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練太極樂無窮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高效率、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卻使人的身體健康現狀每況愈下。據資料顯示,人的發病率正在從老年人居多轉向中青年人。時下,中青年人在事業、家庭、工作、就業等壓力下,體質越來越差,很多人年紀輕輕就疾病纏身。常聽到報道,一些技術專家事業正如日中天,卻突然英年早逝。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重視和思考。那麼,怎樣才能使人轉變思維方式,擁有一個健康強健的體質呢?我建議大家不妨在工作之餘學練太極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一、太極拳作用:祛病健體

  “太極”一詞出自《易經》。太極拳理論融會了古代哲學、中醫經絡理論和氣功養生理論,動作講陰陽,講虛實,講矛盾的轉化。《黃帝內經》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肌肉若一,天地人渾然一體”之說,要求積精養元,精神內守,恬淡虛無。中醫常說:“通則不痛。”作為內家拳術的太極拳,講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全身的氣血運動不止,沒有停滯,堵塞的地方,就像流動的水管,迴圈往復,沒有阻礙。所以,久練太極拳能夠打通經絡,使肌肉內密集的微血管網路暢通,使毛細血管張開,促進血液迴圈,起到新陳代謝、祛病健身的作用。

  太極拳,作為一種拳術,其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運動。運動,運動,運中求動。既然是活動肌體的運動,就能夠起到強身健身的作用。像少林、拳擊等各種外家拳術,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包括廣播體操、打球、跑步等等,都能起到舒展肢體,強健體魄的作用。太極拳與外家拳和其他體育運動專案不同的是內外兼修,重在修內。講求內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行氣如九曲珠,無所不到。上自百會,下至湧泉,氣遍周身不稍滯。



 

  初練太極拳,照葫蘆畫瓢,以外形帶動周身運動。久之,外形在動,體內也在動。練到一定程度,內動多於外動。太極拳的最高層次是外形不動,全在身體內動。太極老師翟玉海曾說:“太極拳是鬆出來的,是玩出來的。”這就突出強調了習練太極拳“鬆”的重要性。學練太極拳要從走太極步開始,在立身中正的基礎上,走好太極步,穩固根本,然後學拳架。拳架要由淺到深,最好不要僅學簡化太極拳架。簡化太極拳架雖然便於普及,但好多動作只適合於表演,只是美觀好看,只具有觀賞性,失去了本來的技擊核心。要選學一二套適合自己的傳統太極拳套路,長期習練,必有大獲。待拳架熟練後,就應當逐步體會放鬆,由頭到頸到肩到腰再到胯到腿到腳,節節貫串,節節放鬆。要感覺全身鬆到地裡去。鬆還不能丟掉頂勁,頂頭要懸,不能塌腰,不能懈,不能像一癱泥一樣,要用虛領頂勁往上領起來。頭頂起來,尾閭前卷,也就自然拔背了。能拔背胸也就自然含了,有空的感覺了。放鬆習練一段時間,就會出掤勁,就會有鬆沉的感覺,手臂搭到別人身上,對方就會有一種松樹倒壓在人身上的沉重感覺。這也是柔久自生剛的緣故。沒有放鬆訓練的過程,就不會體會到太極拳的真正魅力,就會是一輩子練花拳繡腿,比畫太極體操。拳家說,太極拳有三層功夫,第一層如全身沒在水中游走;第二層功夫如腰以下踩著水遊動;第三層功夫如人踏在水面走動。我自己的體會是,練好太極拳,首先要“敬”,要敬重國粹,敬重太極藝術,還要敬重師傅,學員之間也要相互敬重,這是學拳的前提。隨後就要從“靜”開始,心靜,排除雜念。入靜,由靜到動,由無極而太極,陰陽轉換,動靜結合。由靜再到鬆,主要體會鬆沉、落胯和氣騰然的感覺。然後體會身體分陰陽,走“8”字勁,左右傳遞,上下相隨。最後再往空的方向練。練到空的境界,就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了。練好太極拳,就像在空中游泳,奇妙無窮。在正確理論引導下,練拳愈久,功夫愈深,愈能調節內臟,疏通經絡,促進健康。

