩子有了家庭教師後,產生了嚴重的依賴心理,甚至變得懶惰起來。第二,作為家庭教師很難有個科學的、完整的教學計劃,而沒有教學計劃的教學是不會形成切合實際的訓練系列,難以產生實效。學校老師的教學與家庭教師的教學是“兩張皮”,學生就無所適從。有個比喻:學校教學是吃正餐,家庭教師教學是吃零食,有吃零食習慣的孩子,吃正餐總是沒味道,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第三,中小學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他們需要休息,需要娛樂,需要有時間幹他們喜歡的事情,在學校的學習任務已經夠重了,回家又要被家庭教師管著聽課、作業,得不到一點休息,會導致身體素質差。

  不能盲目的湊熱鬧式的請家教,家教會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會使學生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六個方法

  1.培養興趣

  小孩子在小的時候,學習深奧的知識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要開拓小孩的智力,培養她們的想象力、觀察力、記憶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這些都是為以後的學習做鋪墊的。我們要從培養小孩的興趣愛好著手,這個時間不能急,要一步步的慢慢來。

  2. 培養好的習慣

  好的生活習慣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都很重要。從小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對以後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3.溝通

  小孩犯錯的時候不要打罵,要試著和她們溝通,告訴她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交流的時候要放低心態,要把自己想象成小孩,這樣和她交流的時候,你們之間就沒有代溝,溝通起來就很好,你說的話她也會很容易理解,能明白自己錯在哪裡,下次就不會犯錯了。

  4.多加鼓勵

  這個時候的小孩子,有的已經上學了,那麼這時無論他寫的字好不好,或者是成績怎樣,那麼你都不要責怪他們,要鼓勵他們爭取下次寫的更好。大人的鼓勵對小孩就是一種動力,你一味的責怪會是他們喪失信心的。

  5.給他們自由

  小孩子貪玩是難免的,不要一味的剋制他們,不讓他們玩,這是不好的。玩是天性使然,不要壓抑,要教會他們安排好時間,比如可以告訴他們,你們做完作業再玩啊,這樣他們就會很高興的,因為做完就有的玩了。做起作業也賣力很多的。

  6.言傳身教

  家長的言傳身教也是很重要的。小孩子還沒有判斷力,家長的一言一行對他們都有影響,家長平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把他們往好的方面引導。

  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每當提到孩子的教育,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話要說,雖然家庭情況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樂樂地健康成長。作為父母,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教育孩子?我曾經為此買了很多的書,買了很多的光碟,請教了許多同事……。孩子一天天長大,成績也漸趨穩定,可是我心裡依然不敢有絲毫的鬆懈。

  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非常必要的,它應該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中。我們家每個人都有愛看書的習慣,孩子小的時候早早開發鍛鍊他的識字能力,為他今後的學習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孩子大一點後,我們就幫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讓他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來看書。在我們家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幅畫面:一家三口人各自捧著自己的書在看。而且,只要有機會就從書店買各種圖書給他閱讀,“六一”兒童節、春節的禮物都是各類的有趣的或者有益的書籍。時間長了,孩子喜歡上了讀書。也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對學習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從孩子上學起,我就注意培養他學習習慣,每天回家後先完成老師留下的作業。學新課之前,先預習一下後面的內容。及時同他的老師溝通,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家庭生活中,時時處處注意習慣的養成,玩過的玩具要收拾好,晚上睡前洗臉刷牙等等,有時候,孩子想偷懶,就給他講講道理,並且告訴他,那樣是不可以的。慢慢他就認可了這種行為,習慣也就自然而然的養成了。

  教育孩子,我們這一代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需要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我以前心裡一直不踏實,就是我感覺自己內心沒有建立一個穩定的可信賴的整體價值體系來教育孩子,這一段時間在斷斷續續對傳統啟蒙經典的接觸過程中,一邊反省自身的行為道德規範,一邊省思孩子成長的種種表現,我感覺自己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線索和方向,我需要跟孩子共同在學習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成長。

  不要給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給他一點自由發展的空間,在其中觀察孩子的長處和不足,再施加引導。我想我們都是做過孩子的,應該知道孩子喜歡什麼,過多的說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為來引導孩子的效果來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兒子看電視的時候,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覺地走到了電視機前,我就糾正他,他馬上就指斥說:“你也老是天天上網,一玩就老長時間,眼睛也要看壞的。”面對孩子的質問,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孩子,我告訴孩子:“你看媽媽改正了,只上一會兒網了,你也應該改正吧!”這時,孩子會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議。

  為了開闊視野,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在課餘時間,給他報名參加了書法班。到現在學了幾年了,他很有興趣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孩子喜歡手工製作,我就給他提供材料,給他儘可能多的幫助。有時候,看他煞有介事地做成一個雖然不很精彩的“作品”,沾沾自喜地給我們看,神情中充滿了自豪。看到孩子敢於動手去做並從手工製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快樂,我從心底裡感到欣慰。

