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中的小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小麥在中國發生和發展的歷史,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引言

  小麥是旱地高產作物,也是中國北方地區現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在中國發生和發展的歷史,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這不僅因為其在農業史研究方面的意義,而且還在於在考古學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意義。隨著古代文明化程序研究的深入,對史前時代人口、資源與環境關係的研究,已經成為考古學家關注的熱點問題。現有的考古學資料顯示,正是在文明化程序的關鍵時期—㎜龍山時代,考古遺址中小麥遺存普遍出現,這可能暗示當時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與農業特別是小麥種植有某種關聯***1***。關於農業對考古學文化發展的直接作用,在北美東部的史前文化中也有明顯的表現***2***。由於受到考古資料的侷限,至今仍然對小麥這種重要糧食作物在中國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有很多模糊的認識。本文通過系統收集已經發表的考古資料,對中國先秦考古遺址中出土的小麥遺存***3***進行系統總結與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小麥產生與發展歷史過程,對今後的研究提出一些設想。

  :中國早期小麥遺存的考古發現

  根據學術界的一般觀點,西漢以後,小麥已經成為中國北方廣大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從新石器時代到秦以前的時期,是探討小麥這種作物在中國出現和早期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本文中的“早期”就是指秦及其以前的時期。關於中國早期小麥的研究,一直受到植物學家、農學家、古文字學家的重視,而從考古學角度進行探討的工作很欠缺。事實上,研究這個問題,考古學資料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

  系統檢索公開報道的小麥考古遺存資料後發現,到目前為止,小麥考古遺存的相關報道不僅數量少,而且有些資料的可靠性比較低。我們將所收集到的相關材料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式的考古報告中公佈的材料,另一類是轉載或者是非考古報告中公佈的材料。第一類資料,還可以根據標本是否經過專業人員鑑定細分為兩類。

  從表中可以看到,年代最早的小麥遺存是河南陝縣廟底溝距今7000年前後的麥類植物印痕。這個資料未見正式報告中報道,只是在論述性文章中提到;認為是“麥類印痕”,沒有明確是小麥還是大麥,亦或是其它麥類。山西保德王家灣出土的史前時代“麥粒印痕”,既不曾見於正式報告,也沒有明確小麥還是大麥***23***。20世紀60年代報道的新疆巴裡坤縣石人子鄉土墩遺址發現的遺存,也是“麥”,沒有明確是否為小麥或大麥。鑑於上述,我們暫時對這三個材料存疑,就是我們在分析中國早期小麥遺存的時空分佈時不採用這些資料。此外,文獻20中提到的幾個遺存資料,都沒有給出參考文獻,其中除山東日照兩城鎮、河南洛陽皁角樹、陝西周原和安徽亳縣釣魚臺以外,我們都沒有找到相關的文獻資料,自然也不能將河南新密新砦、偃師商城商代早期、殷墟商代晚期的發現作為正式資料來引用。關於遺存的年代,我們優先選擇那些炭化麥測年結果,但對於炭化遺存自身進行測年只是最近才被重視的,我們所見到的絕大多數報道都沒有對炭化遺存自身進行測年;所以,如果麥類遺存與明確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共存關係是確定的,就採信其年代;而象新疆發現的三處遺存資料,其年代是根據與其共存的考古學文化遺存的年代判定的,但問題是考古學文化的年代也是不確定的,例如,對於新疆“含彩陶型別”的年代,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孔雀河下游墓葬的年代也只是推測,對於這三個遺存的年代,本文也存疑,最起碼有待新的資料來證實。

  如果我們暫時不考慮前面提到的存疑的麥類遺存資料,就可以做出圖l。從圖中可以清楚看到,年代最早的小麥遺存就是龍山時代,空間分佈上從甘肅天水西山坪遺址***年代是距今4800年***、甘肅民樂東灰山***距今5000—4000年***、陝西武功趙家來***4400—4000***、歧山周原,到山東***24***茌平教場鋪、膠州趙家莊和日照兩城鎮;此後的夏商周時期,不僅有小麥遺存,還有大麥遺存,有二里頭文化的河南登封王城崗、洛陽皁角樹、偃師二里頭***二里頭文化三期***,商代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陝西歧山周原、西藏昌果溝,周代的安徽亳縣釣魚臺、青海豐臺。