  太極拳適合不同年齡和各類體型的人練習,是一種練法簡單而意境高遠的柔和運動,經常習練太極拳,對身心健康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太極拳以柔為主,剛柔相濟,只要練法正確,不會給人的身體,尤其是不會對老年人造成傷害。久練太極拳讓人感覺精神煥發,通體舒適,鶴髮童顏,周身康泰。一位跟我學拳的小夥子學練太極拳才三個月,就深有感觸地說,我感覺現在就有了三大明顯變化。一是思維方式得到轉變,想問題的思路更加拓寬,原來不想做的事情現在也去想去做了;二是改變了原來工作起來疲累、無精神的感覺,一天到晚精神飽滿,精力旺盛;三是感冒的次數比過去有了明顯減少。

  另外,太極拳能增強人的靈敏度,提高大腦對事物的反應能力。太極拳是矛盾的哲學,翟老師常講,要練下不練上,練豎不練橫,練後不練前,練骨頭不練肉。講求手、眼、身、步、法的協調一致,尤其是練心,心靜,心無旁鶩,專心致志,久之則會達到天人合一。突遇外力,或躲閃避險,或借力打力,牽動四兩撥千斤。若遇急發事件也就會自然反應,應對自如,就像庖丁解牛,遊刃有餘。

  二、太極拳魅力:禦敵防身

  太極拳作為拳術,具有禦敵防身和技擊的作用。只不過太極拳不主張主動進攻,而是積極防禦,研究用最小的力量戰勝大力和強敵,以靜制動,後發先至,四兩撥千斤。有人說,太極拳綿綿軟軟,比比劃劃,就像摸魚一樣,根本就不可能防身,更談不上技擊打人。持這種認識的人應該還不在少數。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是不瞭解太極拳。其實,太極拳不僅能夠防身技擊,而且其沾粘連隨,如影隨形,全身渾如氣球,無處不在,八面支撐,粘到哪裡哪裡打,粘到哪裡哪裡發,全身備五弓,發人如放箭,全身之力用於一點,發勁利索、凌厲,疾如閃電。在運化中借力打人,發人於丈外,對方並不覺痛,就像玩弄小雞一樣,這一點,我們都是有過切身體驗的。

  要想練成太極拳的高層功夫,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我在練習太極拳、劍六年後,自己感覺練得不錯了,結果和人一試手,不是東倒就是西歪,再不就是前俯後仰,根本不能站穩。通過老師指點後才明白,很多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沒有做好,沒有做到位。太極拳最基本的要領“頂頭懸”還常常丟掉,意識上始終沒有墜肘的概念,腰不能當軸,轉不起來,胯鬆不下去,尾閭也不能前送。不知道怎樣才能含胸拔背,形成五弓;怎樣才能串成九曲珠。更不明白無極變太極,陰陽轉換,捨己從人是怎麼間事。這時候,翟玉海老師先讓我們學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對照拳論糾正和規範動作。慢慢放鬆,一放鬆,胯落了,太極拳就自然提高到一個新層次,這是我的切身感受。後來,張廣江老師讓我們自己體會“門轉軸”“風吹旗”的道理,解釋和示範“球碰壁”“錢投鼓”,還有走8字勁,以及“千斤墜”“兩杆稱”“鍘刀”“蛇七寸”等等,同時,悉心講解,指點要領,要求每天堅持盤架子,先求展開後求緊湊,爾後再進行推手對練,“問勁”“找點”、固身法,練沾粘勁。很快我便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這期間,我同師友反覆交流、演練、體會,功夫也在不斷提高。再後來,李玉嶺老師又教我們內氣潛轉,掖腹股溝,乍開背、腰和跨,遇到強力,順勢引進,使其落到空處。經過幾年的刻苦磨練,目前,我練拳時也能初步做到無人若有 人,常常會有纏、搓、粘、裹的感覺;有藤繞樹、蛇纏人的感覺;有氣遍全身,以氣催形的感覺。推手時,也能夠基本掌握掤捋擠按,沾粘連隨的運化規律。在低階層次上,能夠借對方之力,發人於丈外。

  太極拳架盤到一定程度,就要進行推手訓練。剛開始接觸推手時,會感覺處處不順,處處彆扭,一遇外力就立身不穩,東倒西歪,前俯後仰,這是很正常的。在我剛練習太極推手時,張廣江老師就反覆說過,兩人推手時用力不行,不用力也不行。勁大不行,勁小也不行。手臂硬也不行,軟也不行。手上的掤勁緊也不行,鬆也不行,要恰到好處。這個“恰倒好處”也是推手訓練中最難掌握的。經過長期演練,才能找到最佳感覺。沾粘連隨,不丟不頂。“快來則急應,慢來則緩隨”。推手時,還應當時時處處備好身法,周身協調,上下一體,不能僵硬,不能有凹凸處、缺陷處和斷續處,尤其是不能雙重。兩腳站死了,就不能像太極圖裡的陰陽魚一樣轉換自如,身體變化就不靈活,就遲滯,就會被人所制。我感覺這一點是最難練好的。要再進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還需要自己用心去體驗和揣摩。推手練到一定程度就會感覺周身是球,遍身是手,無招無式,無形無象,哪裡遇力哪裡化,觸到哪裡哪裡發,一點都不虛假。

