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創作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2日

  油畫創作是需要安靜的。油畫創作需要極強的專業性及學術含量。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油畫創作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油畫創作心得體會篇一

  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探索適合於自己特點的風格是不言而喻的事。我常常想,對於我自己方面創作一個大膽的嘗試充滿興趣,不時的思考著一些問題,在精心準備之餘,卻發現還被自己否定,然後在不斷的調整,不斷的修改,再去探索,這樣反覆進行著,回頭看看自己的僅有的幾幅創作,題材大多取自陝南大自然場景,在我的記憶裡面,我常常是帶著濃厚的興趣和激情來畫完我的構思,其實在我畫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情況是邊畫邊想,根據一個形體,或者一塊顏色,啟發我創造另外一塊色彩或者一個更有意思的形體,不斷的充實畫面和豐富畫面。這種嘗試在創作中我不是經常用,當然一般情況是先想好了基本的方案,然後形體搭配基本上符合我的構思,就開始動筆了。一幅作品其實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過程是強調感受,沒有感受,畫面打動不了觀者,筆者認為作為創作,首先要打動自己。

  去年冬天,我回到了勉縣,回到了生我養我的老家。通常認為這裡沒有現代文明更多的體現,沒有所謂的高樓大廈,生活是樸實而單調的,然而,正是在這些並不先進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著的形象和它們呈現出的色彩,構成了陝南特有的美。我懷著由衷的興趣和激動心情,畫出了一批作品。每年回家都在變,我所記錄的這些也在不斷的消失,人變富有了,地方發生著很大的變化。

  當前的議題是創作,在創作中,生活中的美往往是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的,每個畫家對生活都會有一定的偏愛,形成這種偏愛是有多種原因的。除了客觀條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畫家的情感和各種修養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喜好和表現方式也因人而異。從走上書畫之路時起,我就開始在藝術創作中有意識地從我們民族文化中吸收營養。外來的本土化和本土的現代化,要成為中國的油畫,這個問題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議題了。其實,爭論遠不如實踐更實際些。

  我曾經想從國外藝術中吸取點東西。色彩更純一點,運用了許多裝飾性的表現手法。色彩上用了較淡的、弱的對比,強調畫面構成感,後來又在中國畫大寫意中,看到了創作動機,中國畫寫意的韻致和對形的認識與處理方法,很有意思,打動了我,這種寫意山水寫意畫的作畫過程,覺得他們對所描繪物件的形與神是吃透了的,下筆的時候,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胸有成竹,然後落筆成形,以形寫神。每個區域性之間都是有機地聯絡著的,都服從一個總的神韻和節奏的要求。在這總的要求下,畫了一些國畫山水,然後在來創作油畫,每放一筆,是筆墨,也是形的一部分。油畫如能吸收這種技藝,並結合油畫的色彩造型,也許會出現新的面貌,如此而已。

  大量地連續地作畫,對我的實踐很有好處。不斷地畫,不斷地思考,隨時調整自己的想法,隨時補充一些新的設想,隨時試驗。首先,很認真地推敲素描的小草圖,把畫面的構圖安排,黑白、色彩構成都考慮成熟,這一切都做到心中有數後,動油畫刷子就大膽了,也主動了。

  為了使畫的物件更樸實、更粗獷一些,我用大筆表現留有一些有節奏的筆觸,用色在統一中求變化,表現物件大多是農村中常見的生活場面,和陝南特有的風景,來表現這種鄉土氣息。

  這些嘗試是在工作之餘的油畫創作的心得,是我至今油畫探索學習的繼續,我願意繼續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和不斷地進行探索。

  油畫是從西方傳來的畫種,傳入中國以後已發展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傳統。油畫創作需要極強的專業性及學術含量,尤其具象寫實繪畫,包括嚴格的形、體積塑造、色彩調配、邊緣線處理、質感透視、解剖、層次問題、韻律、節奏等等,在這個過程中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再現大自然,而且要經過主觀提煉、釀造、讓灰色具有渾厚、寧靜、優雅、高貴的品相,有透明的色彩效果,把一切都融進清沁而溫馨的色調中,在繪製過程中力求將人物的情感表達出來,而讓人體會到一種潛在的詩意以及來自東方的藝術修養,以呼之欲出的真實感過濾掉我們意識裡的雜質而成為一種純粹的靜觀,追求整體風格呈現出“精神性”的審美意蘊。

