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五行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中醫養生蘊涵的健康觀念、倫理道德及人文精神,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顯現出自身獨特的價值。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相關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執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肌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係,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作在理淪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五行和五臟相配

  關於五行學說,大家不要把它神化,它就是古人用來比喻物質世界分類的一個習慣說法,主要體現多邊關係。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更多精彩內容搜尋公證號關注“靈芝文化”

  木性可曲可直,枝葉條達,有生髮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洩的功能,故以肝屬木。

  火性溼熱,其性炎上。心***有溫煦之功,故以心屬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有運化水谷,輸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屬土。

  金性清肅、收斂。肺具清肅之性,肺氣以肅降為順,故以肺屬金。

  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腎屬水。

  養生有五難

  三國時期魏國的嵇康寫了一本書叫《答難養生論》,寫到養生的一些難處,他總結出共有五難。我們如果解決了這五難,才能做到健康長壽。

  第一,名利不滅。中醫認為養生第一難就是名利思想太重。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序裡也批評很多人“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人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鉤心鬥角,都是為了名利。中醫強調的是追求而不強求,你可以追求名利,但不要強求,這就是養生的態度。

  第二,喜怒不除。就是情緒不穩定。

  第三,聲色不去。什麼叫聲色不去?簡單地說就是好色。社會上有句話叫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其實這就是聲色不去帶來的問題。

  第四,滋味不絕。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有人明明是脂肪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肥胖、心臟不好,可是每天還胡吃海塞,這樣對養生肯定不好。

  第五,神慮轉發。就是考慮的問題太多,活得不自在。大家看長壽的人,心態一般都非常寧靜。

中醫養生五原則
中醫養生文化特點
相關知識
中醫養生五行圖
中醫養生五行五臟
中醫養生五行
中醫養生五行學說
中醫養生五穀藥膳
中醫養生五原則
中醫養生與五行
五行學說在中醫養生學中的運用
中醫養生的五行圖
中醫養生與陰陽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