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正手攻球的基本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6日

  乒乓球是國球,會打的人多,鍛鍊起來容易找到對手和場地,可以讓你認識結交到朋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玩大家喜歡。

  1、力穿球心明方向

  從正手攻球的姿勢和動作上來看,持拍手在進行揮拍擊球過程中,是立體的四分之一弧線軌跡,向前、向上、向裡的。因此在很多球友對於攻球的發力方向容易混淆不清,有向裡過多、橫向發力,有單純收小臂、摩擦太多、向斜上方發力。導致攻球失誤較多。

  從原理上講,攻球擊打動作的核心要求是在來球最高點,正面的撞擊球體中部。正手攻球,其關鍵動作和主要動作,是簡單、直接、有力的向前擊球。在初學過程中,甚至可以簡化,不作向上發力的要求***不向上發力,但不代表不向上收臂***,以切實的體會到最厚實、最確切的正壓力擊打手感。同時,拍型與水平面要近乎垂直,以教練的說法,板形要“亮”。通過在最高點選球,發力向前、拍型豎直,我們攻球之中就有一種感覺,好像是自己的力量,簡單直接有力的穿過球心,使球平穩迅速的回擊。平直地“力穿球心”是攻球動作中發力方向的核心,同時也是借力、發力的前提。攻球發不上力、球速不快的原因,主要在於向上、向裡的用力過多,分散了向前的撞擊力,這樣力量就不夠集中。

  初學攻球動作時,以教練的說法是“寧可出界,不準下網”。***這個“寧可出界”,有一個前提,就是攻球的弧線不能太高。平直地“力穿球心”,是不可能製造出高弧線的***。業餘球友攻球下網,總是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向上力量不夠,拼命的向上提拉。其實攻球下網往往是向上摩擦過多,導致往前撞擊力量不足,球打拍上完全是一種“虛”的感覺。在能完全掌握“力穿球心”的發力方向後,再開始學習向上、向裡的協呼叫力,是比較好的學習順序,有助於實戰中提高攻球的威脅性和穩定性。

  “在學習基礎動作時,一定要分清主次和順序。練習攻球這一環節,必須要認真體會正壓力撞擊的手感,增加吃球的感覺。不能在練打的時候過多的摩擦,在練拉的時候過多的擊打。以至於到最後拉打不分。結果自己都搞不清楚發力的感覺。雖然打球時間長了球技也有提高,但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老是沒有進步,這跟沒有分清攻球和拉球的區別有很大關係。”——教練語

  2

  重中之重在小臂我們說正手發力要用好蹬腿、轉腰,身體的協呼叫力,這固然是不錯的。但是過於強調身體的發力,而認為小臂是順勢的、是完全放鬆的,不免有些捨本求末了。為強調轉腰的重要性,對小臂的動作不作要求,只是針對某些業餘球友過分注重手臂,不會使用身體力量的一種“矯枉過正”的手段。正常的訓練方式,手臂運用的教學應在轉腰之前,我們應對小臂給予更高的重視。

  在練球的順序上,不能本末倒置。在基本的動作要領學會以後,如果手腕不能良好的穩定,那麼不要去談小臂。如果小臂發力有問題,不要去談用腰。如果轉腰做不好,不要去蹬地。在正手攻球這個環節,我個人有一點不成熟的意見。在練球初期,小臂的發力是最重要的,只要切實做好重心轉移、整體動作不錯,轉腰蹬地等“意思意思而已”即可,不要過分強求。當攻球動作開始定型,小臂發力正確之後,再注重腰腿的協呼叫力配合。如果主要的小臂都不正確,腰腿的協呼叫力是協調誰?練到最後只會是身體用力過多,晃動太大,看似力大無窮,實則隔靴搔癢。

  “關於正手攻球中的對點問題,我想主要還是熟練程度的問題。首先,在不用腰的情況下,你正手攻是不是能對得上點,如果對不上,可以暫時不要考慮腰的問題,把手上感覺培養起來,把擊球節奏掌握好再加進腰的動作。如果你已經基本上掌握了正手攻的技術,在加進腰部動作後反而對不上點了,那麼,建議你先把腰部動作的幅度再小一點,使腿、腰和上肢揮拍擊球的動作協調起來,動作連貫點,可以徒手多練習一下動作,不要讓、腿、腰、手的動作有任何脫節的現象。”