  此外,我們還喜歡讓孩子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孩子本來就愛跑愛跳,讓他多鍛鍊,既強身健體,又愉悅心情,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我們希望孩子不光是埋頭學習的孩子,我們更希望他好好學習的同時還能有自己的樂趣,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從“修身”走向“齊家”,才可能向著教育的目標邁進。我今年為此專門購置了MP3和一套音響功放,把網上的經典講解和誦讀下載到MP3中,然後通過功放播放,讓家中每一個人都接觸到這些資訊,同步學習。同時對家庭成員的生活行為進行一定的約束和規範,孩子教育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員的成長。同時,藉助MP3隨身聽的功能,也會加速我對古文的學習程序。我發現網路上有很多傳統文化的優秀資源,時間一長,我和孩子的文學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學習過程中也曾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有時候苦口婆心卻適得其反的現象並不少見,也曾為此苦惱過,過後細細思索:做父母的不應該只怪孩子,也應該反思反思,看看問題出在哪裡,能不能換種方式使孩子能夠更容易接受一些。其實,只要有心、有創意,家庭教育同樣也可以富有情趣。

  孩子有了一些閱讀能力之後,我便開始嘗試著給孩子寫一些不同內容的小紙條,哪怕只是三言兩語。我把這些小紙條有時放在孩子的鉛筆盒裡,有時又悄悄放在孩子的玩具箱裡,甚至冰箱門上、鏡子上、枕頭上,只要是孩子能看到、能找到的地方都曾經是他的目標。當孩子意外地發現這些小紙條的時候帶給他的是一份驚喜,同時也讓他能夠真實地觸控到父母對他的關注和愛心。

  文字和語言有著不同的特點,語言稍縱即逝,有時候說好幾遍也不一定留下多少印象,容易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而文字則克服了這個弱點,只要不把它毀掉,那麼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拿出來看看,而且每看一次,感覺都在重溫一遍,印象自然比較深刻。這與暴風驟雨式的訓罵與呵斥相比,不僅考慮到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它不僅可以讓孩子對父母有更多的瞭解與尊重,堅持下去說不定可以逼著你同孩子一起進步。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紙條的內容將不再是單一的表揚啊、批評之類,逐漸會擴充套件到推薦一本書啊,介紹一篇好文章啊,留下一個需要動動腦筋才能回答的小問題啊,甚至包括對某個觀點的探討等等,內容開始五花八門,這對於他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訓練也是一種幫助。如此來來往往,家庭教育同樣可以增添不少樂趣。

  在孩子的教育中怎麼做才是對的,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我也說不好,但對孩子的教育有的方面是共性的,有的東西又要應孩子的個性、特點而不同,在教育中既要順其自然,又要循循善誘,在管與不管中尋找平衡點。

  “加油”!“別灰心,再試一次”“你做的這件事真棒!我為你感到高興!”……我們經常會給孩子這樣的鼓勵,孩子將會在我們的鼓勵聲中快步前進。孩子需要鼓勵,我們經常鼓勵孩子參加學校集體活動,回來後聽他講一講參加活動時發生的事情,還進一步問他一些問題:今天搞的什麼活動?跟誰在一起?有沒有興趣繼續參加這樣的活動?參加這項活動有什麼收穫和體會?為什麼?以引起孩子的興趣,發現問題並及時排除解決。所以說我們的每一次鼓勵都是他進步的催化劑。在學習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我們都給了孩子很多的鼓勵和讚賞,所以,孩子是自信的,讓他有這樣的積極的思想我認為是很可貴的。

  雖然讚揚和鼓勵是主要的,但有些時候,批評也是不可少的。在孩子的學習上,有時候他考試的分數少了,他會覺得不開心,但是,我們不會因此去嚴厲的批評他,有時候幫他找找原因,有時候提醒他應該怎樣去做。所以,他從來不會因為考試分數少不敢告訴家長。

  教育專家徐國靜老師說,如果家庭教育僅限於如何培養兒童,而忽略真正需要提高的是父母素質,那麼這樣的家庭教育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父母素質不高,怎能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又怎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呢?為人父母者往往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孩子越大,就越不瞭解他。是呀,孩子小的時候,你處處以一個長者的身份指揮著孩子的一言一行,並不曾真正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漸漸長大,你將會和孩子越走越遠,代溝也隨之產生,從而難以把正確的思想和經驗傳遞給孩子,導致教育的失敗。但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時刻保持一顆童心,那麼,隨著孩子的成長,你會發現,在孩子慢慢讀懂這個世界的同時,你也慢慢地讀懂了孩子這本書,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世界。這時,你距離成功的父母也就越來越近了。


教育孩子時遇到的問題
教育孩子家長的體會心得有哪些
相關知識
教育孩子失敗的事例有哪些
教育孩子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家庭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名人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教育孩子成功的事蹟有哪些
教育孩子獨立的案例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有哪些
教育孩子方面的書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