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的歷史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直轄市重慶大足區境內,距重慶主城九區167公里,有74處5萬餘尊宗教石刻造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以大足區、潼南縣、銅梁縣、壁山區為範圍,在此地可賞到代表中國唐、宋時期的石刻造像藝術。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規模之巨集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

  大足石刻因地處中國內地山區,過去交通不便,倖免了歷代戰爭的浩劫和人為破壞,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遊價值,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區是重慶市直轄區,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大足區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區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神聖殿堂。

  大足石刻其規模巨集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最佳去處。歡迎世界各國的朋友到此旅遊觀光,領略大足的風情、山光水色,品味大足的地方佳餚。

  重慶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巨集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儲存完整而著稱於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許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對大足石刻寵愛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這兩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大足區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區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大足石刻其規模巨集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上佳去處。

  大足石刻開鑿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現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寧,遍佈100多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徵,屬於石窟藝術的範疇。早期的“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為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大足石刻的簡介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直轄市重慶大足區境內,距重慶主城九區167公里,有74處5萬餘尊宗教石刻造像。它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為著。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看了的人還看了:

1.重慶大足石刻景區北山摩崖造像導遊詞3篇

2.大足石刻導遊詞大全

3.大足石刻導遊詞

4.大足石刻導遊詞4篇

5.做回大足石刻小導遊

6.歷史與文化論文

濟南靈巖寺導遊詞3篇
澳洲歐泊歷史背景介紹
相關知識
大足石刻的歷史簡介
大鵬古城的歷史簡介
大慈恩寺的歷史簡介
義大利麵的歷史簡介
大同刀削麵的歷史簡介
大理國的歷史簡介
大同的歷史簡介
大炮的歷史簡介
日本溫泉的歷史簡介
夏洛騰堡宮的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