  上述資料顯示,在龍山時代,似乎小麥突然在中國黃河流域大範圍出現,而且從膠州趙家莊等遺址中出土的炭化小麥形態看,顯然已經是完全馴化成熟的小麥,已經遠遠脫離了小麥種植活動的初期階段。但是,我們發現,在河南省範圍內,沒有發現龍山時代的小麥遺存。而此後的夏商周時期,小麥遺存分佈空間範圍擴大了;如果將這種考古發現狀況與文獻記載的商代小麥生產情況對比分析,發現兩者之間是極不相稱的;同時,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發展特別是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公認的,這與考古發現的小麥遺存數量少也是不相符合的。據此我們推測,考古發現的龍山時代和夏商周時期的小麥遺存現存在很大偏差,就是河南境內的龍山時代考古遺址中也會比較普遍地存在小麥遺存***25***,而夏商周時期小麥遺存的數量和分佈範圍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目前的發現。

  :中國早期小麥的研究現狀

  關於小麥在中國起源問題,一直是學術界感興趣的話題。一般來講,探討一個國家或者區域某種農作物栽培起源和發展,首先要弄清其發展的時空範圍。出現最早的地點或者區域往往被認為是起源地,而那個地點的時代就是起源的時間。中國古代種植的是普通六倍體小麥,關於中國早期小麥來源問題,學術界有兩種基本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早期小麥是由西亞經過中亞傳播過來的***26***,另一種關觀點認為,中國小麥是本地起源的,有人主張是在黃河中上游及其高原地區起源***27***,有的人主張是從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起源的***28***。

  主張普通小麥是從西亞傳播過來的觀點,其主要依據是在中國沒有形成普通小麥的物種條件,普通小麥***即六倍體小麥***是由栽培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Aegilops quarrosa***天然雜交、***染色體自然加倍而形成的一個物種***29***。中國歷史上從未種植過二粒小麥,自然界也不存在野生二粒小麥,所以,雖然作為自然植被成分的粗山羊草分佈在新疆伊犁河谷、作為多年連作麥田中的雜草存在於黃河中游的陝西和河南等省的若干縣,由於上述兩個區域都沒有二粒小麥,中國不具備粗山羊草與二粒小麥自然雜交的客觀條件,也就是不具備形成普通小麥物種的條件。而目前的考古資料表明,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中、東歐洲的很多考古遺址中都出土了普通小麥的一種***Hulled spelta wheat***,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中亞、安那托裡亞高原中部、印度和中東歐洲普遍出現了普通小麥的另一個種,而這種小麥可能就是後來傳播到中國的小麥物種***30***,中國的普通小麥在距今5000年前後才出現。當然,事實上,雖然普通小麥作為一個物種,不是在中國形成的,但傳播到中國後出現了很多變異,這是適應環境的結果,這些變異包括“雲南小麥”***T.aestivum ssp.Yunnanense King***、“西藏半野生小麥”***田間雜草******T.aesfivum ssp. Tibetanum Shao***、“新疆小麥”***T.aestivum ssp.Petropavlovshyi Dong***等。物種的起源中心和變異中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起源中心是指物種形成的地方,而當一個物種在新的環境條件下、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栽培,可能會形成很多新的變異,產生一些新的物種,這種變異性十分豐富的地方,被稱為變異性中心,也叫多樣性中心或者是次生起源中心。中國普通小麥的變種也是世界之最,中國是普通小麥的變異中心、多樣性中心和次生起源中心。

  主張普通小麥起源於黃河中上游及其高原地區的學者的主要根據是,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黃河流域的河南省盧氏縣、三門峽、洛陽和陝西寶雞、西安等許多地區都發現了與六倍體普通小麥有親緣關係的小麥草***Aegilops quarrosa***,70年代在西藏發現六倍體野生小麥***Tfiticum xizangense Li,ssp.nov******31***,根據這些發現,有學者提出普通小麥中國起源的觀點,甚至主張中國小麥是由東向西傳的***32***,直到歐洲***33***。但是,在不能證明中國曾經存在過栽培二粒小麥、且六倍體普通小麥是由栽培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雜交而來的結論沒有被修改的情況下,即使在中國找到粗山羊草,也不能證明普通小麥可能是中國起源的。至於“從中國特有的‘雲南小麥’等普通小麥中‘不難找到六倍體普通小麥由野生型轉變成栽培型別的類似自然進化系譜”的說法,不僅不符合目前關於普通小麥形成條件的認識***六倍體普通小麥是由栽培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雜交而來***,而且單就這個命題也是需要證明的,只有通過實驗的方法在雲南小麥等普通小麥中找到六倍體普通小麥由野生型轉變成栽培型別的類似自然進化系譜,我們才能進一步推測普通小麥可能起源於中國,在這樣的基礎上,還需要有考古學證據。而事實上,考古發現的炭化小麥遺存並不支援這個觀點,目前發現的早期炭化小麥遺存,黃河中上游和下游地區的年代基本一致,黃河中上游地區並沒有時代很早的炭化小麥證據。

