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應該因為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氣餒的。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篇1

  廖容典是美國一家國際投資顧問公司總裁,他曾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百分比定律。

  這個定律說:假如你會見了10位顧客,只在最後一位顧客處獲得了200元的訂單,那麼,你應該如何看待前9次的失敗與拒絕呢?

  廖總進一步解釋說:“請記住,你之所以賺200元,是因為你會見了10位顧客的緣故,而不是第10位顧客。每位顧客都讓你賺了200/10=20元。因此,每次拒絕的收入是20元。所以,當你被拒絕時,你應該面帶微笑,給顧客敬禮,因為他讓你賺了20元。”

  日本日產汽車推銷之王奧城良治也有類似的說法。

  他從一本汽車雜誌上看到,據統計,日本汽車推銷員拜訪顧客的成功率是1/30,換言之,拜訪的30名顧客中,就會有一個人買車。此項資訊令他興奮不已。

  他明白,只要鍥而不捨地連續拜訪29位後,第30位就是買家了。最重要的是,他認為不但要感謝第30位買主,而且對先前的29位更應該感謝,因為,假如沒有前面的29次挫折,怎麼會有第30次的成功呢!

  的確,一塊岩石,在鐵錘99次猛烈地敲打下,依然紋絲不動,第100次的撞擊,終於使它轟然裂開……你會認為僅僅是靠這最後一擊嗎?當然不是!

  你肚子很餓,買了5塊麵包,當你吃完第5塊的時候,你發覺飽了。你會不會這樣想呢:早知如此,前面的4塊麵包就不用買了。當然也不能!

  面對人生中的所有挫折與拒絕,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以一種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並時常加以感謝,只有如此,我們每一步的付出才會有所收穫。因為,最後的成功總是由前面無數次的失敗累積而成。這便是“廖容典百分比定律”告訴我們的道理。

  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篇2

  談起朱民擔任IMF副總裁的理由時,拉加德說:“IMF需要改變高層管理人員的背景,除了那些常青藤和歐美名校畢業的博士外,更需要像朱民先生這種歷經了生活磨難又瞭解發展中世界的博士參與。”

  朱民在同事和朋友眼裡,是個談吐幽默、風度翩翩的紳士,但外人卻很少知道,他的生活曾充滿艱辛,這也成了他不斷進取的一筆精神財富。

  1968年,16歲的朱民初中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家糖廠當工人。開始,他以為在車間上班,沒想到讓他去扛大糖包。當脊樑上第一次放上200斤重的糖包時,他頓時懵了,嘟囔道:“我這麼小,就讓扛這麼重,能不能放個分量輕的?”話音剛落,就聽旁邊的人說:“嫌重?坐辦公室倒輕省,你有那個能耐嗎?”此話深深刺痛了他,不由分說猛一使勁,就將200斤的糖包扛起來,趔趔趄趄向庫房走去。當放下麻包的一瞬間,他已累得喘不過氣來,但看著還有小山般的麻包在那裡等著,又打起精神重新上陣。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可廠裡又組織政治學習,回到家往往過了吃飯時間。

  雖然很苦很累,他卻苦中作樂,匆匆洗過澡,吃完飯,又拉起了小提琴。母親心疼地勸他早點休息,他卻說:“即使不拉小提琴,明天照樣扛麻包,這樣還能解心煩。”父親一句話不說,只在一旁嘆氣。

  朱民並未因苦難而放棄文化課,他將每天都做了詳細計劃,一旦空閒下來就複習功課。他堅信,絕不會扛一輩子麻包,只要咬牙往前走,這個世界總會給自己留有一席之地。

  這一天終於來到。1977年高考恢復,已經25歲的朱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畢業後又留在母校經濟系任教。為進一步充實知識,他決定走出國門,在經過嚴格考試篩選後,於1985年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錄取。

  剛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朱民發現自己英語很難過關,有時上課連教授的演講都聽不明白,這讓他很著急。

  與生俱來的不服輸性格,促使他只有一個念頭:迎頭趕上才最重要。於是,他採取了措施:每次上課前,都提前15分鐘進課堂,為的是能坐在第一排,這樣聽課和提問時就能“近水樓臺先得月”;第二是錄音。在美國大學,老師講課絕不允許學生錄音,因為對於老師來說,講課也是知識產品,如不經老師許可而擅自錄音,就會被視為侵權而受到指控。朱民就在每次上課前去找主講老師,請求道:“實在對不起,我的英語不太好,可我又十分喜歡您的課,請求能格外開恩讓我錄音,便於我課後複習。我相信,您一定會答應一個要求上進的學生的要求。”他的誠懇,打動了每一位老師,都破例允許他在課堂上錄音,這在普林斯頓大學確實很少見。

  由於他勤奮好學,不到半年英語就過了關,並能熟練地用英語發表演講,老師和同學都對這個來自中國的小夥子刮目相看。

  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取碩士學位3年後,又獲取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並於1990年至1991年在該校任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

  雖然後來一切都顯得很順利,但朱民從來不迴避那段艱辛的歷史。在被提名出任IMF副總裁後,他感慨道:“誠實永遠是做人的第一原則,每個人都不能否認或者修飾任何客觀事實。而挫折只是生活中必須過的一道坎,誰也逃避不掉。只有勇於面對客觀,承認困難,才能戰勝困難,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

  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篇3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裡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裡,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

  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憑偶爾出生得來的。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也許實際情形比資料所載的更為暴烈,但貝多芬的朋友們設法把事情掩蓋過去。

  魏格勒資料庫中的《魏格勒和布魯林家族的朋友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裡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沒有奧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場,恐怕免不了發生毆鬥,貝多芬已經舉起一張椅子準備向裡奇諾夫斯基親王迎頭痛擊,因為貝多芬躲在房間裡拴上門,親王卻把門撞開。幸虧奧普斯多夫擋在他們兩人之間。”吵架的起因是貝多芬拒絕裡奇諾夫斯基為他召晚宴的幾個法國軍官演奏。 但貝多芬愛他們;他說過一些話,顯示他心裡對他們的感激,但這種感激並不授權任何人干涉他的自由。

經歷挫折後成功的短事例精選
當代網際網路名人創業故事
相關知識
歷史上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精選集
歷史上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精選
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精選
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
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3篇
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三篇
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三個
關於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
歷史上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歷史上經歷挫折後成功的事例