  在攻球動作中小臂的運用有兩種方式,一種被稱為“揮小臂”,另一種稱為“收小臂”。在這裡,本人不詳細闡述“揮”和“收”的分別,僅僅談一點個人看法。在以“力穿球心”為基準的前提條件下,是“收”也好,是“揮”也罷,只要能動作不變形、發力不滯礙,那麼都是可以的。事實上,橫拍攻球的小臂運用既要依賴於“揮”,也離不開“收”。業餘愛好者無需在這種過於理想化的形式上糾結。

  正手攻球的發力好不好,關鍵就看小臂發力對不對,要做到果斷、短促、動作小,這樣發力才能夠集中。如果不會小臂集中發力,則正手攻球不算過關。如果小臂發力不過關,腰腿發力永遠也過不了關。撇開小臂去奢談腰腿發力,最終的結果只會是身體左搖右晃,手臂虛而無力。動作很大,但效果不好。攻球的小臂都沒練好,難道指望在弧圈球練習中光靠身體的發力嗎?

  3

  發力練習論放鬆正手攻球的動作要領簡單,如果在有教練指導的情況下,通常數節課的內容,就能較好的掌握。但在練習到一定程度後,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動作的規範性、穩定性,而且還要追求變化性和威脅性。因此發力,或者說力量輕重的調節***發力不等於發大力***,是任何技術必須經過的一個考驗,我們不能以一種力量,解決所有的問題。尤其在正手的進攻性技術當中,能不能發力,是衡量技術成熟與否的標準之一。

  正手攻球的發力時機其實也是很有講究的,那麼,正手攻球是在引拍時開始發力加速呢,還是在觸球瞬間開始加力?這裡僅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會,僅供參考:

  在觸球瞬間開始加力,優點是可以使得攻球更加穩定,但對爆發力有較高的要求,通常要善於運用手腕、手指發力,攻球之中略帶彈擊。由於近臺正手攻球動作主動發力要求並不大,借力發力為主,因此側重銜接和擺速的快攻也常採用這種方式。

  而揮拍時即開始發力加速,優點是有充足的加速距離,發力更為充裕。在近臺正手攻球的初學階段,這種發力技巧是必須要學會的。這種加速距離必須配合小幅度引拍,引拍位置與擊球點距離一尺足矣。切不可引拍距離過大,發力過早使得手臂僵硬,真正作用到球的力量反而被削弱。

  在練習發力的過程中,發力僵硬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尤其是發大力的時候,更容易僵硬。發力僵硬,放鬆就做的不夠,動作穩定性就差。所以必須要學會放鬆,放鬆才能夠更好的發力。那麼怎樣練習放鬆呢?錯誤的做法是片面的追求放鬆,而不敢發力。攻球動作完全是以借力為主,光靠碰球、擋球來回擊。我個人認為,不能放鬆的發力不是真正的發力,不能發力的放鬆不是真正的放鬆。

  放鬆與否其實與動作是否熟練密切相關。剛規範動作的時候,往往要注意這,注意那,肯定不能完全放鬆,這是正常的。當我們熟悉正手攻球之後,基本動作都是下意識自然而然的做出來,那麼放鬆也就相對容易很多。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能生巧嘛。但是,三分力的攻球動作熟練掌握之後可以放鬆,不代表六分力的攻球動作也能放鬆。初步適應了小力量的攻球發力後,我們便要逐步提高力量檔次。越是力量大,越容易累,同時也強迫要求我們學會放鬆和發力。主動的,有意識的在攻球練習中穿插發力的鍛鍊,有助於提高對力量的掌握和放鬆的能力。發力訓練的原則是動作不變形。當我們習慣發力攻球動作而不變形,自然而然的能掌握放鬆的方法。

  攻球的難點其實不在動作要領上,我個人認為通過攻球動作掌握借力發力的技巧,以及找擊球點方面,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在基礎練習上花費數年時間,才可能有所改善。發力固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借力也同樣是關鍵。借力能不能借上,不在於對方來球力量是不是很“衝”,而在於你擊球是不是夠“準”。這個準,就是擊球點和擊球時機把握要準。有些朋友會打“高手”、不會打“低手”,會打“快球”、不會“慢球”。就是沒有在練球過程中,著重注意尋找擊球點。如果我們在練習攻球,在意識上就注意“取位”、“找點”,那麼對以後的練習,會起到極大的幫助。