  繪畫語言是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和審美觀反應到生活和作者對生活的見解和態度,作者就要提高自己的繪畫專業的修養。各個藝術門類都有自己的藝術語言和組織結構。繪畫的藝術語言就是色彩、線條、面、明暗等。在油畫創作中首先涉及的是構圖問題,所謂構圖就是“經營位置”,野獸派畫家馬蒂斯是這樣談論構圖的:構圖就是畫家為了表達自己的感受把各種不同的因素用裝飾的方法按照畫家的意圖安排的藝術。不論畫的是肖像還是景物,都有構圖問題。西方現代藝術諸流派都不例外。從形式美的角度看構圖分為對稱和非對稱,不論是哪種都要有節奏感,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節奏,是我們感知事物的主要依據,且通常都有一定的規律:橫向給人以安閒、和平與林靜的印象,斜線則會有激烈運動和不穩定的感覺,三角構圖則具有穩固安全的造型感覺。

  繪畫風格是藝術家的藝術面貌,特殊風格的形成和作者本身的氣質和修養密不可分。藝術的民族性就是表現民族的本質特點所形成的藝術上的特徵。藝術的民族性在於藝術作品是否表達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藝術的核心和靈魂。一個民族的藝術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外在表現,它把國家之魂用一種可見、可觸的形式向世人展示。

  作為繪畫主體的作者本人要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提高國民精神素質和審美素質而努力。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就是在取得一定基礎知識和一定的藝術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藝術理論修養和藝術創作技巧,以達到一定高度和水平,並熟練自如地創造出具有一定藝術意蘊的藝術作品。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自身修養:首先要有進步的世界觀和審美理想,先進的世界觀決定著正確的創作目的與創作動機,影響著作品的格調與品味;科學的審美觀使我們正確的把握藝術審美的標準,去追求更高更理想的藝術境界;還要積累豐厚的文化素養,學識素養能幫助藝術家從整體上提高創作的境界,文化素養直接影響藝術表現力;豐富的生活積累是藝術創作的基礎材料和前提條件。超常的藝術思維活動能力以及精湛的藝術技巧和表現能力是繪畫創作中必須培養的。

  不同的繪畫語言會體現不同的繪畫格調和風格。風格更多地體現在藝術家個人的生活感受和藝術氣質,在運用富有個性的藝術語言時所形成不同於他人的藝術風貌,而格調則是這種個人的藝術風貌所具有的美學品格,是滲透在作品中的意蘊和情調。評判一件作品“品味格調”的高低,主要是看該作品中有益與提高人們精神素質的文化含量和美學含量的高低。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必須具備獨立的美學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在東西方文化對話的平臺上,找到屬於自己的領地與存在的實質價值,在創作中不論你選擇怎樣的題材,使用怎樣的技巧,透過平實的視覺抒發自己真實的情懷、忠於自己的繪畫理想和崇高的審美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油畫創作心得體會篇二

  接觸油畫創作好些年頭了,可到現在還沒有畫出一張好的作品來.怎麼搞創作呢?是借鑑一種成功的模式還是自己發明創造呢?從古典到現代,從寫實到抽象,各種花樣變革都被玩遍了,自己無論哪方面都追不上別人.那我畫畫還有意義嗎?

