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帽舞的歷史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引言:象帽舞作為一種傳統的娛樂形式,歷史悠久。相傳它是由古代朝鮮族人民在耕作時,將大象毛綁在帽尖上左右搖擺用來驅趕野獸的侵擾演變而來;也有人說它源於古代朝鮮人在狩取野獸等食物後,甩動髮髻以示慶賀的一種表達形式。

  

  象帽舞是朝鮮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形式,作為一種傳統的娛樂形式,歷史悠久。相傳它是由古代朝鮮族人民在耕作時,將大象毛綁在帽尖上左右搖擺用來驅趕野獸的侵擾演變而來;也有人說它源於古代朝鮮人在狩取野獸等食物後,甩動髮髻以示慶賀的一種表達形式。


象帽舞

  無論怎樣,象帽舞現在已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一體,具有相當的技巧和豐富的內涵。據史料記載,每年十月秋收後,古朝鮮都隆重地舉行"祭天"儀式,人們"盡夜飲食歌舞",感謝上天的恩賜,歡慶豐收。因此這種舞蹈也稱"農樂舞",而象帽舞是其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當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興奮點。

  象帽舞傳承:

  象帽舞在吉林省汪清縣一帶廣為流傳。每逢節日、婚禮農閒以及競技活動之時,男女老幼聚在一起,盡情表演。由於象帽舞蹈是獨特的朝鮮族代表性舞蹈形式之一,且具有很高的技巧性,深受人們的喜愛。據調查,早在1949年,汪清縣就組建了象帽舞表演隊,由象帽舞第一代傳人樑泰榮傳授象帽舞技藝,每逢節日、婚禮、農閒及競技活動之時,男女老幼聚在一起,盡情表演。1954年農樂舞作為朝鮮族具有代表性的群眾文化藝術,經過眾多演藝家的辛勤勞動,以象帽舞的藝術形式搬上了舞臺,並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改革開放以來,汪清縣為象帽舞的保護和發展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使象帽舞這一朝鮮族傳統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得以延續和傳承。汪清縣的象帽舞表演隊曾多次參加全國性的表演比賽和省、州大賽,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優美的舞姿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稱讚。1986年在北京"全國首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表演的象帽舞《歡樂"榮獲"特別獎";1987年,汪清縣百草溝鎮舉辦了"首屆農民文化周",其間有千人舞蹈隊表演大型象帽舞,引起很大的轟動。目前,汪清縣的"象帽"製作已達到了領先水平,象帽綵帶長度達到了28米,是目前最長的象帽綵帶,百草溝鎮已被延邊州文化局命名為"象帽舞之鄉"。

  象帽舞是朝鮮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目前已發展到第六代傳人,其舞蹈形式也從最初簡單的田間娛樂發展到現在由專業的文藝團體進行演出,並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大獎。儘管如此,它的發展卻面臨舉步維艱的局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受到衝擊,象帽舞的傳承和保護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一方面有較高造詣的專業舞蹈人才老化、高齡化,骨幹人才流失、斷檔;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文化受到衝擊,很少有人專注地練習"象帽舞",專業人才越來越少。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民族藝術,汪清縣現在每年都要舉辦象帽舞培訓班,培養象帽舞蹈後備人才,同時還廣泛開展象帽舞表演活動,推廣和普及象帽舞。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象帽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網路比較流行的歡快的歌曲排行榜
雪人吉他譜
相關知識
象帽舞的歷史介紹
關於中國女排如何發展的歷史介紹
越南占城國的歷史介紹
西班牙戲劇的歷史介紹
蜀繡的歷史介紹
籃球鞋的歷史介紹
八大關建築的歷史介紹
安順廊橋的歷史介紹
百達翡麗的歷史介紹
活字印刷術的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