  4、擊球點位話迎前

  我們都知道,攻球的擊球時機應在來球的上升期,最晚在高點期,這些時期的回擊可以很好的借力。擊球點通常就是這些個位置,但是很少有朋友清楚擊球點的具體概念。所謂擊球點,簡單的說,就是擊球時球拍與球相接觸那一點的空間位置。找準擊球點,依靠的是通過盯球,對來球旋轉、速度、落點、弧線取得一個經驗性的判斷。不同的對手,打球風格不一樣,打出的球特性也不一樣,所以擊球點的空間位置就有差別。這個就是要靠經驗判斷。經驗豐富的球友,找點就明顯比單一陪練的球友準。

  找好擊球點是第一步,迎前就是第二步。

  大家好像都在談“迎前”,但對“迎前”的概念,似乎還是比較模糊。通俗的來講,迎前其實就是找球。但找球是個什麼概念,還是不清楚。

  我在練球過程中,就老搞不清楚什麼叫“迎前”、“找球”。“迎前”不是簡單的、動作上的向前揮拍或者身體前傾,真正的迎前應該是進攻意識上的迎前,是為了尋找最佳擊球點和最合理回球而產生的主動意識。在表現形式上,步法移動、身體前迎、手臂前伸等都是迎前意識的表徵。其目的在積極主動的抓好第二點,打好第一點。這裡我將擊球點作為第一點,把在上一節發力的內容中,發力加速的起始點作為第二點。抓這個第二點的動作和意識,就是“迎前”。

  具體來說,以近臺正手攻球為例。請問,近臺正手攻球的引拍位置在哪?一定是在教學片裡那樣的標準動作,手在體側,前臂平行於底線嗎?不一定。

  在第三節發力談中,我說近臺正手攻球引拍要小,與擊球點***第一點***的發力加速距離大致在一尺左右,這個引拍結束位置就是第二點。這個引拍位置不是死的,要根據第一點的位置來確定。將手臂,積極主動的以利於發力的姿勢送到這個第二點上,就是“迎前”的真正含義。如果手臂無法以利於發力的姿態送到第二點上,那麼就需要身體、步法的配合。這裡,同樣是手臂迎前為目的,身體、步法迎前為手段、為配合。如果你總是在“標準”的位置引拍“等球”,即便你揮拍再向前,身體再前傾,步法再精準,也談不上迎前。

  所以有時候“遇強則強,遇弱則弱”,主要原因還是迎前不夠。“強手”的來球總是速度快,力量大,好借力,擊球點往往靠近我們身體,迎前的距離就小,反而好打。“弱手”的來球速度雖然慢,但是不太往前走,擊球點卻是遠離身體,迎前則相對要更積極一點。不懂得根據擊球點的變化來調整發力點,就是不會迎前。在被動防守,過多的“迎前”,或者說過分強調身體、步法勉強的“迎前”,是不可取的。因為迎前的主要目的是進攻,是發力。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手臂迎前,抓好第二點,趕上第一點是最重要的。不需要主動發力的情況下,甚至可以不迎前,直接找準擊球點。

  說了這麼多的“迎前”,那麼有沒有“退後”的呢?有。就是第二點在球拍之後,這個時候需要積極主動的將球拍引後。例如速度快、弧線長的反手位來球,很可能直接頂在你球板上。這個時候就需要快速的大幅度收腹,進一步將球拍向懷內收,留出更大的空間以回擊來球。從廣義上來講,或許也是另一種“迎前”吧?

  所以,迎前與不迎前,是根據實戰需要而來,並非教科書般固定不變的。但是在主動進攻中,如果不迎前,發力點與擊球點距離太遠,沒有抓準擊球點,那麼很可能實際擊球的點位,和你預判的點位就有誤差。在攻球之中的表現是發力過早,還未碰到球力量方向就轉為向上,球打拍的感覺是虛的,球直接下網。在拉弧圈中的表現是因為和預判擊球點偏差,直接拉漏。

乒乓球基本戰術介紹
乒乓球動作術語介紹
相關知識
乒乓正手攻球的基本功
打乒乓球時正手攻球的常用技巧
打乒乓球正手攻球的技巧
兵乓球正手攻球的技巧分析
乒乓球的基本功訓練方法
打乒乓球的基本功
乒乓球的基本功
打檯球的基本功知識
打籃球的基本功
打排球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