  主張小麥在山東起源然後向周圍地區傳播的觀點,主要依據是古代文獻。關於古代文獻可信性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不僅如此,我們還必須注意到,目前的考古發現,龍山文化時期炭化小麥遺存分佈最密集的地方在山東,這可能暗示著龍山文化時期山東地區小麥種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而且從炭化小麥遺存的形態特徵看,山東地區龍山文化時期的炭化小麥遺存已經遠遠脫離了栽培小麥起源階段,是有一定發展階段的特徵。所以,如果只依據古代文獻和考古學資料就斷定普通小麥起源於中國的東方—山東地區,證據顯然不充分,況且某種作物起源的研究是不能沒有現代生物學研究參與的,目前我們不僅沒有在山東地區發現任何與栽培二粒小麥有關的遺存,即使是黃河中游地區存在的粗山羊草,在山東也沒有發現任何蹤跡。

  綜合來看,上面的觀點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都沒能證明小麥的確實來源。如果我們再看一下圖和表中所列的考古發現的炭化麥遺存,我們會發現這個情況是合乎邏輯的,就是目前的考古發現以及相關的研究***指的是與小麥等遺存相關的古植物學方面的分析等***都不能支援我們對中國早期小麥的歷史做一個科學結論,只能是根據一些資料進行推測,換句話就是說,現在遠不到對中國早期小麥來源下結論的時候。參照西亞地區小麥起源和東亞地區水稻起源研究的歷史過程,我們認為關於中國早期小麥歷史的研究,還需要積累大量的考古學資料,同時要開展野生植物資源等相關領域的研究。

  :關於中國早期小麥研究的幾點思考

  我們認為,對於中國早期小麥種植的研究,應當從考古發現、種植的環境條件、野生植物資源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34***。

  1.關於小麥遺存的考古發現

  關於中國小麥起源的兩種觀點,都需要通過系統分析現代植物和考古遺存來完善。我們的研究工作需要積累資料、探討方法。我們同意採取中國稻作農業起源研究的新思路***35***。考古遺存首先要積累資料,然後進行形態學上的綜合研究。

  前文已經對目前發現的小麥遺存進行梳理和分析,結果顯示,在那些可靠的資料中,年代最早的小麥遺存屬於龍山時代早期階段,就是距今4800年前後,此後的夏商周時期,都發現了數量不等的小麥遺存資料。從龍山時代開始,小麥就廣佈黃河流域,在上游、下游都有發現。黃河中游的河南沒有發現,可能是工作的原因。事實上,中國小麥的考古發現,還有很大侷限性,首先是已經調查和發掘的遺址數量與實際上存在的考古遺址數量之間存在很大差別,在空間上還有很多空白區域,儘管目前不能預測如果對更多的遺址進行植物遺存提取能夠找到多少有小麥遺存的遺址,但至少會有一些突破性的發現,否則無法解釋龍山文化時期小麥普遍性的突然出現;其次,就是已經調查和發掘的遺址中,只有極少部分經過了浮選,假設已經發掘的遺址中有50%以上的經過浮選和科學取樣,我們發現小麥遺存的數量也會成倍增長。在積累小麥遺存資料的同時,還必須關注相關遺存資料,包括與小麥早期栽培相關的雜草、農田等遺存,小麥耕種和收割相關的工具的研究,灌溉系統的發現與研究等。在上述研究工作中,要綜合利用植物大遺存***炭化植物種子、植株殘骸等***、微體遺存***花粉、植矽體和澱粉粒等***分析等植物考古手段。

  探討中國麥作農業與西亞地區的關係,新疆和西藏等地區是必須加以關注的區域。新疆地區新石器時代或者先秦時期炭化小麥,需要系統取樣分析,西北地區系統的植物考古取樣分析與研究,可能是廓清中國小麥種植歷史的一個必由之路。

  根據山東近年來植物考古發現的情況分析***36***,經過系統浮選的遺址中多數有小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在黃河流域進行系統的植物考古分析,可能會在整個黃河流域乃至中國北方古代遺址中獲得更多、時代更早的麥類遺存資料,在這樣的背景下再探討中國早期小麥的起源與發展問題,我們必然會獲得更多的可靠證據。當然,我們現在也需要根據國內外研究和發現,從理論和模式上進行思考,為綜合研究做準備。如果小麥是從西北地區傳播到山東地區,我們需要從考古學文化的研究方面找到更多的證據,因為這種農業技術的傳播應該是通過人員的交流實現的。