  回憶自己從前畫油畫創作都是先拍好多照片,然後選一些有特點的來畫,搞點形式感,色彩對比要強烈,這樣才能吸引眼球.但有時也感到懷疑,自己這樣的表現方法有生命力嗎?漸漸對自己的創作方法有了懷疑.後來接觸到具像表現繪畫基本方法,當時對其瞭解也不深入.開始學習塞尚的作品,逐漸開始瞭解莫蘭笛,阿西加,賈克梅蒂,弗洛伊德,森,山方這些大師的作品.不禁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這些畫家筆下的世界是那麼的感性和豐滿,富有生氣!我漸漸理解觀看才是繪畫表現的源泉.有不同的觀看就會呈現不一樣的畫面.看引導繪畫.那我又反問自己,到底應該學會怎樣的觀看方式呢?後來接觸了司徒立的具像表現繪畫方法論文,強調在觀看之前要懸置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驗和各種各樣的知識的影響.讓物呈現原始的混沌狀態.所謂澄懷味象,嘗試遺物以觀物,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不能瘦其真.觀看是不斷的質疑,畫家以筆提問 “我看見的是這樣的嗎?”畫家的看如探般的逼近事物本身,遭遇那種可能的存在的到來,這種看是物我交融的看,是活生生的當下的呈現。能夠進入我們的視野是些很難下定義的塊面,色彩,線條。當它呈現的同時很快又反身隱匿了,於是問題又出現了,我們如何才能抓住這種不斷呈現不斷逃離的感覺呢,在靜止的畫面上實現這種感覺似乎是不可實現的。然而只有那種經過專業訓練的眼睛對這種感覺有一種綜合的能力。

  他能夠使各種視覺資訊匯聚,聚集。使之呈現一個嚴密的邏輯和秩序。也許可以稱為一個內在的系統。在不斷的觀看與抹去重畫的過程中,各種散亂的感覺幻化為畫面上的一些痕跡存留在畫面上,然後匯聚到一起,呈現一個深度的空間。這樣的畫面呈現一種視覺的感性的豐滿。畫家不斷的以筆提問,不斷的抹去重來,寫生的過程就是視覺不斷體驗的過程,同時不斷地在畫布上塗抹,使畫面與你的視覺體驗達到同一,要關注畫面的色彩和結構的秩序,使畫面呈現具有在場的氣息,這種氣息來源你對微妙色彩關係和結構的把握,來源與你繪畫時真實的視覺體驗.我想做的就把目光迴歸關注身邊的景物,是把這種轉瞬即逝的的體驗抓住.使畫面呈現視覺的豐滿.也許最終沒有抓住那種不斷逃離不斷流變的感覺,也許這張畫永遠不可能完成,但畫家在繪畫時所獲得的豐富視覺體驗的快樂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這樣的畫家畫完一幅畫後往往會對自己說“也許我只是看見了可見世界的一點點東西而以,”所以畫家要不斷的揮筆作畫,不斷的去尋找.

  漸漸地我開始對於油畫創作又有了一點點新的理解,當我的目光重新回到眼前的一個石榴,一隻不起眼的杯子的時候,將目光融入其間。靜觀著,相信那裡一定會有我想要的畫面。

  油畫創作心得體會篇三

  現在的視覺環境已然是一個影象或影像的世界,在新的視覺環境下,藝術家挪用和拼貼現成的影象成為非常重要和普遍的趨向。這也是執著於當代油畫影象符號研究的批評家魯虹,在看到羅琦那些有意反對機械觀看世界的痕跡而透視著油畫技藝的古典詩情的作品時,感到有些驚愕的原因之一。

  我們並不是要對選擇何種形象入畫和以哪種方式進行表達做一番褒貶,實際上,直呈視覺影象對應的恰恰正是這個時代最為鮮活的現實情形。大量的帶有鮮明影象符號的創作還構成了“商標化”的時代潮流,大家有意識地“搶注商標”或“製造話題”的行為折射出當今整個文化形態的某些徵貌。批評家楊小彥曾深入分析了從1992年廣州雙年展得到的藝術操作的重要啟示,那就是——重要的不是“作品”,而是“話題”,作品會因其包含的刺激性“話題”而受到提升和關注,“名聲”雀起,進而獲得市場。因此,策略性地命名是能夠創造歷史的。

  在當代藝術的這種場境裡,羅琦選擇的是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和介入現實的態度。從他創作的圖式語言演變來看,這種選擇經過了一段仔細尋思和重新定位的過程。

  在較早的作品《關於食者的第一百零一種說法》***2001***中,他不厭其煩地塑造了數量眾多的吃蘋果的人物肖像,緊張的面部表情和咬動的肌肉張力讓觀者備覺心理緊促。其後他又描繪過戴著高度近視眼鏡、彎腰尋找東西的瘦削男子***《尋找》2003***,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對這個社會失落的價值觀念的找尋,給評論者一個話題和想象的空間。其畫面瀰漫的焦灼感,既與現時代青年在紛繁蕪雜的社會狀態中的真實心理處境相關,同時也與當代繪畫圖式人物神情的“普遍相”有關,也就是說,“焦灼”已經成為當代繪畫影象的一種流行款式。