  當然,我說的太極拳具有技擊作用,並不是說凡是學過太極拳的人都具備這種功夫。有的人學過簡化太極拳架,有的人拳打起來看上去也有板有眼,震腳擺腿,呼呼生風。還有的人太極拳架練了幾十年也沒有感覺到有什麼內功,只是表演,照樣不能禦敵。可以這樣說,習練太極拳不站樁,不走內,不練推手,就永遠也體會不到太極拳的魅力,只能說練過太極體操。我這樣說可能有不少人不贊成,甚至反對,但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諸君不妨試一下就明白了。

  練好太極拳的禦敵技擊功夫,還應當悉心研究各家太極拳的特點,把各家太極拳的精華融會貫通。陳式太極拳的鬆、活、彈、抖;楊式太極拳的舒展大方;吳式太極拳的斜中寓正;武式太極拳的八面支撐和“三虛保一實”;孫式太極拳的跟步靈活轉換。各家拳路、風格各具所長,各有千秋。研究並掌握各家之所長,避己之短,就會更好地掌握太極拳禦敵技擊技巧太極功夫也就會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三、太極拳核心:修養心性

  太極拳虛實開合,動靜迴圈,一張一弛,富有韻卿。習練太極拳的過程,就是修身養性的過程。就像練書法、畫一樣,在一筆一畫中翻轉乾坤,在靜謐安然中諦聽天籟之音,感受到的是一種快意,一種享受,這是局外人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的內心的享受,就像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就像戲迷聽戲一樣沉醉。我們習練太極拳,融入天地,融入自然,不僅強身健體,而且能陶冶情操,更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有人稱太極拳是寧靜的詩,流動的動人的音樂,活動的雕塑,如此形容真是恰如其分。太極拳柔和舒展,不亞於詩的意境。太極拳如行雲流水,給人以畫卷的美感。太極拳的動作節奏,像音樂的旋律,能撥動你的心絃。太極拳一招一式的定型都如同一尊雕塑,真可謂美不勝收。

  大家一定都聽過音樂吧,你在演練太極拳時,就會在“高山流水”的境界中陶醉,就會在富有神韻的節律中自我陶醉。練到“神明”階段,就會在吞吐吸納中,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太極拳不僅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文化。練太極拳不僅是練拳腳功夫,更是練頭腦、心靈中的功夫。最高境界的太極拳,是修養一種恬淡平和的人生境界。

  浸潤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太極拳,與《易經》的“相生相剋”,道家的“上善若水”“至柔至剛”“陰陽平衡”“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如出一轍。老子說:“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他還主張欲取先予,“大國者下流”,強大者不是來勢洶洶,而是積蓄力量,讓對手氣衰力竭,然後乘勝而取。在太極拳裡,“柔”如影隨形,無處不在。心靈的仁、義、善,行功的鬆、穩、慢、勻,技擊的走化、蓄勁、粘依,都體現了柔的本質。當然,柔的目的是為了最終的克剛。

  太極拳還是集佛家、道家、儒家思想為一體的“道德拳”。處處講究以善為本、中庸和無為。即使用在搏擊上也是“隨曲就伸”“捨己從人”。這是一種善與美的結合,是外在與內涵的高度統一。這種古典的溫柔敦厚的中和之美,能夠使習練者受益頗深,益壽延年,使觀看者賞心悅目;能夠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社會生活更穩定,人際關係更和諧。

修如水上善練如水太極
三十七式與四十五式吳式太極拳比較
相關知識
學練太極樂無窮
為什麼在當今社會還要學練太極拳傳統套路
學練太極拳與言傳身教
如何科學的練太極才能不傷膝蓋
在學校練太極拳的好處分析
武氏太極拳無極樁練功境界說
大學生常練太極拳可有效調節心理素質
在學校練太極拳的好處
練太極拳須從無極始
男人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