  此外,我們還需要對不同時空範圍內在小麥遺存進行更詳細的分析與研究。目前只有陝西周原王家嘴地點出土的炭化小麥進行了測量分析,其結果是小麥121粒,其中1粒屬於龍山文化時期;小麥特徵很典型,圓柱狀,背部隆起,腹溝很深,其中隨機抽取20粒進行測量長寬平均值為3.39、2.61毫米,比現代小麥稍小。新疆孔雀河下游北岸墓葬中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小麥遺存,其籽粒明顯小於新疆巴裡坤縣石人子鄉土墩遺址所出***37***。

  2.種植條件分析

  農學家或者農業氣候專家多數主張在沒有灌溉系統的情況下,華北地區沒有種植小麥的條件***38***。主要原因是小麥種植需要冬春雪水保墒,華北地區的氣候條件不能滿足這個需求,如果沒有灌溉系統,種植小麥很難。那麼,我們就需要回答兩個問題:***1***龍山時代或者更早階段,氣候條件與現在的差別多大?這個問題需要進行古氣候環境研究,目前還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已經發表的關於全新世氣候的研究結果顯示,從全新世開始到仰韶時代,氣候比現在溫暖溼潤得多,而龍山時代則經歷了氣候變冷和乾的過程***39***,而現有的考古發現顯示,龍山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仍然比較普遍的種植水稻***40***,可能表明即使在龍山時代,氣溫和降水條件也好於現代。所以,全新世早期階段,黃河流域可能具備種植小麥的氣溫和降水條件。***2***龍山時代或者更早階段,黃河流域是否存在灌溉系統,或者存在灌溉系統的可能性?對於這個問題,回答是肯定的。首先,仰韶時代已經普遍種植水稻,而水稻種植是需要灌溉系統的,所以,從客觀上,具備修建小麥灌溉設施的條件;其次,距今7000年前後已經出現、龍山時代更加普遍的水井,可能與灌溉系統有關***41***。所以,儘管目前尚沒有發現灌溉系統的考古遺存,但龍山文化乃至早些時候有灌溉系統,應沒有太大疑問。這裡我們還要考慮到史前時代灌溉系統儲存的困難程度之大,因為中國是農業古國,世世代代從事農耕活動,後代破壞或者改造前代灌溉系統,客觀上造成了我們發現史前時代灌溉系統的困難。

  上述分析表明,龍山時代甚至更早階段,黃河流域具備種植小麥的氣候條件,也可能存在灌溉系統,所以,從客觀條件方面,能夠滿足小麥種植。

  4.野生植物資源研究

  農業就是人類與植物關係問題。關於某種作物栽培的起源,只有在這種作物野生祖本分佈地區才有可能。野生祖本多樣性中心才有可能是起源中心,從水稻起源地、西亞小麥起源地等的研究都證實這一點。所以,研究中國早期小麥種植歷史,除了對考古遺址進行系統的植物考古遺存提取和分析以外,我們還需要開展植物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首要的任務就是進行植物學調查。在這方面,已經有一些基礎。20世紀50年代,在河南陝縣三門峽和盧氏縣首次發現山羊草屬中的粗山羊草,後來發現其廣泛分佈於黃河流域許多地方,甚至到新疆新源牧區,實驗證明其為合成六倍體普通小麥的親本之一,被稱為“中國小麥草”***42***;相繼在雲南發現的“鐵殼小麥”***Triticum yunnanense K.ssp.nov.***是由野生種向合成六倍體小麥之間的一個過渡型別。

  進一步的調查與研究,我們可以在兩個方面開展工作並有可能實現突破。第一,在發現最早的小麥遺存的區域***43***,系統調查野生植物資源,同時對小麥種子形態、可能的農耕區等進行分析,探討其與西亞最早的普通小麥遺存之間的關係。這個研究結果將成為我們認識中國早期小麥來源的重要參考材料。第二,系統分析中國現存小麥野生祖本的生態環境特點,並在其周圍地區進行全新世以來植被重建研究,尋找新石器時代早期與小麥馴化有關的植物資源,這個結果將成為前面的第一項研究的重要補充。

  五 先秦時期是中國小麥種植的初期發展階段

  現有的考古資料顯示,從龍山時代開始,黃河流域的小麥種植活動就已經比較普遍了,二里頭文化、商周時期,小麥種植可能保持了一個持續發展的勢頭,而文獻記載則可以證明西漢以後小麥已經成為中國北方十分重要的一種糧食作物了***44***。