  但很快羅琦就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點,他謹慎地與時尚拉開了一定距離,保持著與自己心性相合的思考空間。他採取了一種審慎的觀察者的視角來對待週遭事物,畫面的人物形象也就逐漸褪卻了那種緊張、焦灼的基色而變得鬆弛平和起來。準確地說,2006年開始,他的畫面語調開始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當然,從畫面圖式來看,其中又有不同的取向。比如《牧鶴圖》、《蘭花美人》兩幅,帶有某種隱喻象徵的意味。拄著傘把、凝神側看的老漢與身旁曲頸回頭的白鶴形成寓意深遠的關係,似乎暗合仙翁雅士優遊林下的古趣,但畫面主角卻又毫無仙人墨客的飄逸感,只是閒適的市井老百姓;幽蘭與麗人相映照,給人多少遐思,然而畫面中,在一簇蘭花前拖腮凝思的婦人也不是什麼豔若天香的美人,而只是衣裳鬆散、神情慵懶的平常少婦。

  其他的畫面人物,如《寒江獨釣圖》中蹺著二郎腿、揣著釣竿在打盹的男子;《書夢乍醒圖》中從石桌上翻身醒過,趿著拖鞋、拿著書卷、斜眯著眼睛、一副倦容的退休老漢;《飼雞圖》中俯看著吃食的母雞,緩緩灑落米食的光膀子中年男人;《戲魚圖》中以花枝戲魚陷入呆滯的老伯;《悠閒》中敞開上衣、手持菸斗小憩的老漢;《相遇圖》中於岸邊悠閒聊天的兩男子;《夏日清風圖》中著背心短褲,緩緩搖動扇子的大伯……選擇的表現物件多為賦閒的普通中老年人,拖沓、悠閒、略顯寂寞,與當今時代迅疾的生活節奏格格不入。當然羅琦的筆下也不是沒有其他型別的人物,如《春風小立圖》中斜挎著小包的稚氣女孩,但他總會含蓄地將人物置於一個凝滯的空間裡而不顯得跳躍。

  與此相對應的,他原來那種帶有弗洛伊德式的緊湊結實的筆法也開始鬆動,輕盈、溫潤、平和,佈滿迷離而怡情的光澤;佈景也不似真切可觸的實景,而像是來自悠遠年代的山水圖景。他在刻意與當代社會的流行情緒保持距離,但並非真正要做隱於市而陶然自樂的局外人,從他的畫面,我們不難看出一種淡淡的落寞的悲涼感。這是對社會中不合時宜、被人忽略的普通人物處境的一種真實的體悟。他假裝要營建空靈超然的古典文人情境,而又將毫無古典美感的人物形象納入畫面,造成一種適度的尷尬和顛破。就這樣,他與現實和往昔都保持著恰當的疏離。

  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我們的眼睛總是緊盯著那些“與時俱進”的弄潮兒,我們身隨其中,生怕做個落伍者。從古代文人的入仕抱負到現當代我們對所謂的“多餘人”的責難,中國文人群體中一直難以培植起與時代主流相左的思考力量。說這些“多餘人”是不切實際的空喊也好,悲觀孤憤無力也好,沉迷於心造幻影的苦境也好,但他們的存在就保持了某種異質的聲音,使得我們的社會有時不會那麼輕易地便陷入集團式的瘋狂。

  我不是說羅琦有意承擔起“多餘人”角色,而是說他對時代脈動的觀察視角具有不趨時潮的異質性,這種視角在當今這個喧囂躁動、價值混亂的社會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立的精神意義。


猜你感興趣:

關於教師學習法律法規心得3篇
兩學一做講規矩有紀律發言稿3篇
相關知識
油畫創作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圖書館工作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合作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客服工作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公文寫作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小組合作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加油站銷售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大學生創業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大學生創業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個人工作學習心得體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