  傳統觀點認為,商周時期黃河下游地區才有小麥***45***,現在看來,這個觀點肯定需要修改了。龍山文化時期,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不僅有了小麥種植,而且很可能已經比較普遍了,小麥在農作物中的地位可能僅次於水稻或者穀子和黍子,但肯定比大豆類更受重視。在山東已經進行系統浮選的四個龍山文化時期遺址中,全部發現了炭化小麥遺存,這可能表明小麥種植在當時當地是相當普遍的,當然,我們要證明這個問題,還需要對更多的龍山文化遺址進行植物考古研究。在黃河中上游的情況也如此。目前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小麥遺存是甘肅天水西山坪遺址距今4600年,在甘肅民樂東灰山遺址出土的炭化小麥,年代為距今5000—4000年。這個年代資料是否說明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小麥種植比黃河下游早出現,目前還不能下結論,要等待更多的考古遺存證據。

  目前發現的相當於夏代時期的與小麥相關的遺存資料數量比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河南洛陽,這可能與夏代延續時間短而且沒有對考古遺址進行系統的植物考古研究有關。現在已經發現的與小麥相關的遺存有登封王城崗二里頭文化時期炭化小麥、洛陽皁角樹發現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炭化小麥、大麥等、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還發現了相當於二里頭文化三期的刻有麥穗的陶尊殘片,麥粒飽滿芒較長***另有一個稻穗殘片***。

  商周時期考古遺址中的與小麥有關的遺存數量增加,而且分佈空問範圍明顯擴大。主要有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商代晚期的炭化小麥;西藏昌果溝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公元前1370年***距今3500年***前後的青稞***Hordeum velgare L.vat nudum***、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穀子***Setaria italica L.Beauv***、裸燕麥***Avera nuda L.***、豌豆***Pisum sativum L.***等***48***,其中,青稞和穀子數量最多;青海豐臺卡約文化遺址中浮選得到2000餘粒炭化植物種子,其中以大麥***H. vulgate***、小麥***T.aestivum***和粟***S.italica***為主,大麥佔90%以上,農田雜草種子數量也比較多,可能表明當地農耕活動規模比較大***49***。安徽省毫縣釣魚臺遺址的西周時期陶鬲記憶體有炭化小麥***50***。周原小麥數量佔出土穀物數量的1.7%,沒有公佈出土概率;先周時期小麥數量佔同時期出土穀物數量的13%;可能說明周人已經規模性地種植小麥了。

  根據現有的考古學資料來分析我國先秦農作物的比例,條件還欠成熟,主要是因為經過系統植物考古分析的遺址數量太少,結果不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而那些偶然發現的各類農作物遺存由於其偶然性,其統計學上的意義更是值得懷疑。但我們在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的發現卻能給一些啟示,因為在經過系統植物考古研究的四個遺址中,都發現了穀子、黍子、水稻、麥類這四種農作物,發現的豆類植物,雖然無法確定其是否為栽培,但其普遍性則暗示了栽培的可能性非常大,至少在當時人的食物中佔了比較重要的地位。我們也注意到,即使在山東地區,不同遺址中各類糧食作物比例也不同***51***,這可能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環境對農作物構成的影響。因為即使是農業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農業的地理特徵也是非常明顯的。我們還注意到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中出土的小麥遺存,是否就說明小麥是當地種植的?嚴文明先生認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前段***大溪文化、北陰陽營文化、薛家崗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時期***,長江中下游各大文化區的生業經濟中農業大概已經占主導地位,同時,貿易活動在經濟活動中也非常活躍***52***。如果我們承認在黃河流域也具有同樣的發展水平的話,那麼,考古遺址中的小麥遺存就不一定是反映了小麥種植活動。這裡提出來的問題就是,在對古代麥作農業活動研究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對麥田的尋找和證實。當然,對於水稻和穀子等其他農作物的研究也如此。對於古代農田的研究,是古代農業研究中的關鍵步驟。

  綜觀上述,儘管在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具備小麥種植的自然條件,而且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小麥遺存是龍山時代,但是,中國的小麥是否為本地起源,仍然是一個需要多學科合作進行證明的科學問題。不僅如此,關於中國古代小麥種植狀況的研究,也將成為考古學、農學共同關注的課題。

考古發現戰國黃牛肉
考古中發現的奇聞異事
相關知識
考古發現中的小麥
考古發現中國唯一開啟的皇帝古墓
考古發現中國
河南考古發現誰的墓了
中國最震驚的考古發現
中國的考古發現
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
中國最大的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發現古墓萬曆
中國考古發現古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